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蛤蟆洞的故事

(图片来自于百度贴吧,作者:wang11峰)  

(蛤)(蟆)洞,位处于白庙偏岩子三岔路口往付家堰方向,高岩下方位置;因地势较偏,人迹罕至,且传闻甚多,所以人尽皆知,却又敬而远之。


作为家住白庙聚宝石的寒门学子,十年的求学路,可谓是道阻且长;往付家堰常走的路有两条,首选的路是伍家岩至回头线转弯处,而后上高岩往付家堰去;其次就是这条到偏岩子,上站马楼过蛤蟆洞的路。


记得我从上学开始,无论父母老师,还是亲戚长辈都会反复嘱咐,“不能走蛤蟆洞那边,不然招呼回来挨家伙!”问其原由,往往没有下文。


于是,白庙村这一方向的学子,无不对这个地方抱有疑虑跟好奇,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让大人们噤若寒蝉。


直到小学五年级的社会课上,付家堰小学的周玉帛老师为我们解开了谜底,周老师不带主科目,上课除了书本上的知识之外,总会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奇闻异事,让我们乐此不疲。

记得某一天,周老师照例要开始讲故事的时候,一名同学提问道“周老师,你晓不晓得壳码洞啊?”

“壳码洞?”周老师端起讲桌上的茶杯,吹了吹,小抿一口,顿了顿说道“晓得啊,那些儿蛮多故事啊!你们想听?”

“想!”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叫道。

“屋滴人都不让我们从那边上学,说是走了就要挨打!”提问的同学补充道。

“嗯,那确实,儿们从那儿走,回克屁股都要挨条子!”周老师一边在走道转悠,一边神秘兮兮的对着我们说道“那我就来跟你们讲哈子罗!”随后,周老师便开始娓娓道来。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蛤蟆洞还不叫蛤蟆洞,就一个普通的山洞而已。经过长年累月的雨水侵蚀,风吹日晒,把洞口的一块石头竟生生的磨出了形状,酷似一只蛤蟆,过往的行人都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甚感奇特。但久而久之,人们也就见怪不怪,慢慢熟悉了这只蛤蟆。


又不知道过了多久,直到蛤蟆洞对面山上的八坪村里有个男人去赶集,路过蛤蟆洞时坐下歇息,无意中瞥见这只石蛤蟆,跟所有路过的人一样,也是暗暗称奇,便翻来覆去的围看着。


可是,男人越看越觉得不对劲,因为蛤蟆嘴所对准的方向,正是八坪村!而尾端所对着的即是火山村。细思片刻之后,男人不由怒道:“宜家之贫,盖此物于此怪!”然后愤愤而归,回到村里锻造了一把弓箭,站在家门口对着蛤蟆洞的方向射去,将石蛤蟆钉在了洞口旁的岩壁上,至此,八坪村也就慢慢富裕了起来,从那以后人们就将那个洞唤作蛤蟆洞。


“...这也就是“七(吃)八坪,窝(拉)火山”这句话的来历”周老师缓缓讲完,末了解释了那句我们都熟知却从来不知道原由的俗语。


“这个跟蛤蟆有什么关系啊?为什么要射它呢?”有同学提出疑问。


“古代滴的人呐!都非常信风水这一说,蛤蟆这种东西本来就关乎财运方面,你们过年屋滴贴的年画上不是都有蛤蟆么,那个叫三足金蟾!”周老师继续说道“所以人们都认为啊,是那只石蛤蟆将八坪的气运全部吞了,然后窝到火山,所以蛮久以前八坪村特别穷,火山村就富一些!”


“那只蛤蟆不是被射死了吗?那长辈们为什么不让我们走那条路?”


“这个问题就要问走过那条路滴同学哒,有没得走过壳码洞滴?”周老师在讲台上看向我们问道。


“我走过!”前排一个女孩子举手道“我跟我爷爷他们走过一次!”


“那你走那条路滴时候,有没得不一样滴地方?”周老师继而看向那个女生,神秘的问道。


“不一样的地方?”举手的女生咬了咬手指,若有所思,突然似乎又想到了什么,激动的说道“有滴!有滴!过洞口后没得好远,爷爷就叫我捡一只枯树枝,放到路边上的一个柴堆上,说捏滴是土地公公,贡柴火会有好运!”


“对头!就是这个!”周老师肯定了女生的回答,接着话头说道:“这个土地公公叫拖柴土地,听名字就晓得,这个土地公公喜欢柴火。其实这只是个传说,没得科学依据得,但是过来往的人都会自发滴添柴上克,你们晓不晓得为什么啊?”


“不晓得~”


“你们肯定不晓得!”周老师搞怪的提高了音量,继而又微笑的解释着“壳码洞那块儿,是不是没得人户住啊?”


“是滴~”


“山上要是没得人住,那就什么东西多啊?”不等我们搭腔,周老师又继续说道“野牲口撒!莫看现在到处车子在跑,有些没得人住的地方,还是有咪嗷子(老虎)在走动啊!所以晚上要是有人走夜路经过,都会把柴火堆点燃,为了就是赶那些野牲口,怕它们出来伤人!”


“哦~”


此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周老师的故事解决了一直困惑我们的疑虑,但是却解决不了心中的好奇,对于这样有着传闻故事的地方有着无尽的向往。


春去秋来年复年。转眼间我从付小升入付中,十四五岁,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青春期的叛逆让我们对长辈的叮嘱开始置若罔闻,那些小学不敢做的事,到了初中便无所畏惧了,例如探秘蛤蟆洞。


依稀记得那是一个周五的下午,放假的日子,收拾好行装之后,便约上三五同窗,结伴回家。


一般正常的回家路线,是由校门口出来,走青龙水下公路然后从伍家岩回白庙。但当日正直仲夏,烈日炎炎,此情此景,正是戏水佳季;遂同行提议:从蛤蟆洞回去,然后在赵家院子下河游泳。众人皆称拍手称快,于是转至付家堰街上,往蛤蟆洞方向去了。


山间小道,密林鸣蝉,在我家乡本就是极为常见的景色,但因从未行过此路,便如刘姥姥入大观园一般,少见多怪。


行过约七八里路,便到了传说中“拖柴土地”处,远远便能看到路边突兀的一个柴堆,同行彼此对望,而后至路边拾取枯枝,或大或小,怀着敬畏的心情,煞有其事的贡上柴火,飞快逃离,因为再往前,便是蛤蟆洞所在了。


蛤蟆洞并不大,洞口高两丈不足,宽五丈有余,顺山势而斜生,远眺观之,似目,似口;口中地势急下,三步而平,豁然开朗,地面皆为沙土乱石,约半亩有余。此时已过午后,日光斜射,熠熠生辉;洞内生风,清爽宜人。


“是个好地方啊!”同窗夸赞道,其余随声附和,皆无异议;若无志怪诡谈,此处乃避暑胜地。


“快看!那边还有洞口!”一人不知何时跑到了右侧最里面的角落,众人顺着声音探身过去,但见一拱形洞口,岩壁刀削斧劈,而内视,只见漆黑一团。


“我听说爷爷说这洞里住着一条大蟒蛇,发大水就会出来!”一人分享了自己已知的传闻。

“好像还有人说,这个洞最后通向海边。”另一人附议。

“这个我也听说了,好像要走七天七夜!”

“......”


同窗们七嘴八舌的议论着,却终究是没人敢在往前一步,对于那洞口深处的好奇,此刻演变成了对未知跟黑暗的恐惧。踌躇许久,也没有得到合适理由进去一探究竟,但又无人敢提撤退,一时间尴尬无比。


“我们不是要下河吗?再不去,太阳都要落山了!”不知是谁突兀的来这么一句,众人才恍然大悟,连忙各自去取自己的书包,一群人便又浩浩荡荡的杀向河边,刚才那一阵的恐惧,此刻早就抛之脑后,心中所想便只剩泗洋河那一汪清水。


再后来,又跟好友去过几次,那个拱形洞后面,是一个更大的空间,快赶上学校的教学楼,我们还在里面燃起了篝火一团,用于照明,至于再往深处有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这些且为后话,心境早已不复初至那般新奇,不由感叹“人生若只如初见”!


光影荏苒,岁月蹉跎,余今虚龄二十有五,驻南粤地界。工作闲余,常忆童稚之趣,每每思之,或有感而发,或忍俊不禁。恍惚间,骤然想起当初所有付家堰学子都奉为经典的一句话,可谓字字珠玑矣!

仙人岩下悟道,泗洋河畔参禅。

你可能感兴趣的:(童趣:蛤蟆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