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教学遇见人 遇见最好的自己

          今天晚上7:30,由潘艳萍校长和她的青年教师团队分享交流。

            潘艳萍:中学高级教师,海淀区学科带头人,海淀区教师教育带头人,海淀区教科院兼职教科研员,北京市清河中学教学副校长。这几位教师是他们青年教师“悦读会”的几位代表,这几位教师教龄都在1-5年以内,他们的分享所体现的心路历程,能体现出他们校内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成员的成长历程。他们的困惑及解决困惑的心路历程,正是我们这些教师普遍成长的历程。

        ❤️我们十多年前开始接触《教学勇气》,全校教师人手一本,当时学校会组织读书活动,分享《教学勇气》也分享别的阅读书目。慢慢的在学校里感觉尺码相同的人自觉聚在一起细读《教学勇气》,于是就有了我们的“悦读会”,他们中的大多数,目前已成长为市、区级骨干教师或者重要项目的课题负责人。这本书,无疑已经成为启发我们心灵成长的一位导师。回顾我们骨干教师的成长历程,其实就是“遇见教学,遇见他人,遇见更好的自己”的过程。于是,近些年来,我们的青年教师校内研修,主要围绕“说出我的忧虑”、“遇见教学”、“遇见学生”、“遇见家长”、“遇见同伴”、“遇见我自己”等这样的话题来展开,通过行动观察、通过故事分享等方式来与学科、与学生、与家长、与同伴对话,最终与自己对话从而获得成长。

            这些话题都非常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新教师能够遇上领导顺着心灵成长的内在需求,这样呵护心灵完整,真幸福!其实每一位教师的成长特别是新任教师,都是从努力克服担忧或恐惧开始的。

      ❤️ 教师是人类文化和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是教育事业的直接推动者。“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作为一名入职不足一年的新任教师,有兴奋,又激动,也有惶恐。突然从一名在校的学生转变为一名教师,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身份冲突,这种因角色互换带来的心理恐惧,以及与同事、领导之间的同级关系,和学生之间亦师亦友的上下级关系,如何在领导、同事、学生和自我之间找到平衡也是我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但更多的是对于教书育人这项事业的担忧,管仲曾说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在学生的求学生涯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一名教师在他的教学生涯中可能面临很多学生,而学生在阶段内的求学中只会面临几位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可能在不经意间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我很担心我是否能做好这项工作,是否有不经意的言行伤害过某位学生,是否对他造成内心的隐痛,是否因为自己的缘故,让学生恨屋及乌,对执教学科产生厌倦,这些问题经常困扰着我,让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更令我感到恐惧的是上课时,学生的沉默以对,尴尬无言的气氛弥漫在整节课中。在授课时,唯恐学生不能理解自己所教的知识,恨不得倾囊相授,每处细节,每个骤都要给学生讲的明明白白。这样的情形,我经常碰到,即使上课前一再告诫自己,在上课过程中依然会犯同样的错误。教师完全掌控课堂,学生被动地接受。我们总是盲目担心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所教知识,总是阻止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往往从自己的便利出发,急于完成教学任务。而罔顾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帕尔默教授在《教师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指出,教师认为优秀教学最大的障碍是学生,抱怨学生沉默寡言、郁闷孤僻,没有社交会话能力,注意力持续的时间太短,不能很好地理解、交流观点,死抱着狭义的“重要”和“有用”的观念不放,而无视思想领域。不信任导致教师对学生处处防备、步步严控、时时监督,学生手中没有了主动权,宁愿保持沉默被指责。老子曾经说过:“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行不言之教并不是真的不说话,而是主张受教育者有为而处于中心地位,避免教师的绝对权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觉性,使之独立、主动、自由地发展。教师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即使让学生拥有主动权会威肋、到教师的安全屏障、挑战教师的权威,也依然要选择让学生去探索而非怂恿自己内心的恐惧。教学就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不断交流融合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在与学生的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影响,共同进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师自身专业素养,教师只有认清自己内心的恐惧,才能驱散学生内心的恐惧,以最大的热情从事教育事业。

          总是担心学生想不到做不好,所以越俎代庖,于是学生越来越不想想不敢做了。放不下手,爱得太深,太多。是的,其实,这种担忧和害怕,或者说内心的恐惧,工作很多年的老师也会有。好像和“慈母多败儿”的道理差不多,的确有许多老教师还在这个死胡同里怨天尤人,我自己也是。适当地放手,给学生信任和期待,学生会给你惊喜!

          课堂上学生的沉默不语,会有多方面的原因,对应也就有很多解决的方法。从我自己来说,语文课上,我尽量语言诙谐幽默一些,结合孩子们的语言圈子,调动孩子们的兴趣。此外,给每一位同学展示的机会,例如:有时检查知识掌握情况时,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背诵、默写出来,而完全可以让学习吃力的同学朗诵,甚至只是读一遍,起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首先产生存在感,既而有获得感,久而久之,和学生“打”成一片。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师生关系好,教学肯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三年,这一年对于我的学生和我来说,意义都十分重大。他们即将面临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重要选择——中考,而我也即将带完自己教师生涯中的第一届学生。一直以来,我内心都有一种担心。我担心自己因教学经验不足而没能给学生学习上正确的引导;我担心学生不喜欢我;我担心家长们会因为我刚毕业而缺乏对我的信任;我担心同事和领导对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会有不好的评价……这些都是学生时代的我所不曾背负的压力。让我感到恐惧袭满全身的一次是经历是:班里思维最活跃的那个男同学睡着了,我有些生气地问他为什么课上睡觉。他说:我上您的课觉得很热。我继续问他:那你上什么课不热呢?他说:数学。忽然间我觉得“热”是一种不好的体验,更是对我语文课很不好的评价。我担心极了,我担心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同学这样评价我的课……

            初入职三年很关键,说出的担心许多新教师都会感同身受。很在乎学生的回应。其实说出恐惧首先是为自己回归心灵。是的。回归自己的心灵,重新找到迈出下一步的勇气,调整心态,倾听学生的内心,我发现这种恐惧渐渐轻了。教师要建构自身身份的认同,才能建构学生对自己的认同。新入职时恐惧无处不在,直面恐惧,分析认识恐6惧,才能超越恐惧。和学生的心灵链接,找到合适的契合点。描述的这些担忧里,有内心对自我的认知定位,有对学生的期许,还有更多外显的景观表现,比如他人的认可、学生的学习成效等。对自己认同了,对学生认同了,教学的方向和目的都会发生改变!

        回归自己的心灵,重新找到迈出下一步的勇气,调整心态,倾听学生的内心,我发现这种恐惧渐渐轻了。”人生唯一可以做主是大事,把这件大事把握好了,状况就会好转,“心能转物”。人生唯一可以做主的大事,是无论什么境况都尽快回归自信认同与完整,拥有自信平和的生命内核。境由心造,境随心转。

          对教师而言,把这件大事把握好的主要阵地是教学。因此,我们在引导青年老师们消除忧虑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着力点,是对话教学,教学提供了教师心灵成长的广阔平台。我们在研修过程中,会螺旋反复花很多功夫对话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平台确实可以成就最好的自己。

    ❤️大家好,今年是我入职的第三个年头,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提升教学能力的机会,我就是在对话教学中收获了很多宝贵的财富,下面我来说说我的体验,和大家分享。最初,也许和所有新老师一样,我对教育教学心存恐惧,也是敬畏,但在一次次对话教学的过程中,我慢慢找到我的支点。初为人师,对课文的把握、对学生的把握,是初为人师的我,每节课最纠结的问题。我应该引导学生理解什么?理解到什么程度?学生会怎样理解?他们又能够掌握多少?当我举棋不定、六神无主的时候,教学师傅会耐心地帮我分析课文,分析学生的状态,毫不吝惜地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我,让我能够更充分地备好一节课。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我渐渐从自己该做什么,过渡到学生需要什么。在遇见教学,对话教学的过程中,我慢慢寻找着自己的着力点。适度的“放权”真的有不一样的收获!这也是学校请的专家老师们给我的建议! “让学生首先产生存在感,既而有获得感”“渐渐从自己该做什么,过渡到学生需要什么”都是成长的关键点。适度放权,把学生和自己都引向伟大事物魅力。

      对于年轻的老师来说,课堂上出现这种情景,更多的原因成分可能是期望学生能按照自己既定的备课流程来教学,不太希望有“意外”发生。遇到不管多难的问题,我都会先让学生讨论一下,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再做下一步打算。避免氛围尴尬,出现一言堂。课堂即时生成部分也许是学生很大收获的一部分呢!教学的根本是学习的学生,而非教学的教师,优秀教学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备学生,备教材,相互结合。记得刚入职时,教研员说,好课不一定非得按着教学计划讲完,好课往往是随机生成的。

❤️大家好,我从完全不相干的专业半路出家,爱上教师这个职业,爱上教学。主要想说,自己遇到的人和事让我成长和成熟了。成长路上,一直是有专家引领的。学校为教师发展聘请专家到校。一开始我对专家听课是紧张,甚至害怕的,我更愿意窝在自己的小课堂里, 不愿把自己的缺点不足暴露人前。从最初的怕他们来,到现在盼他们来。是因为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太多宝贵的东西。他们的点评精当中肯。比如课堂的输入要大于输出,要搭台阶小步走;要做有效的示范等等。他们说过的这些后来成了我听课评课的标准,更成了我备课,上课的圭臬。他们教会我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每一次设计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学生最需要什么,我要让学生学到什么,怎么学。于是每次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目标,活动,出口就清晰起来,教学设计也开始明朗。他们带给我一种理念:要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于是我渐渐开始将一堂课的关注点从自己的表现转变为学生的收获,也开始琢磨怎么让我的课变得好玩,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就在模仿,琢磨,反思,改进这样的循环中,我的课堂开始蜕变。

      毫不夸张地说,每做这样一节课下来都像是剥了一层皮。为准备一节课,我常常在深夜两三点钟头如捣蒜般砸向键盘时才不得不罢手。而这些纠结与折磨最终都成了我的财富。在某次准备“校本教研促成长,青年教师展风采”区级赛课期间,我的教学设计五易其稿,活动的设计,之间的联系,互相的埋伏,这些内容在我的头脑里叫嚣,让我在一段时间里不得安宁。我甚至曾因边走路为边琢磨而撞过树,梦里都在和自己较劲。最后那节课获得了成功,受到各位专家的肯定:林立教授说我创建了自己的资源;袁昌寰教授说我设计了适合学生的活动,实现了学生为主体;胡晓力老师说我的活动设计环环紧扣,打埋伏做铺垫,让学生很好地练习提高了英语综合能力。吴琼主任说我的活动学生参与度高,效果明显。这节课也受到海淀区及山西大同同行的高度评价。我获得了区青年教学能手的称号。那之后很久,学校的一位更加年轻的老师对我说,他们参加新教师培训的时候,培训教师拿着我上课的照片说清河中学徐老师的这堂课全程活动无死角。我的孩子对我说,老师您的课真好玩! 孩子的话是对我最高的褒奖。而在这些活动中,我的收获远不止如此,最大的收获莫过于我的成长和能力的提高。原本我对课标的理解不过是一本书;几句在各种报告总结中高频出现的词汇。这些活动拉近了我与课标的距离。让这两个字不再只是一个符号,而成了一种习惯。在这些活动的准备过程中,我对于教材的梳理,拓展,延伸能力有了大幅度的进步,将教材吃透,并作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也开始尝试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原来似乎最在乎的是我的课讲明白了没有。后来逐渐成熟,开始思考如何以学生为主体。这些活动的历练让我有了答案。那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其有充分的发挥空间。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每个活动的目的内容、活动与活动之间的联结过度、知识的梯度、活动的学生参与度等都要求深思熟虑,在活动中,我对教学设计的理解大大提升。

        是什么在吸引学生玩中学?这比如何以学生中心的角度更值得挖掘。趣味教学,寓教于乐,提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自然会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把时间还给孩子们,把展示的机会留给孩子们,把一切亮点留给孩子们说出来,在老师这里找到自信,孩子会爱上我们。课堂不是为了显示老师有多高明,而是为了证明每一个孩子的存在,让他们找到自信。优秀都是种习惯,一旦形成,是可以延续的。我们都是爱教育爱学生的人,互相欣赏!打破沉默和恐惧的另一个方式就是问题驱动,变着法子的提问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有层次的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思考,促进表达,促进交流,课堂就活起来了!

    “我的教学设计五易其稿,活动的设计,之间的联系,互相的埋伏,这些内容在我的头脑里叫嚣,让我在一段时间里不得安宁。”“打破沉默和恐惧的另一个方式就是问题驱动,变着法子的提问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有层次的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思考,促进表达,促进交流,课堂就活起来了!”首先感动教师自己,循序渐进激活学生,教师的教学智慧引导师生都自信自在地痴迷于伟大事物魅力。

      教师课堂的引导主导作用是多么重要。在学生学习的历程中,教师是将学科、学生、和教师自己融合起来的那个重要他人。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找到一种学科教学要求与自己的特点更契合的教学。从最初的怕他们来,到现在盼他们来。是因为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太多宝贵的东西。他们的点评精当中肯。比如课堂的输入要大于输出,要搭台阶小步走;要做有效的示范等等。他们说过的这些后来成了我听课评课的标准,更成了我备课,上课的圭臬。......” 真的把核心問題說活了!教師也是學習者,有教師的qualify input ,通過給學生創造各種應用活動,才有quality output !

          如果能在自己和他人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天资,既可以成就个人教学的独特性,又能使优秀教学成为可能,这是最理想的状态。说实话,这寻找的过程真的很累,但学习到了前辈的经验,摸索出了自己的特点,在快乐和成长面前,累也值了。我特别赞同我们校长常说的一句话: 成绩是一切常规良好运行下的水到渠成。学生的成绩如此,自己的成长也一样。也是这样,我们遇见了更好的自己。遇到更好的自己就是不斷自我完善的過程......遇见更好的自己,不仅仅是在教学中,在和孩子们平时的相处中也在享受这个过程!

        ❤️在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方法等等所构成的教学生态中,学生才是最最重要的。工作中,我接触的学生最多,但大多数接触的时间并不长,平均频率就一周一次,但在这短暂的相遇中,我仍能感觉到彼此的生命唤醒,学生每一次信赖的目光,都给予我成长的力量。记得有一次周六晚上,我正在家里陪孩子,突然电话铃响了,我看一下是学校里曾私下找我聊过天的一个孩子,原来马上要期中考试了,她压力特别大,一点都学不下去,偷偷一个人跑出来给我电话,想找个人聊聊。那天因为是晚上我担心她一个人在外面的安全,建议先回家,然后我们又聊了半个多小时,她的情绪有所好转。本来她第二天都不想取学校了,但是聊完后第二天他坚持来学校,用行为战胜了自己,也证实了自己。每次看到学生的进步,也都激励我不断在在专业上精进,看到孩子的变化,自己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教学就是无止境的遇见!在自我认同中,有勇气面对一切问题,有勇气做更好的自己!教师款待学生,会收获学生更亲切的款待!每一个孩子都斗蕴藏着一座宝藏,等待着有人看见。对的,看见孩子的能量和资源,他们会爆发他们的小宇宙。容易和我们建立信赖得感觉。这种信赖感我觉着来源于平时和孩子们的相处,每次课前、课中、课后都会有意识的观察孩子们的情绪:面部表情、上课是否主动回答问题、和同学的互动时说话的语气等等。这样对孩子的情况简单有个猜测。重点会去跟那个可能需要帮助的孩子聊一聊。开始也不会说什么,只是让她意识到我很关心她,我看到了她的不开心,如果她愿意倾诉或者寻求帮助,我愿意伸出手。慢慢的时间长了,孩子的内心那种想要生发,想要成长,想要摆脱困境的种子萌芽,她会试探的和我聊一些话题,看看我的反应,看看和父母的反应差距,她再决定要不要把那个深埋心理的问题告诉我。

          每个学生都是教师的宝贵财富,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尽自己最大的智慧和爱去获取这份财富。这个过程中,我也遭遇过挫折、困惑。感觉自己的热脸贴了人家的冷屁股。但后来我意识到其实也不是他们的问题,如果我都做不到真正得理解他们,他们又如何信赖我呢?所以我一方面学习相关心理学专业知识,了解这个年龄段孩子的一些困惑,想法,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同学老师处)了解这个孩子,以便全面认识理解她们。有温暖的心,就有了发现美好的眼睛。做一个有温度有爱心有耐心的教师!学生也需要心灵的养护!学生的心灵,尤其是来自地狱的孩子,非常需要理解和支持!心灵相通,理解与支持,相互给予力量,我们都会变得更好!

❤️在刚才Sunny老师的分享里,我看到了“伸出手去帮助那些处于困惑中的孩子们。我想,在伸出手的这个过程中,“教育契机”很重要,课堂上的分层提问,有效提问,要根植于教师对每一个环节的有逻辑关联的把握,以及同一课堂不同层次的孩子们的接受程度。五年来的课堂给予我的收获是:对于基础能力弱一点的孩子们,要尽量用放大镜看孩子的优点,也要把握“度”,给予表扬一定是基于他真的做了什么,不能盲目的爱孩子,而是有关注点的爱“发展中”的孩子。大家好,我是一名入职五年的教师,今天觉得受益匪浅!读过这本书之后不由得想起帕尔默先生说过的,“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站在个人与公众相遇之处,就像徒步穿行在高速公路上,处理川流不息,轰鸣而过的交通车辆,在百川交汇处编织联系之网。”当我们试图把我们自己及学科,学生管理工作相联系时,我们会重新认识自己,确认自己的位置。

        在我现在任教的班里,有一位同学课上无所事事,课下惹是生非,真的是来自’地狱”的孩子。他在爷爷奶奶的宠溺下长大,父母对她鲜有过问,其实很多教师都遇见过这样的孩子,他们大多自卑,缺乏安全感,一件事儿还没开始,就常常预设自己的失败,索性干脆什么都不做,这样的话,再糟糕的结果都能理所当然:“因为当初什么也没做呀?”相信大家都有同感。这样的孩子也许也遇到过,童年爱的缺少,让他们像长歪了的树枝,现在改变很艰难漫长。所以给予他需要的爱就变得尤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少不了家长的配合。

          这本书给予我的启发(也是我个人的拙见):共同体是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也包含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我觉得实质上的共同体一种“信仰”或是一个引领我们的方向。我觉得共同体中主体部分循环流动的,主体是心灵的真实对话,发生在教师,学生,家长之间,就会自然形成一种互动合作,相互信任的气场,真诚是有效的工具,可以打破藩篱,树立信任,从而彼此融合,知识信息才会转变成举一反三,实践运用的能力。我觉得我在实际的教学中一直在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也在很痛苦的一次次推翻和重建自己。

          在与孩子和家长的一次次“遇见”中,我也得到了一次次的收获。首先共同体基于信任,绝不能是形式。其中也有家校合作的部分。对家长而言,他们每个人都怀着期待,对于学校和教师跟家长接触首先要建立信任。我们需要在共同体中共同成长,从而合力影响孩子。建立与家长的信任基于孩子有实实在在的进步和变化。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下,多数家长都有着“若有若无”的教育理念,以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有时候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给予引导,有时候则是相互理解和支持。教师和家长只不过是学习之初的引路人,或是桥梁。在知识转换为能力的时候,明白细节里孩子们真实需要的是什么。当然,这就基于相互的了解和信任。给学生搭建平台,教师所能做的就是时刻关注,身教胜于言传,创建有思维的课堂,在家庭环境中创造有延续性的课堂。共同体所创造的“场”的合力十分重要。班级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是有很多共通之处的。都需要以信任为基石,需要温暖安全的心理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生命都能主动生发,加以适当的引导,都会蓬勃成长。共同体所创造的“场”的合力十分重要。家长更十分需要心灵滋养,而且会影响成人世界的交流文化更新。尤其体现在孩子的成长和变化,觉得我们的一己之力居然能够有推波助澜的影响力。

        ❤️ 去年秋天我接班后,因为其中一个学生,我以前的一些经验性工作节奏,不得不打乱重排。那段时间,很煎熬。开学几天,我看我班学习委员无精打采,我私下找她谈话,问她初中毕业后考哪所高中,她竟然说什么都不上了,再问她,她不说话,光流泪。我本来开学初第一个月的班会,会让全班同学轮流说中考、高考理想的。因为这个学生,我不得暂时不放弃这个安排。如果我让大家分享,她站在前边说出这个心里话,那对她是严重的伤害。经历了一番努力,这学期她终于有了理想,说以后想当老师,也勇敢说出来了。

          好老师就是这样,一幕幕的遇见,功德无量。跟孵小鸡一样,我们不能急于求成从外边给它破壳。要给它温暖,直到等到它从里边啄壳,破壳而出。大多数老师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敏感的心灵,都包裹了或厚或薄的一层壳。我们要承认这层壳的存在,同时要相信老师和学生为了更好的成长,会主动破壳而出。所以需要给予长长的期许和无条件的信任。如果因为学生不表达,或者表达得不够好,我们采取了伤害学生的做法,那会让学生心灵上的壳,越来越厚。他们会更沉默,甚至因为壳太厚,与老师隔绝。

        ❤️  这个过程中,我也遭遇过挫折、困惑。感觉自己的热脸贴了人家的冷屁股。但后来我意识到其实也不是他们的问题,如果我都做不到真正得理解他们,他们又如何信赖我呢?所以我一方面学习相关心理学专业知识,了解这个年龄段孩子的一些困惑,想法,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同学老师处)了解这个孩子,以便全面认识理解她们。

❤️读了陌生花开老师的感悟,自己也有所同感,随着教学时间的增长,感觉填鸭式教学越来越严重,而其实,现在的孩子思想很活跃,他们喜欢参与,喜欢探究,而有时因为自己的不足甚至说是懒惰没有激发出他们学校的兴趣。谷老师的一句话,我特别受益赞同!课堂不是为了显示老师有多高明,而是为了证明每一个孩子的存在,让他们找到自信。阅读各位老师的分享,感觉受益匪浅,大脑很充实,不断的提醒自己,对我们的孩子,对我们的教学,一定要不忘初心,对孩子耐心的引导,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兴趣与快乐!谢谢各位老师的分享!

❤️查完晚寝,刚刚爬楼读完大家的分享与交流内容。作为一名在乡村工作了将近二十年的教师,我特别羡慕那些一入职就有专家引领成长的伙伴,他们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与资源,反观我自己一路走来的历程,我自问:是谁引领我在课堂里不断成长呢?在乡村,艰苦而简陋的教学条件,请不来专家,也没有太多机会外出学习,前些年网络不发达,真真是闭塞的世界,是课堂里的孩子们引领我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是读书和记录的习惯让我不断看到真实的自己——困惑、迷茫、兴奋、忧伤……我记录这些经历的时候,没有想过要寻求什么解决之道,只是习惯用这种方式写下每一个当下时刻的情绪与感受。渐渐地,我发现,当我把一个完全真实的自己交付给孩子和课堂,当我敞开心扉和他们交谈,我的课堂就有一种温暖和喜悦在流动,孩子们都喜欢这样的一个我,都欢迎这样投入心灵的课堂。我就这样发现了教育的秘密——做真我,课堂里流动的才是生命,而不是飘浮在空中的、像对话框一样的气泡。我的历程里,一开始,我就是在跟自己的心灵对话,然后是跟课堂里的孩子对话、分享、碰撞,渐渐地,我们师生都遇到了那个越来越好的自己。

        不管是谁来引领,他们始终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最终都需要跟课堂里的孩子对话、分享、碰撞,最终跟自己的心灵对话,才会遇见那个越来越受学生喜欢的越来越好的自己。教师的成长,多数是来自于自身的觉醒,希望自己能有所作为的上进。

❤️一次一次自问,我是谁?我才发现有明确的自我认同是多么的不容易。再一次感谢帕尔默在我迷茫时和夸美纽斯一起将我救赎。原以为自己已经开悟,时不时还会沉沦,所以要不断和大师对话,不断发现自己内心的渺小。阅读大师的作品,就是在不断抛弃狭隘,不断走向自由。

❤️对于伟大事物的理解,帕尔默“简单粗暴”把教育理解为是一段精神或者灵性的旅程,认为教育的本质其实是价值观的传递,信仰的传递,但是绝对不是灌输,比如一个基督徒的老师是不是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把自己的学生变成基督徒去传播福音,帕尔默深厚的哲学功底,让他对这个问题早就看的很透彻,我在和他的视频会议(目前因为我在做中国教师勇气更新中心的落地工作和帕尔默的团队有比较多的交流)我逐渐感受到其实即使帕尔默本身他是一个基督徒,但是他非常反对把灵性理解为某一种宗教信仰,相反他的理解是我们要去关注学生,作为父母最重要的事情,要去关注自己孩子的“精神发展”这点我体会很深,我和孩子对话的时候,我发现即使是很小的孩子,对于宇宙,万事万物都有很本质的对话和理解,而成人已经失去了很多灵性。在中国的文化里面,传统里面如何进行启蒙教育??给孩子打开眼睛?其实非常关键。这点我在我自己的乡村教师工作中,比如大家看我们团队去年在河南郝堂的冬令营,我们和乡村孩子一起探究,什么是乡村的灵魂?用那个精神的万物,启蒙孩子对乡村的归属感觉,即使他长大后离开乡村,但是至少不会憎恨乡村(事实是很多乡村孩子不愿意回到乡村)。我也很有幸运受帕尔默团体邀请去了美国参加《教学勇气》的核心信任圈的体验,我的感受也是非常强烈和特别的。我觉得对于中国的教师特别需要这个体验,因为中国的教育,丢失了很多传统的,中国人对于灵性教育的探究,中国人对于万物的看法。中国人和西方是不同的。我们应该有自己认知的路径。我在总结,会写出一些文章出来。

          最后我想说要想真正理解伟大事物,有两个途径

1 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我在我的教学中,有过帕尔默反复强调的心流的体验,就是,我通过我在教学中额设计,这个我准备写出来,把我的教学场打开,把我自己打开,我让我的学生,和我在学科,学习共同体,和教师中间,组成了一个强大的磁场,我有2段工作经验,一个是和700位新疆教师的工作,一个是和初中生将近4年的语文课教学中,一个是和苏州大学hnd出国班级的兼职教学(我是唯一的一个中国教师)我深刻体验了伟大事物在我的教学中出现在几乎我的每节课里面,课堂下和老师能吃饭的对话中,我的备课我的PPT里面。这种感觉让我明白了帕尔默的伟大事物啥意思,我需要在面对面的交流。

2 在自己的阅读中,教师除了读《教学勇气》要多读大量和勇气无关的书籍,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

❤️从教20多年,对自己的教学和班级管理进行了一次次反思,在不断的否定和重构中逐步完善自己,有专家引领,有同好激励,有团队滋养无疑是自己专业成长的幸事。教学应该源于生活源于爱,我们开始讲一个知识点时,没有从学生的日常认知入手,学生心中没有形成情感共鸣,所以他们不太愿意参与到我们所讲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引入的时候更加用心,让学生从情感上产生共鸣,才能进入理性思考。

        看到学生喧嚣热闹青春活力的同时,也体悟到许多孤独的生命个体,他们要么走向成熟,要么走向边缘化,有沉默着的孤独,有笑脸背后的孤独,各种孤独也是学生中存在的一种方式。孤独的个体生命,无法承受生命之重。阅读,行动,思考,结成共同体。把孤独的生命个体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共同体,尽量促进他们与其他学生的融合。是的,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都可形成共同体。

          一个有爱有温度的育人环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滋养孩子的心灵,心灵得到滋养的孩子才会懂得感恩,才会阳光积极乐观向上,才不会变成所谓的问题孩子。 各种贵人引导遇上真我。学生离初心最近,是最重要的他人。为教师而生者对此敏感,有了呵护教师心灵的共同体,受惠面就几何级增长了。期望我自己在动荡阶段也能每次像这样可以安静地享受大家的优秀灵魂。


拾贝于2019年4月25日晚教师勇气更新

你可能感兴趣的:(遇见教学遇见人 遇见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