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溯源】帝子


              【康乐斋释名】  帝      子

诗文中,常常出现 “帝子” 一词,从字面上的意思看,就是指 “帝王之子”。然而在诗文中,用得最多的意思是指 “帝王之女”,简而言之即 “帝女”。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古时女子亦称子,《诗经•桃夭》篇中之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句中 “之子于归” 就是说这个女子出嫁,“之子” 中之 “子” 字,就是指女子。这一点,在元人所编撰的《正字通》里,解释得更为明白,此不赘述。

诗文中之所以常以 “子” 称帝女,想来有这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来是受诗词格律限制某些地方必用 “仄” 声 “子” 字;另一原因是古人有以 “子” 称有德望的人的习惯,如 “老子” “孔子” “庄子” “孟子” 等即是,这样对于某些有德望之帝女也以 “子” 称之以示敬意。

最早称帝女为 “帝子” 者,是称娥皇、女英二人。

娥皇、女英,乃上古时五帝之一尧帝的女儿,长曰娥皇,次曰女英,同时嫁与舜帝为妃,因通称二妃、舜妃,又由于舜乃有虞氏部落之长,称虞舜,故又称之为 “有虞二妃”,简称 “虞妃”,后诗文中又称之为 “虞嫔”。舜帝晚年时南巡死于南方之苍梧 (今湖南、广西交界处之宁远县境) 之野,葬于湖南宁远县南之九疑山上,娥、女二人闻讯,由北向南来吊唁,亦殒于湘江,遂为湘水之神,因又号为湘君、湘夫人。

但纵观先秦诸子及汉初司马迁的《史记》、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等著作,均不见娥皇、女英之名,当时都只言二女、尧之二女或有虞二妃、舜妃, 致于娥皇、女英之名字的出现,最早的典籍当推西汉初时刘向所撰的《列女传》。

现将有关资料汇集如下:

《史记•五帝本纪》:“舜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尧帝问可用者,四岳咸推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又“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 汉•刘向《列女传•有虞二妃》:“有虞 (有虞,乃远古时部落名,居于浦阪今山西省永济西浦州镇,一说今河南虞城北。舜传说中为有虞氏部落长) 二妃者,帝尧之二女,长曰娥皇,次曰女英。……舜既嗣位,升为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天下称二妃,……舜之涉方,死于苍梧,号曰重华,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湘君。”

正是由于娥皇、女英之名出现得很晚,先秦时没有其具体名字的流传,故先秦文作中只能以 “帝子” 来笼统称之,意即言尧帝之女。这是因为尧是传说中五帝之一,帝就是后来的帝王。

这个称谓最早用的是战国末年楚国的屈原。

屈原《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东汉•王逸注:“帝子,谓尧女也。降,下也。言娥皇、女英随舜不返、没于湘水之渚,因为湘夫人。”

娥、女二人屈原称之为 “帝子”,后人于诗文中,则多以 “帝子” 称之:

南朝•梁•江淹《王征君微养疾》诗:“北渚有帝子,荡漾不可期。” 唐•李白《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诗:“帝子隔洞庭,青枫满潇湘。” 又《远别离》诗:“舜野死,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 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不还。” 唐•司空曙《迎神》诗:“假山鬼兮请东皇,托灵均兮邀帝子。” 唐•顾况《竹枝曲》诗:“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荆云飞。” 五代•韦庄《泛潘阳湖》诗:“纷纷雨外灵均过,瑟瑟云中帝子归。” 宋•汪莘《乳燕飞•汪子感秋采楚词赋此》词:“木叶纷纷秋风晚,缥缈潇湘,见帝子、冰魂厮守。” 宋•孔武仲《嘉鱼遇顺风》诗:“吴会吊胥臣,潇湘寻帝子。” 元•吴西逸《双调•蟾宫曲•〈湘夫人〉》曲:“促江皋腾驾朝驰,幸帝子来游,孔盖云旗。” 明•徐贞卿《古意》诗:“帝子葬何处?潇湘云正深。” 清•孔兆沄《黄陵庙》诗:“二十五弦韵悠扬,帝子哀怨来潇湘。” 清•吴鼒《一蕚红•湘君》词:“生死神仙富贵,数天家帝子,比似都难。” 毛泽东《七律/答友人》诗:“九凝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林伯渠《游爱晚亭》诗:“千山洒遍杜鹃血,一缕难招帝子魂。”

       

也单称女英为帝子。《楚辞•屈原〈九歌•湘君〉》宋•洪兴祖补注:“尧之长女娥皇为舜正妃,故曰君,其二女女英自宜降曰夫人也。故《九歌》词谓娥皇为君,谓英为帝子,各以其盛者推言之也。”

娥皇、女英是上古有名的五帝之一尧帝的女儿,史传二女甚有德行,屈原以 “帝子” 来尊称之,开了以 “帝子” 来尊称帝王之女儿的先河。后人在诗文中,凡遇古时比较有名的帝王之女的时候,亦效法屈原称娥、女一样以 “帝子” 来尊称之。在我平时阅读中所发现以这种称谓来称某一帝王之女者,比较有名的有这么几个人:瑶姬、女娃、弄玉、织女,来称帝王之儿子的有王子乔;也有称某一帝王者,最常见的以称蜀王望帝者,现分开来讲:


                (一)瑶姬

瑶姬,上古时五帝之一炎帝 (即尝百草、教人务农的神农氏) 的女儿,相传她死后葬在巫山,精魂被仙界封为巫山山神,掌管巫山十二峰,其中神女峰,乃其精魂所托,因又称 “巫山神女”。

大禹治水时因助大禹治水有功,又被封为妙用真人、云华上宫夫人及紫庭真人。到战国时,宋玉陪楚襄王父子游云梦泽的时候在高唐观睡觉休息,几个人都曾在梦中与她欢会。

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卷五南朝•梁•江淹《潘黄门述哀》诗清•吴兆宜注引《宋玉集》:“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野,望朝云馆,有气焉,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昔先王 (指襄王之父怀王) 游于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自云:我帝 (指炎帝) 之季女 (小女) 名曰瑶姬,未行 (指未出嫁) 而亡,封于巫山之台’。”

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宋玉〈高唐赋〉》唐•李善注引《襄阳耆旧传》:“赤帝 (炎帝) 女曰瑶姬,未行而卒 (死),葬于巫山之阳,故曰巫山之女。楚怀王遊于高唐,梦与神遇,自称巫山之女,王因幸之 (与她作爱),遂为置观于巫山之南,号曰朝云。后至襄王时,复游高唐。”

北朝•魏•郦道元《水经注•〈沅水注〉二》:“丹山即巫山者也,有帝女居焉。”

以上,都是说 “巫山神女” 乃帝王之女,而这个帝王,李善注文中说得很明白,即赤帝,就是上古五帝之一炎帝。故后世诗文中则以 “帝子” 称之。

宋•蒲广诗残句:“长松乔木倚空斜,六六峰 (六六,指二个六之和即十二,六六峰即巫山十二峰) 前帝子家。” 明•彭孙贻《潇湘逢故人慢/题余氏女子绣高唐神女图》词:“暗追寻,帝子行踪,三峡丘、空中住。” 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五《素》:“帝子之望巫阳,远山过雨。”


                      (二)女娃

女娃,相传又是炎帝的另一个女儿名。

据《山海经》(相传战国时无名氏作) 中记载,女娃一次东游时淹死在东海,她的冤魂不散,变成了精卫鸟。精卫鸟非常痛恨无情的东海将她活活淹死,于是它每天无休止地将西山山上的树枝和石头衔来投到东海,发誓要将东海填平。这就是 “精卫填海” 这一典故的由来。

《山海经•〈北山经•北次三经》:“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曰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晋•郭璞《山海图经赞•精卫》:“炎帝之女,化为精卫。沈所东海,灵爽西山,乃衔木石,以填东海。”

由于女娃乃炎帝之女,故后人以 “帝子” 称之。宋/王安石《精卫》诗:“帝子衔冤久未平,区区微意欲何成?”

               

     

                  (三)弄玉

弄玉,相传是春秋时秦国国王秦穆公的女儿,这儿流传着一个很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当时有个叫萧史的人善吹箫,而吹出的箫声和凤凰的叫声一样美好动听,弄玉很爱他,穆公便把她嫁给了他,并在当时的京城雍宫中专筑一高阁楼台让她们居住。萧史在这楼中天天教弄玉吹箫,多年不下楼台。后来弄玉吹出的箫声也和凤凰的叫声一样。有一天优美的箫声引来了一龙一凤,箫史乘龙、弄玉乘凤吹着箫成仙而去。

这故事最早见载汉•刘向的《列仙传》,原文如下:

《列仙传》卷上:“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白孔雀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随凤凰飞去。故秦人作凤女祠于雍 (当时秦国都城,在今陕西凤翔南) 宫中,时有箫声而已。”

秦穆公是秦国的国王。国王,其位相当于后来的皇帝。秦始皇统一之前,六国及夏、商、周三代把全国最高统治者均称为 “王”,叫国王,春秋时称君或公,叫国君。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自以为功盖古时的三皇五帝,于是径取 “皇帝” 一名来代称 “国王” 或 “国君”,为全国最高统治者之称,自称 “始皇帝”,史称秦始皇。自此 “皇帝” 一称中国沿用了二千多年直到清朝灭亡。

由于弄王是秦穆公之女,而秦穆公之位相当于后来的皇帝,这样后人则以 “帝子” 称之。

唐•白居易《两朱阁刺佛寺浸多也》诗:“帝子吹箫双得仙,五云飘飖飞上天。” 又《春题华阳观》诗:“帝子吹箫逐凤凰,空留仙洞号华阳。” 自注:“观,即华阳公主故宅。” 唐•黄璜《题七夕图》诗:“帝子吹箫上翠微,秋风一曲凤凰归。” 宋•苏辙《王子难龙图挽词》诗:“帝子乘鸾已列仙,遗芳留得众孙贤。” 元•黄溍《开元宫》诗:“曾闻帝子乘鸾去,疑有仙人化鹤归。” 明•汤显祖《南柯记》第十三出:“帝子吹箫逐凤凰,断云残月共苍苍。” 清•朱鹤龄《思陵长公主挽诗》诗:“奔月瑶娥影,乘月帝子精。” 因弄玉是秦穆公女,其身份相当后来帝王之公主,故此比喻思陵长公主。清•朱昂《沁园春•〈风部•吹箫〉》词:“王郎善赋青瑶,致帝子传呼艳口调。”

         

   

                  (四)织  女

织女,即中国四大传说中 “牛郎织女” 故事中之织女。织女一名,最初见载约成书于春秋孔子时期的《诗经》。

《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诗中的汉,指天汉,即天上的银河。七襄,指织女的织布机。报章,指织女织出的花纹绸缎。服箱,指驾车。

这诗中就说出了织女是天上织布的仙女。牵牛是天上驾牛车的神仙。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织女三星,在河北天纪东,三女也,主果蓏丝帛珍宝”,进一步说明了织女是天上主管织纫、丝帛之事的仙女。


但《诗经》及《正义》中都只说织女是天上织布的仙女,并未言是天帝之女。织女是天帝之女的说法,初露端倪的是在《史记》中。

汉·司马迁《史记•天官书》中有这句话,云:“织女,天女孙也。”

这个天女,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天帝之女,有的说 “女” 字是衍文,因此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在这句下将 “女” 字省去,云:“织女,天孙也。” 这个 “天”,就是指天帝。

另外,我们从汉•班固的《汉书》中也可找出注脚,《汉书•天文志》云:“织女,天帝孙也 (据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辞典》“天孙” 条下引)”。说得很直接、明白

织女是天帝之孙也罢,是其子女也行,总之和天帝攀上了血缘关系。于是织女便有了 “天孙” 这一称呼,在后世诗文中最常见用。

正由于《史记》《汉书》等书中记载将织女与天帝攀上了血缘关系,于是后人干脆说织女是天帝之女,这个说法早在南朝•梁•宗懔的《荊楚岁时记》就有记载了,云:“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 (女儿) 也,年年织杼劳苦,织成云锦天裳,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渡河一会。”

由此可见当时民间是盛传织女乃天帝之女之说的,只不过作者将这一传说笔之于书而已。这样后人根据宗懔的这条记载,亦多以 “帝子” 称之,这儿的 “帝”,指的是天帝。

宋•方岳《次韵郑省仓》诗:“乞巧未能从帝子,坐愚宁免辱溪神。” 又《催雪》诗:“轻明玉费天工巧,顷刻花催帝子忙。” 又《七夕郑文振席上姬有楚云者为作三弄》诗:“帝子经年别,秋风远客情。” 又《七夕》诗:“闲中但觉人间巧,老去谁邀帝子灵。” 清•傅涵《传言玉女•七夕舟中书怀》词:“帝子天孙,偏向尘凡角巧。”

又称 “天帝子”,宋•张耒《七夕歌》诗:“河东美人天帝子,机杼年年劳玉指。”


                    (五)王子乔

王子乔,是神话传说中一个很有名的仙人。但他不姓王,名字也不叫子乔,而是名乔,字子晋,相传是周朝时周灵王的太子。周族姬姓,所以他应姓姬。

但后世为何称之为 “王子乔” 呢? 原因很简单,首先是记载这故事的《列仙传》以 “王子乔” 名篇,并首言以 “王子乔者” 一语出场,似以此名名之。但这儿 “王子乔” 最初之称的原始意思,并不是说姓王、名字叫子乔,而是说一个国王的儿子有个叫 “乔” 的仙人,据《列仙传》下文 “周灵王太子晋也”,可见这个 “王” 是周灵王。

正因为《列仙传》以 “王子乔” 这样来称呼,后人不察,久而久之辗转相传却说成了姓王、名子乔,遂成了定义,这实是种误说,但历来文人却习以为常了,在诗文中广泛引用,有的称 “王乔” 或 “王子晋”,简称 “乔”、“子晋”,鲜有知其姬姓者。

《列仙传》是西汉初文人刘向撰写的,现将《列仙传/王子乔》原文录于此:


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学凤鸣,游伊洛 (伊水和洛水的省文,二水均在今河南省境内) 之间道士浮丘公 (亦上古仙人名,相传是黄帝时人) 接以上嵩山 (五岳之一,在今河南省境内)。三十馀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恒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缑氏山 (又名缑岭,在今河南省偃师县缑氏镇) 巅。”到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亦立祠于缑氏山下及嵩高首焉。

由于王子乔是周灵王的太子,而周灵王之位相当于后来的帝王 (这在前文已有说明),这样后人也以 “帝子” 称之。

宋•郑文宝《题王子晋祠》诗:“帝子西飞仙驭远,不知何处夜吹笙。” 宋•盖经《游大涤洞天》诗:“夜静仙人吹凤笛,月明帝子下雪旄。” 宋•陈深《齐天乐•八月十八日寿妇翁号菊圃》词:“帝子吹笙,洛妃起舞,应喜蓬宫仙诞。” 宋•陈宗远《梦游月宫》诗:“天孙飞梭织冰纨,帝子吹笙湿香雾。” 宋•李处全《桃花》诗:“帝子吹笙罢,渔人信一小棹回。” 元•张翥《中秋望亭驿对月代祀还北》诗:“仙家刻玉青蟾兔,帝子吹笙白凤凰。” 明•张居正《赠贞庵王孙》诗:“缑山帝子本胎仙,曾种华池玉并莲。”

              (六)  望  帝

望帝,即战国时蜀国的一个帝王名,名字叫杜宇。相传他在位的时候,蜀国遭受特大的洪水,杜宇不能治水,他的相国鳖灵将洪水治好了,杜宇自以为功德不如鳖灵,就把帝位让给了他做,自己跑到西山山上隐居起来,死后魂魄化为杜鹃鸟,杜鹃鸟亦名杜宇丶望帝,就是从这儿来的。这事最初见载西汉末时的扬雄《蜀王本纪•望帝》,后汉李膺的《蜀志》中亦载及。现将二记文略录于此:

扬雄《蜀王本纪•望帝》:“后有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至朱提(山名,在今四川省宜宾县西南)。……宇自立为帝,号曰望帝,治(定都)汶(读如“岷”,即岷山,在今四川省北部川甘交界处)山下曰郫(在今四川省郫县北)。……荆有……人名鳖灵,……与望帝相见,望帝以为相。……时玉山(山名,在昆仑山附近)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水,使鳖灵决玉山,民得陆处。……帝以为德薄,委国授鳖灵而去。……望帝去时子规鸣,故蜀人悲子规鸣而思望帝,宇死,俗说云宇化为子规。子规,鸟名也。”

李膺《蜀志》:“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或云化为杜宇鸟,亦曰子规鸟。”

         

  由于望帝是蜀国的帝王,死后魂化子规鸟即杜鹃鸟。后人在诗文中多以 “帝子”称之。

宋•胡仲弓《不如归去》诗:“禽言自是不分明,谁言西川帝子灵”。明•赵吉士《柳梢青•杜鹃花》词:“帝子魂归,泪零中夜,染成颜色”。清•史唯图《沁园春•江夏怀古》词:“问何年帝子,鹃啼西蜀”。清•张埙《风流子•秋怀》词:“怎哀哀帝子,啼鹃有血”。清•徐籀《沁园春•偕耕墨师登大石山》词:“想正当夜月,仙翁杵臼,悲凉春树,帝子啼鹃”。

总之,“帝子” 一词在诗文中的称谓是很笼统的,不单单是指某一个人物而言的,诗文中凡遇 “帝子” 一词的出现,要按各自诗文中的具体内容做出具体地分析,然后才能准确地判断出所指的具体人物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典故溯源】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