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帝国》优势劣势一念之间

又到了618,发现很多国外运动品牌销量并不好,可能是收到3月份棉花事件的影响,最近有时间读了一本书,《棉花帝国》,通过欧洲棉花产业变更,重新审视下,优势劣势有时候真的可以转化,往往优势也会成为阻碍发展的绊脚石,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棉花帝国》是一本非常经典的财经读物,书的作者名叫斯文·贝克特,是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也是哈佛大学资本主义史研究项目的组织人。这本书以棉花作为视角,向我们解释现代世界的起源,棉花从零星种植的作物逐渐成为维系全球资本主义命脉的商品的过程,也把曼彻斯特纺织工人、美国南方黑奴、中亚后殖民时代农民等等各个群体的命运勾连起来,十分经典。

今天读到的部分是欧洲棉花生产中心的变更,按照书中解释,欧洲本来不产棉花,也就没有棉纺织产业,但中世纪时期,阿拉伯崛起促进了贸易交往,棉花和棉纺织技术通过地中海贸易传递到以威尼斯为代表的意大利北部地区,凭借着地理优势,逐渐使得这一区域经济高速发展起来。第一次因为贸易的优势,让意大利北部成为棉纺织中心。随后,德意志南部城市,依靠农村劳动力成本优势,通过开展委托加工和代工,迅速超越意大利北部,成为新的棉纺织生产中心。

但是地理优势,同时也制约着两地发展,当16世纪开始,奥斯曼土耳其壮大后,逐渐控制力近东地区,垄断了这里的棉花原料,也就导致了意大利北部和德意志南部的衰落。每个区域的鼎盛时期差不多都是200年左右。其后,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棉纺织中心再度西移到英国,最后在中国扎下根来。正所谓未富先富终不富,未贫先贫终不贫。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不确定性很强的时代,前期积累的优势很可能也将限制我们的发展,比如过去的高学历限制了动手能力,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时,提高蓝领工人公司时,就赶不上新的红利。前几年因为持有大量房地产的人,可能因为房地产行业下滑、征收房地产税使得资产难以变现,自身发展往往也被房子限定住,不愿宜居新的有前途的发展区域。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居安当思危。

你可能感兴趣的:(《棉花帝国》优势劣势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