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我们的家

近日,由美境自然、猫盟分别牵头,智渔、潜爱等多家本土环保组织共同发起了“全民绘制野生动物消费回顾性地图”和“同一个球儿,同一口气儿”两个活动。一个为深入了解大家身边的野生动物买卖信息,试图保存和呈现国人关于野生动物消费的集体记忆;一个初筛了一份中国野味红色名录,希望征集和更好讲述大家跟这些被滥食了的野生动物的故事。

这两个活动的初心大体差不离:重新思考和认识我们与野生动物的关系。

公众广泛参与其中,但是在活动展示的名录或参考名单中,特别是在填写相关调查问卷的时候,不少水生动物的出现让小伙伴有一丝疑惑:啥,这也快吃完了?或者有点懵逼:这是啥?这个字怎么念?没有图片,也没有其他介绍,见过也不太认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濒危的水生生物吧!

1

砗磲

除了库氏砗磲(che qu)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外,砗磲科的其它砗磲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砗磲贝是世界上最大的双壳贝类,已知最大的有近1.3米,重量超过100公斤;砗磲也是最长寿的贝类,有些已逾百年;

砗磲生长缓慢,且过度捕捞造成种群资源日渐下降;库氏砗磲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砗磲科的其它物种为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2

绿海龟

绿海龟属于海龟科,用肺呼吸,以海藻为主食,偶尔也吃水母、节肢动物或鱼类等;除了上岸产卵外,终生生活在大洋中,栖息在热带亚热带海域;

绿海龟的外观不是绿色,因为爱吃素,叶绿素堆积在脂肪中,脂肪变成绿色,所以被称为绿海龟;

非法捕捞、沿海建筑开发破坏产卵海滩,种群处于下降趋势,据夏中荣等(2008)报道,我国整个南海的成年绿海龟剩下不到2000只;

绿海龟生性胆怯,常产卵于人烟罕至的沙滩上。

3

玳瑁

玳瑁属于海龟科。体型较大,背甲长可达100厘米,体重可达60千克;背甲棕红色,有光泽,有浅黄色云斑。除了上岸产卵外,终生生活在大洋中,主要栖息于沿海的珊瑚礁,海湾等相对较浅的水域;

玳瑁的嘴和其它海龟都不一样,类似鹰嘴,方便它在珊瑚礁上撬海绵吃;

玳瑁的主食是含有二氧化硅的剧毒海绵,是唯一能消化“玻璃”海龟;

曾于1982年被IUCN列为濒危物种,从1996年起,被IUCN列为极危物种;种群数量减少量已超过80%且种群仍处于下降趋势。

4

虎纹蛙

虎纹蛙属于蛙科。体长可超过12厘米,体重250~500克,皮肤较为粗糙;头部及体侧有深色不规则斑纹,形似虎皮;背部呈黄绿色略带棕色;

曾经是我国的常见食用蛙类,因为过度捕获和栖息地被破坏,近年种群数量的下降率超过30%;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工繁育、养殖;

田鸡并不是野生青蛙,虎纹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田鸡,青蛙(黑斑蛙)和虎纹蛙很难区分;

虎纹蛙还吃泽蛙、黑斑蛙等蛙类和小家鼠,而且它们在虎纹蛙的食物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5

海马

海马是一种小型鱼类,体型奇特,似披着铠甲的战马。生活在近海海藻丛或珊瑚礁丛非常繁茂的地带,以毛虾等小型甲壳类动物为食;

海马属各保护物种在过去10年逐年减少,种群数至少减少50%(2012)。2010年克氏海马突破人工繁育;我国主要的海马养殖品种是北美引进的线纹海马;捕捞的海马依然在市场上横行;

冠海马、刺海马、日本海马、克氏海马、管海马和三斑海马都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目前没有科学的证明海马的“神奇药效”,鼓吹的激素含量,其实和大豆差不多。

6

花鳗鲡

花鳗鲡属于鳗鲡科。为肉食性降河洄游鱼类,生活在淡水河流中,性成熟后去海里繁殖,幼体从海洋返回淡水河流中发育生长;性情凶猛,主要以鱼、虾、贝类等动物为食;

只要食物充足,环境水质良好,花鳗鲡可以一直长,据记载的最大花鳗鲡有两米多长,60多斤;很像硕大的鳝鱼,所以俗称其为"鳝王" ;

我国花鳗鲡种群数量日渐减少,《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将其评估为濒危物种;

为我国保护物种,但仍然有养殖,且人工繁育技术尚未突破,苗种来源依靠野外捞取;造成种群数量面临危机。

7

日本鳗鲡

日本鳗鲡属于鳗鲡科,为肉食性溯河洄游鱼类;常以小鱼、甲壳类、贝类等水生生物为食,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域;

为我国重要名贵鱼类;我国沿海均有养殖,但人工繁育技术未商业化,苗种来源依靠野外捞取;

日本鳗鲡是一种贞烈又害羞的鱼,绝不在人类面前交配;

小日本鳗鲡极其挑食:"饭菜不合口,我就绝食,死给你看!"

8

胭脂鱼

胭脂鱼属胭脂鱼科,为杂食性底栖鱼类,栖息在河流、湖泊等水体的中下层,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和泥渣中有机物质为食;

因为水利工程建立阻断洄游路线,过度捕捞等因素影响,20世纪70年代种群数量下降至2%,80年代突破人工繁育,开始繁育放流,补充野生资源;

跨太平洋分布的古老类群,我国唯一的代表种;亚洲仅残存胭脂鱼一个物种,近亲分布在北美;

胭脂鱼的小时候不是红色的,是黑白相间的宽条纹,还自带"黑眼圈";妥妥的熊猫配色。

9

大头鲤

大头鲤属于鲤科。体长形,侧扁;头大而宽,头长大于体高,无须;尾柄细长,尾鳍呈深叉状;体背部橄榄绿色,腹部银白,尾鳍下叶略红,主要以大型浮游动物为食;

为我国特有种,仅分布于云南星云湖、杞麓湖;20世纪50年代曾是当地主要经济鱼类,后来资源量锐减;现在数量非常少,可能已经灭绝;70年代突破人工繁育,开始繁育放流,补充野生资源;

1963年统计,大头鲤在星云湖占鱼类总产量的70%,在杞麓湖占30%;而现在产量占鱼类总产量不到0.5%。

10

鹦鹉螺

鹦鹉螺属于鹦鹉螺科,分布于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珊瑚礁水域,活动相当频繁;经常晚上游至浅水区,白天返回深水区;以甲壳动物、海胆、小鱼和头足类为食;

鹦鹉螺在古生代几乎遍布全球,现已基本绝迹,只是在南太平洋的深海里还存在着六种鹦鹉螺;非法售卖屡禁不止;

鹦鹉螺的精密构造是造物的奇迹,人们模仿它排水、吸水的上浮、下沉方式制造出了第一艘潜水艇。

11

中华鲟

中华鲟属于鲟科。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体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鳞,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体色在侧骨板以上为青灰、灰褐或灰黄色;

因葛洲坝大坝的建设阻止了该物种的产卵洄游路线,使其无法到达河流上游的产卵场,影响种群繁衍;

1983年突破人工繁育,1983年至2007年期间,超过900万尾半成年鱼(包括幼鱼)被释放到长江以增加物种数量,但对野生种群的贡献被认为不到10%,种群处于下降趋势;

中华鲟是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鱼类,它们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白垩纪,与恐龙并存。

想不到吧?有图有真相,一看就认识,其实它们就在你我身边!可以的话,把你看到的都记录下来,一起来绘制一幅中国野生动物消费地图吧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

和《人工繁育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

期待与你

在同一幅地图中,有过交集

在同一个故事里,相遇

你可能感兴趣的:(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我们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