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戏曲
时间:2020年7月15日 作者:戴婷婷
来源: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
这次的实践,实践小组为了更好地传承江南戏曲文化,特意去了好多地方。7.11号实践小组特意走访了大成巷,7.12实践小组去了大成巷的戏剧厅,7.13实践小组去了大成巷的公花园,7.14实践小组去了大成巷附近的图书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迁,老行当正离我们渐行渐远,但那些打上一代人烙印的技艺却依然留在人们的心中,尤其是老行当透出的那种浓郁的文化味,更是成为很多人挥之不去的记忆。传统的留青竹刻,技艺精湛的刺绣,趣味横生的吹糖人,脍炙人口的戏曲,精细的竹编……每一行当都是荡口历史的见证。
戏曲班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丰富生活、陶冶情操的平台;也为戏曲爱好者搭建了相互交流的平台。为老年朋友们提供更为广阔地表演平台;同时挖掘特色人才,为成立具有新南特色的戏曲团队做好保障工作。
进入21世纪,戏曲面对多元文化的碰撞与冲击,市场逐渐萎缩,观众群日益老化,人才流失且后续力量不足,戏曲遭遇“无戏唱、无人演、无人看”的“三无”困境。为了抢救和保护好戏曲,我们在宣传弘扬。
但现在戏曲的传播尤为困难一是演创人员出现断层,后继乏人各地剧院团演创人员出现人才断层,青黄不接,尤其缺乏拔尖的年轻演员。以无锡剧院为例,
目前该剧院老的导演、编剧、音乐设计、舞美设计都已退休,现有的一批主创人员年龄偏大,后继乏人,各行当演员不全,特别是缺少拔尖的年轻表演人才。
二是政府扶持程度不够,保障机制不完善。三是宣传力度不够,商业运作不完善,能够影响的范围越来越窄。四是剧目守旧单一,失去民心。它的流派、剧目、名角不如京剧、越剧那样突出这是锡剧的软肋,至今,除《双推磨》《珍珠塔》《孟图君》外,很难找出其它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代表剧目。观众逐渐对千篇一律的演出失去兴趣,又因缺乏时代气息,难以引起现代青年的关注,戏剧市场趋于平淡。各种新型艺术形式扑面而来,原本就风雨飘摇的钢剧市场经受不住内忧外患而迅速凋零,至今,能够正常活动的专业剧团连50年代的二成都不到,形势严峻。
五是戏曲艺术与大众文化传媒的结合很难令人满意。常、锡两地的大众文化传媒对戏曲艺术的宣传与弘扬比较忽视和冷淡,就算有媒体关注,也是仅仅对戏曲演出活动做简单的动态性报道,而从未开设过相关的板块进行专门宣传、另外,锡剧节目的播出时段处在整个电台节目播送的冷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戏曲宣传的覆盖面和年轻戏曲爱好者的参与。
六是戏曲艺术教育普及不深入。戏曲艺术在音乐教育中地位卑微,开设戏曲专业的艺术类学校中该专业的报名人数不容乐观,就业前景也大失所望。
正因为戏曲的传承有如此多困难,我们才必须加以抢救和保护。现在若不紧迫行动,狠抓传承振兴,再过若干年,戏曲将面临逐渐衰退消亡的困境。所以,我们从现在起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不遗余力地抢救和保护戏曲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针对以往研究的不足,我认为要使戏曲重生,应当立足于戏曲文化传承要可持续,
必须借助文化娱乐刊物、网络、甚至电视等传统和现代媒体,多元化、多途径传
播锡剧文化,不断创造出对戏曲文化产品日益扩大的消费需求,从而实现以常州、无锡两地为起点向周边乃至全国推广普及戏曲的目标,形成戏曲文化的广泛社会影响力。
戏曲的基本队伍组建并扩大后,戏曲的基本曲调就要唱起来。演唱时可用多种艺术形式,唱句、经典唱段、对唱、折子等。为了鼓励调动广大群众爱好锡剧的热情,促进提高演唱水平,交流观摩阶段性成果,我们每年要与有关单位联合举办各种类型的戏曲演唱比赛,如按年龄组举办幼儿、少年儿童、中青年、老年锡剧演唱比赛,或按戏曲艺术类别举办戏曲基本功(包括动作、形体)、唱腔、对唱、表演唱、经典唱段、优秀剧目(折子戏)等类型的比赛,通过比赛进一步提高广大锡剧爱好者的兴趣,提高艺术水平,扩大戏曲在群众中的影响。开展惠民活动,城乡百姓看起来开心。
传承振兴戏曲,还要培养广大观众。戏曲有人唱、有人演、有人看,才能热起来。我们建议要采用多种惠民方式,让城乡百姓能经常看到戏曲演出。
要改变戏曲传播内容老套、形式陈旧、行当单一的局面,就必须秉承因文化生态改变而积极跟进的生产理念,在继承中创新,在发展中突破。首先,在继承中创新,不能因为创新而丢了戏曲的根本,不能随意更改戏曲依托的方言、主要曲调和伴奏乐器。其次,“在发展中突破”是在保持戏曲传统艺术风格上的突破。
含英咀华,品传统魅力;言传身教,领戏曲风采。戏曲要想作为中国文化得到传承并发扬光大,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潮流。戏曲这一传统地方剧种只有在我国传统的基础上固本纳新、与时俱进,才能长远发展下去,为人们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与精神动力。这些包括戏曲在内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拥有更广阔的前景。而不是只能作为一个个冰冷的名词被列在文化遗产名录中。希望我们的后人也同样有欣赏到这些艺术的眼福。我们有理由相信,戏曲的明天会更好。
举例戏曲中的锡剧,它誉为“太湖一枝梅”的锡剧,与越剧、黄梅戏并称为华东地区的三大剧种。20世纪初至六十年代,锡剧达到了巅峰时期,创作了《双推磨》、《庵堂会》、《庵堂认母》、《珍珠塔》、《红楼夜审》、《红花曲》等一批优秀曲目。但是,近年来,它的发展令人堪忧,如何让这“太湖明珠”重绽光芒,未来如何发展,都成为现今研究的当务之急。困境;发展;创新江苏是历史上多个朝代的地域政治文化中心,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江苏现存的戏种有20多个:昆曲、锡剧、淮剧、扬剧、滑稽剧、淮海戏、柳琴戏、梆子戏等。而被誉为“太湖明珠”,则是生长在常锡一代的民间戏剧,如今已有200多年的悠久历史,更是吴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早期名为“滩簧”,有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之分。清末民初,滩簧在上海大受欢迎,称为常州古曲和无锡滩簧,此后更名为常州文戏和无锡文戏。1921年,常、锡合并,统称为“常锡文戏”,新中国建立以后,更名为“常锡剧”,简称“锡剧”。随着时代的发展,锡剧最辉煌时代仿佛已是昨天,近年来的锡剧发展日渐式微,已经成为了不可争辩的事实。锡剧团演出少,演员工资低,后备人才不足,锡剧剧本老式落后等问题摆在面前,这些都严重阻碍了锡剧发展进步。而锡剧发展困境原因是什么,未来要如何发展,这些都是现今锡剧研究的当务之急。一、它面临困境的原因1.现代传媒手段的多元化,导致锡剧观众急剧减少。改革开发以来,经济蓬勃发展,现代传媒手段呈现多元化现状,电视,网络,KTV等娱乐手段和场所日益增加,对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它犹如一叶扁舟在风雨中飘摇。锡剧面临着尴尬困境:锡剧观众日益减少,演出市场的萎缩,从业人员工资不稳定等都造成了锡剧发展滞后的现状。2.本身老旧化,致使其无法吸引年轻观众发展前景好的戏剧,不仅需要政府的扶持,社会各界的关注,更重要的在于戏剧本身发展是否具有创新,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锡剧在经历了辉煌的过去,创作了例如《双推磨》、《庵堂相会》、《庵堂认母》、《珍珠塔》、《红楼夜审》、《红花曲》、《红色的种子》、《孟丽君》、《玉蜻蜓》、《寻儿记》、《三夫人》、《海岛女民兵》等优秀剧本。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在保留原有优秀剧本的同时,也要积极创作新的剧本来满足广大人民的要求。虽然改革开发以来,锡剧的从业者不断努力,创作了《殷雪梅》、《华罗庚》、《风流母女》、《当家人》、《阿炳》、《三夫人》、《南归记》等一批具有剧种特色的好戏。但就剧种的整体发展而言,优秀剧本稀少,专业从事锡剧剧本创作人才匮乏,剧本内容严重与时代脱轨等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使得观众产生断层,无法吸引年轻观众,发展可谓举步维艰。3.锡剧演员出现断层,后备人才不足锡剧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如姚澄、汤国祯、缪秀锦、王兰英、梅兰珍、王彬彬等优秀的锡剧表演艺术家,也涌现出了像王建伟、陈云霞、周冬亮、唐振华、万建焕、卞燕敏、李菊、张美华、沈蕙兰等一批后起之秀。但和越剧、黄梅戏相比,它的后备储存演员实在太少了。为此,政府也在培养锡剧新人方面投入教育资金,例如2007年4月,无锡市政府决定将每年拨出40万元专款,用以培养无锡艺校锡剧表演专业的20名新生,无锡艺校锡剧表演专业招生计划由此出台。但是锡剧院副院长小王彬彬不无惋惜地表示,在他看来最终收到的20个苗子中,他所看中的条件最好的,一个也没来。这就是锡剧现在面临的境况,虽然很难接受,但我们不得不思考怎样才能让戏曲这门艺术拥有一代又一代传唱下去的生命了呢,二、锡剧未来的发展之路1.适度回归农村,回归民众贴近普通平民,是民间艺术近百年来获得匪夷所思的成功秘密所在,锡剧也不例外。早期滩簧的演唱艺人多为农民和手工业者,活动一般都随着农活的闲忙而起落,演出即搭台彩唱和坐着说唱两种形式,锡剧的这种演唱形式在民间大受欢迎,获得广泛的民众基础。研究锡剧专家李祺认为:“锡剧在滩簧戏阶段都是唱的对子戏,对子戏是江南民间的小戏形式,它的腔调基本上是从民间音乐发展起来的;对子戏纯粹是农民的艺术,它们的内容反映农民和小生产者的生活,表达农民的阶级意识,农民的感情,具有反封建的民主性。”可见锡剧的产生是以农村为根据地,在农民中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经过发展初级阶段,锡剧于20世纪50年代达到顶峰,纵观锡剧的兴起,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取材于民间,基本完好地表留了它在小戏时代的传统。同时锡剧移植改编了诸多大剧种的经典,且汲取时事题材创作新戏,形成了丰富而多层次的剧目系统。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以后,锡剧的剧本创作和舞台表演日渐雅化的趋势,使得这一原本属于民众艺术的戏曲与农村观众越来越有距离感,甚至锡剧艺术团下乡表演也有农村观众看不懂听不懂的尴尬现状。未来锡剧的改造之路必定要以农村为根据地,结合时代的发展前景,融入流行元素,重新赢得广大观众的心。韩斌生研究员认为,锡剧过多地带有农村草台班时期的某些特色,以演出满足农村需求的古装戏为主,曲目革新甚微,观众群仍以农村老年观众为主体,这在苏南农村迅速城市化的今天也是极不适应的,如果现在还不积极地培养和引导年轻观众群,锡剧失去“未来”不是危言耸听。2.在继承传统中,对锡剧实现改革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新世纪的主旋律,也是艺术的生命之源,有着蓬勃生命力的事物,必定是在继承中不断创新的。锡剧近100多年的发展,现存以《庵堂相会》、《双推磨》、《珍珠塔》、《珍珠塔后传――麒麟豹》、《拔兰花》、《文武香球》、《六美图》、《七美图》等传统剧目历久弥新,经久不衰。这些优秀剧目能够深受百姓的欢迎在于贴近实际,深入民众的生活,但进入21世纪以来单靠这些传统剧目不再能够吸引年轻观众,这就需要对锡剧实行改革创新。纵观我们城市周边和锡剧一同兴盛起来的越剧和黄梅戏,它们的发展相较锡剧而言仍具活力的,这是因为近几年越剧和黄梅戏也在继承中不断改革创新,既尊重传统,又博采众长,谋求创新,是越剧和黄梅戏与同时代的其他剧种竞争中拔得头筹的关键所在。从越剧和黄梅戏的成功之处我们可以吸取经验,锡剧也要根植于传统,深入发掘那些在民众中广为流传的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同时努力寻找观众容易接受的音乐与语言表达方式,在剧场与观众的互动中找到叙述及表演的准确定位。
因为同一个爱好,这群爱戏曲的人走到了一起,无关职业,无关年龄。这是一种对艺术的追求,对艺术的敬意。没有虚情假意,没有矫揉造作,唯有那份对戏曲的热爱,让他们把戏曲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