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学习之道——精读14《学习之道》

作者芭芭拉-奥克利,作者是一名数学学渣,但是作者通过理解学习的道,洞悉人类大脑的学习原理,并加以利用,丑小鸭也能变凤凰,作者不光在数学上有所建树,在其他的学科上更是进步神速,所以有了这本分享学习方法的书《学习之道》。

我喜欢作者这样描述本书的宗旨,她要让学习的思维过程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我相信大家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可能自己学习的数学很好,英语却很差,可能自己莫名其妙的就就学会了某件事并很擅长(如王者荣耀),但是对于诸如编程之类的事总是爱莫能助的感觉。

本书读起来轻松愉快,语言通俗易懂,案例丰富,稍显不足的地方就是逻辑性不是很强,缺乏严谨的结构和实证的科学数据。

一、两种思维模式,专注模式VS发散模式

我们的大脑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都会有这两种思维模式,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都会要求学生上课时集中注意力,就是希望保持你的大脑工作在专注模式。

但是这两种模式也并非黑白对立,并没有你对我错的区分,著名的电灯发明就能很好的诠释这两种模式的作用,爱迪生苦苦冥想(始终保持在专注模式下)而不得结果,某一日小憩过后,大脑在神游,思维在发散,灵感就蹦现了。我们平常的工作学习也需要这样的休憩,泡一杯咖啡,会议中场休息,午休小憩一会,都能让我们能够从专注模式中解放出来,进入发散模式。

思维模式说起来总是很抽象,我们可以用弹球游戏来理解,我们发射出的弹球在撞柱间随机碰撞,有时候会在密集区域不断碰撞,有时候会突然从一个角弹到另一个角,这就像我们的专注思维和发散思维。专注模式就像曾国藩打仗一样,结硬寨、打呆仗,稳扎稳打。而我们的艺术家总是使用发散思维天马行空,时不时就会蹦出奇思妙想。我们现在很多企业的创新就急需这样的发散性思维人才。

你的大脑无法多线处理事情,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错觉,觉得自己很厉害,可以同时处理很多件事,比如他觉得自己可以同时看着电视,还可以做好作业,同时刷着抖音还能专注的计算账目。但是科学告诉你,你做不到,你之所以能做这些事,是因为你的大脑在两种模式之间快速的转换,而快速的转换会极大的消耗你的能量,降低大脑的工作效率。

自然,我们无法始终保持专注模式,或者一直处于发散模式,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刻意练习,优化我们的思维模式,该专注时尽量专注,该发散时最好发散,提升大脑的工作效率。当然,我们无法运用自如,作者给我们的建议是在解决问题时,先专注、后发散。

二、构建模块思维

我们是如何理解一个新事物、一门新学科、一个新世界的呢?

我们是通过模块思维来理解的,我们的思维如此,我们的世界观都是如此。都是像玩拼图游戏一样,一块一块拼起来的,我们的运算法则是拼起来的、我们的学科是拼起来的、甚至我们的世界也是拼起来的,我们都在用我们熟悉的知识去理解一个学科,理解这个世界。你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快速的理解某个新事物。就像很多人觉得小人书很简单,金融学很难,那是因为你已经拥有了理解小人书的模块,理解起来很轻松。而金融学,你不学习,就无法拥有那些理解金融学的周边模块。你无法从只言片语中就拼出一幅完整的拼图。

大脑中的思维模块就像弹球游戏中那些密集碰撞的弹柱区域,那模块思维究竟是什么?模块思维是你通过意义组建起来的集合体,譬如运算法则你就知道的加减乘除集合,而且知道加减乘除它代表的含义。

三、两种思维和模块的联系

我们用中国的版图来理解这个问题,思维模块就如同我们中国的各个省份,我们的专注思维就是各个省份的环城高速,它会让我们在这个省里畅行无阻,让我们能集中这个省的资源在这个省解决很多的问题。但是如果这个省的能力也不足以解决这件事呢,那么就必须跨省。此时,发散思维就是我们的高铁,就是我们的航线,它能让你不断的跨省寻求解决方案,整合资源。

你将每个省份的模块建立起来,拼凑起来就会是一个完整的疆域。自然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就是你大脑运转速度的关键,就像现在的物流一样,只有网路畅通,才能实现隔日达的神话。

四、组建板块的几点建议和注意的问题

1、压缩包思维,将同类的思维都压缩存放在各个省,集中资源。

2、搭建丰富多样的模块,扩展大脑内存。多涉猎不同的学科知识,不要觉得哲史类书籍无用,只有模块多了,你的版图才会清晰,并不断拼凑扩大。

3、多修路,修高铁。大咖的思维、文章,多是进行跨学科的链接,夸域思考,一旦你有了链接能力,这就是创新。

4、避免自负,不懂没关系,最可怕的是无知的自信。

5、刻意练习,不要以为自己看完这些道理就懂了,万丈高楼平地起,你不练练,不对自己的知识模块进行巩固,扩展,始终都是纸上谈兵的废话。

理解思维模式和思维模块之后的你,开始你的学习之道吧,开启你的精进之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效学习之道——精读14《学习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