物流视野--轮胎如何匹配中国发展的转速?

中国发展已经是当下最热的词汇。时下,无论在哪个领域,中国元素都是代表着一种高速高效的推动力。

然而,在我们国际物流的视野里,轮胎这个以往出口商品中的重要成员。似乎已经无法完美的契合当下中国发展的速度。在业界,一直探索和致力于推动中国轮胎由大国向强国升级转型,究竟遇到了什么问题?该如何契合当下中国经济的有利局面借势发展呢?出口型、贸易型企业又该如何应对当下出口疲软和生产型企业转型的双重夹击呢?这一个个实实在在摆在我们眼前,无法回避的问题等待着我们给出答案。

在国际物流的认知里,轮胎一直是重要的出口目标货物。因为出口量大,产品从规格、重量都非常契合集装箱模式的运输方式。一直以来,是各大船公司必争的市场。因此,就会看到很多针对轮胎的特殊关照,比如轮胎的特价运费、轮胎的舱位保障服务等等的优惠客户的政策。可这儿其中隐含的隐患,也早早的潜伏在我们身边,没有被察觉。直到中国经济转型后,全面的生产力的提升。让这个隐患暴露在我们的视野里。究竟是什么隐患没有被我们察觉呢?其实,这个隐患包含三个方面,也是目前轮胎行业要挑战的三个方面:品牌弱势、定位低端、售价低廉。

在国际市场上,品牌不强一直是中国企业最大的短板,这也是和近百年中国人的意识和文化有关。品牌意识在明朝被扼杀在民间后,一直都没有在民族的意识里恢复其重要性。因此,中国轮胎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认知度和市场表现力之差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之所以以前会有如此大的出口量,那完全归益于低端的定位和廉价的竞争力。因此,在海外稍微有些规模以上的专业化运营物流车队基本上都不使用中国轮胎,更不用奢望能挤进前轮市场。售价太低,定位低端不仅仅限制了市场的扩展性,产品的同质化严重,仅靠低价竞争策略,势必会把产品越做越死,没有产品内在竞争力,无异是扼杀行业发展。同行业的恶略竞争自然也就难以避免了。因此,欧洲的轮胎经销商们都会这样调侃“每天都会有十几甚至几十份来自中国的报价单,价格堪比吉尼斯纪录一般,刷新着你认知里的最低报价。”

一直以来,问题始终在哪里。究其原因,其实非常简单。

一是在市场营销方面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品牌定位和产品定位。尤其是在海外市场,我们早就被定位在中低端,这也是因为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轮胎开始出口,当时轮胎企业还是“两眼一抹黑”,都是靠国内贸易商和国外进口商,完全没有品牌概念,因此在品牌国际化方面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道路。由于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中国轮胎企业只能靠价格拼杀,无法进入良性循环。好在现在不少国内轮胎企业已经开始觉醒,但长期形成的产品中低端的客户认知形象短期内却难以消除,如果营销工作在品牌、产品、渠道等方面跟不上,即使轮胎质量做好了,客户对中国轮胎品牌的认知也不易改变。

二是品质及技术支持不强。轮胎价格低,说到底还是我国轮胎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过多关注产能的打造,产品质量不均一、技术创新能力差距较大,研发创新平台建设滞后。

三是内部管理精细化不足。国内轮胎企业缺乏战略规划,管理团队技能亟须提升;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制度、流程不适应市场竞争;国际化人才和高端人才不足,管理技能和思维方式落后。

从宏观上来说,现在是最好的时机做行业的改革。因为天时地利人和,要下定决心从“量”到“质”的转换,把突破口放在产品本身,把领域上的高精尖技术学到手,再突破,再研发。企业核心价值观要转变,所有的一切都要围绕着创新展开,要技术创新、营销策略创新、管理运营创新。

尤其是营销策略创新,对于现如今的贸易型企业来说,现在无异是站在了迫在眉睫的历史关键点上。没有创新即为毁灭。目前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总体上还是主要通过批发商出口,在很多国家对销售活动和价值主张的影响力有限。因此必须要实施渠道下沉,改变停留在外包式、粗放式简单卖产品,向精细化转变,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和解决方案;实施品牌突围战略,将有竞争力的产品定位高端,有步骤地在海外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

变换身份,从批发商转变为零售商、电商。打造轮胎海外电商平台,乘着中国互联网的世界影响力,早占位海外市场,形成自我销售体系。打破从贸易转型生产的模式,打造系统销售体系。产品要跟上需求,需求要直达客户。加大投入,压缩环节利润水分。同样的优势价格,却能保证产品的品质。市场变会一点击破,全面开花。

结合附加值产品架构,形成系列服务体系。用服务代替产品,用服务销售产品。例如:“轮库”模式。是非常好的借鉴和尝试。如果能在海外打造中国式“轮库”模式,想必中国轮胎行业的明天必定灿烂辉煌。

这是一条任重而道远的路程,为此可能会付出很多人一生的努力。但是,作为一代恰逢中国盛世的商人来说,是历史赋予的重任,是扛起了民族振兴的重则。眼下,我们每天早上,坐在办公桌前,打开电脑的瞬间,在工作日的每一分钟,如果我们的思维能够冲破观念的枷锁,我们就会寻觅到一条捷径般的成功之路。再面临严峻局面的时候,才是激发创新、变革的动力。

行业不会消亡,只会被取代。但,绝不会被已知的行业取代,只会被人类思维的创新所取代。

你可能感兴趣的:(物流视野--轮胎如何匹配中国发展的转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