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出自《网络素养》最后一节)

五大素养小结

注意力

· 社会化媒体分散注意力,但是注意力可以训练。
· 寻找信息和社交接触时,我们的激素会奖励我们;虽然引起警告的刺激物不一定很
有威胁,也会引起面对还是逃跑的心理反应。对社会化媒体的注意力和反应不加控制会伤害到
我们的健康。
· 深呼吸!并且问自己你的注意力到哪儿去了。这两个简单的动作是你掌握社会化媒
体注意力的第一步,也是强大的控制手段。
· 学习从注意他人开始。让你的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他们。在孩子说话时放下你的智
能手机。
· 大部分多任务活动会让你处理单个任务的效率降低。多任务通常由切换任务构成,
切换任务有精神成本。
· 史蒂夫·乔布斯说过“集中注意就是学会拒绝。”决定把注意力分配到什么地方
前要想清楚,开始就要认识到没有人能够夺取万维网给我们的无限机会。要明白你必须拒绝,
知悉到你在拒绝,并理解为什么这么做。
· 思觉能力和觉察思维过程(metacognition)就是注意到你的注意力的分配,不管是
在上网还是日常生活中。
· 呼吸把心灵,大脑和身体联系在一起。注意你的呼吸可以帮助你培养思觉能力。
· 把注意力转化为意图就是心灵如何影响大脑。当你重复精神模式时,你就会刺激脑
细胞网络和器官,强化那些神经回路(“神经细胞同时激发,同时传播信号”),并且有意识
地将一系列行动形成习惯——比如说学习阅读——然而现在你在面对社会化媒体分散注意力时
学习管理注意力。社会化媒体导致分心不是说技术会完全掌控你的注意力;你可以通过重复有
意识的行动夺回控制权。
· 深呼吸!(重复很重要)当你在检查如何分配注意力时,时不时检查你的身体。不
要坐上几个小时。注意力和身体不应该维持一个状态持续过久,你应该不时动一动。除了注意
自己呼吸之外,常常站起来动动。
· 社会化媒体注意力训练需要理解你的目标和优先事项(意图),并且需要不断问自
己,任何时候你的行为是不是让你接近目标,是不是最高优先的事项(注意力)。
· 和冥想一样,开始有意识运用社会化媒体需要知道你的注意力分散的时候,并且轻
轻地让它回到最优先事项——就像训练一只小狗那样。
· 有时你的当前目标是学习或者交友,这时玩得开心,闲聊,从一个链接探索到另一
个链接是可以的,而且很重要。不要把注意力训练当成防洪抗灾。
· 要建立新的注意力习惯,从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找个空位培养新行为,重复这
个行为直到集中注意力变成习惯。

垃圾识别

· 如果你知道如何搜索,你几乎能回答所有问题。
· 搜索的时候,想想目标页面可能包含哪些词汇;提问时想想可能的答案。加入“如
何”或者“批评”来寻找指南或者不同见解。
· 在学习一个话题的时候不要搜一下就停止了,找餐馆的时候不要只搜索最近的比萨
店。把搜索看成调查的过程。有时搜索不是为了找到答案,而是为了探索。
· 看看搜索结果的第三、第四、第五页。从之前搜到的相关信息片段中提取关键词,
然后用这些关键词进行新的搜索。
· 要理解只有你自己能够判断你的搜索结果或者找到的材料准确与否,或者是不是蓄
意误导。
· 一开始就要有批判精神,然后“和侦探一样思考”,自己判断信息。
· 寻找作者,搜索作者名字。使用Whois和其他工具去深度探索一个网站。
· 如果一个网站提出论断,寻找它们的来源。看看其他人怎么评价这些来源。
· 使用关键词“link: http//…”(用你的地址替换省略号)来看指向特定页面的所
有链接。
· 要看任何政党的宣言,使用factcheck.org。知道如何检测都市传说或者医学恶作剧
网站。信息注意力的垃圾检测版本就是创造一套自己的信用检测工具,快速自学适当的工具。
· 搜索医学建议时,利用这本书提到的资源,比如说互联网健康基金会(Health on
the Net Foundation)——还有他们建议的资源。信任可以传递,如果你的信息源头非常可信
的话。
· 当你从社会化媒体看到突发新闻时,三点验证:在传谣前通过3个源头验证。
· 注意信息筛选气泡和回音壁效应。质疑你同意的观点,并且注意和你观点不同的来
源。DuckDuckGo搜索引擎声称能够帮你免除信息筛选气泡的影响。
· 信息力包含了注意力训练和信息处理技巧。使用控制面板,过滤器和雷达,并且安
排好你的控制面板的空间,全面反映你的优先事项。
· 学会快速微决策,决定是否注意这条信息,打开一个浏览器标签页迟些再看,加书
签或者收藏。开始就要留意,权衡一下哪些事务会让你分心、远离最初决定的目标,并且努力
让决策过程自动化。

参与

· 任何一台个人电脑或者智能手机都是一个出版社,广播站,政治组织工具,培养社
区或者开发市场的地方。那些知道如何参与的人会获得知识,权力,利益,同伴,影响力,而
被动消费文化的人就很难获得。
· 万维网的参与机制允许你(和任何人)从自身利益出发行动,但又为所有人创造价
值。参与既是外化也是内化的:参与不仅是自我完善,也是共同创造。
· 我们处于参与文化兴起的早期时代。那些认为自己能够创造和消费的人们是不同的
公民,我们的集体行动加起来可以构成一个不同的社会。
· 参与从小事做起,加标签,点“赞”,加书签,编辑维基,然后上升到更高级的内
容策划、评论、写博客、管理社区。
· 内容策划是一种参与形式,将你获得的信息转换成有前后文的知识,增加你的声
誉,并且满足他人对信息的需要。
· 在有意识地参与网上活动前,留意你的数字足迹,你的数字档案的影响。发布前要
思考,因为你的数字行为可以搜到,可以复制,并且公开给你不认识的人,并且一直向所有人
开放。
· 参与的第一步是学习一个网上社区的社会规范和边界,不管是在虚拟社区还是网上
次文化领域都要这样。
· 善意假设,当你觉得其他人在攻击你的时候,其实很可能是由于误解。礼貌地请求
澄清。
· 文本交流的时候最好不要用反话和讽刺。一般需要通过语调,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
调控语言的严酷程度。
· 有时你在网上玩乐时,别人正在获利。注意到谁可能利用你的玩乐劳动很有帮助。
· 发布事实断言前先对自己进行垃圾检测。

协作

·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使用沟通工具来组织集体行动。社会化媒体可以放大集体
行动。
· 尽管生物学,经济学和日常生活中的主流说法强调竞争和冲突,最近的研究结果指
出合作安排的角色比预想的更为重要。
· 你需要协调才能跳舞,需要合作来和舞伴跳舞,需要协作来管理一群跳舞的快闪
族。
· 协调是最简单的——就像邻里种田的农民同时淹没田地来控制害虫。
· 合作需要协调,但也包含分享资源并且面向共同利益合作。
· 协作需要就共同目标达成协议。任何人都可以顾及到自身利益,但是共同目标需要
沟通和协商。
· 群众外包或者在大规模协作中召集志愿者时,要谦虚,提供多种贡献的方式,鼓励
毛遂自荐,认可贡献者,提供方式让贡献者互相交流。
· 要管理一个虚拟社区,一开始就要把规则制定清楚,努力让参与者获得归属感,要
表现得像一个良好的派对主持人——欢迎人们,介绍他们,平息纷争,把你希望看到的行为树
立榜样。
· 数字媒体和网络是经济生产和分配的新手段,让社会化生产成为可能,和公司市场
一样。志愿者现在可以创造不同凡响的价值——软件,百科全书,公民科学,开放教育资源,
还有无限可能。
· 人们参与非营利的社会化生产来学习,获得声誉,会晤他人,并为公益贡献。
· 人们使用社会化媒体去协作消费和创造,引爆通过网络技术的“分享,讨价还价,
租借,贸易,租赁,送礼和以物易物”,形成前所未有的规模。
· 一个群体的集体智慧与成员平均智商或者最高智商都没有关系,但是和成员多样性
和轮番对话的能力有关。
· 闲谈构筑信任并且促进所有形式的网络化协作。

智慧网络人

· 网络结构影响个人和群体的行为。
· 小世界网络允许信息在大规模人群中快速传递。这需要少量随机远程连接。小世界
网络到处都有。人类社交、活体细胞中的化学反应、电网电力传播都具有这些关键特性。
· 在小世界网络里,少量中枢节点拥有大量连接。大多数节点都在长尾里,只拥有少
量连接。在网上社会化网络里,内容和价值可以通过高度连通的中枢节点从长尾爬到分布头
部。
· 允许多对多沟通的网络价值增长速度比传统广播网络更快。允许形成群体的网络比
一般非群体多对多网络价值增长速度更快。
· 人类起源时就具有通过语言维持的人类社会化网络。科技联网的通讯媒体延伸并放
大传统社会化网络的边界,让新的社交形式成为可能。
· 在线网络支持的社会化网络拥有一般网络的结构,也拥有人类网络的特质。
· 社会化媒体允许人们寻求帮助,获得信息和归属感,不管这个社区是松散耦合的网
络还是传统紧密联合的小团体。
· 强弱关系的集合在网络社会里对个人非常有用。社会化媒体可以帮助维持更大的弱
关系网络,但是不管采用何种媒介,人类只能维持有限的强关系网络(人数在150个左右)。社会化媒体允许你持续维护由于毕业,搬迁,更换工作而离开的社区网络,与以前认识的人保持联系。
· 个人在社会化网络里的位置十分重要。中心性——有多少人和网络通过你连接起来
——比单纯连接数量更重要。
· 多样化的网络总体上更智能,给参与进来的节点提供更丰富多样的资源。
· 那些能够在网络间搭桥,填补结构漏洞的人可以坐收渔利。
· 处在信任网络和互惠社会规范中,个人和群体的社会资本会逐渐增长。纽带资本促
成个人之间的信任。成桥资本将个人和群体连接到更大的网络。
· 闲谈培养信任。信任让交易顺畅。
· 回报出去。在网上助人者人恒助之。
· 需要留意Facebook隐私设置。确认你知道正在分享什么,和谁分享。
· Facebook和其他社会化网络服务有4个特性带来了3项机制改变。

它们是持续存在的,可复制,可放大,可搜索,这样会导致文化背景碰撞,产生看不见的观众,公共和私人的交叉。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结(出自《网络素养》最后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