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青山区文联作家协会第四次文学讲座纪实

图片发自App

2019年4月14日,包头市青山文联作家协会在青山党政大楼小会议室举办了第四次文学讲座。讲座由作协副主席温少波主持,苏伟民教授主讲。讲座的主题是《老生常谭——创作与生活》。

苏伟民教授笔名苏西樵,1960年生,辽宁康平人,包头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和艺术设计系教授,主要从事教学工作,出版有长篇小说《道有多远》等作品。

苏教授在两个多小时的演讲中娓娓道来,谈笑风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有着丰厚人文情怀的文人形象。他眼里的“创作与生活”是这样的:

一、他是教学之外的写作,写作是他的爱好。一位前辈曾对他说过,“学文的,不写东西,就白学了。”苏教授牢记他的话,把写作当成了他毕生的使命。

二、读写与行走。苏教授的笔名“西樵”就是“野老”“玩”“散淡地玩”的意思。他读书之余,还卖过瓜,经过商,骑着摩托车走四方,而且他的玩,一个人,不搭伴,为了体验孤独的自由。他说,搞艺术要有玩的心态,否则,他的艺术就是死的,僵化的。人是玩出来的童年,不会玩的孩子没有拓展力,缺少对陌生世界的探索,他的艺术之路就不会长久。其实人类文明又何尝不是,不管是“模仿说”、“再现说”、还是“文艺说”,都是在“玩”的过程中,出现了文艺,即便是“巫术说”也一样,它在很长时间主导了人类的文明。我们在“玩”的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的人类文明。

那么,能不能说,庄严神圣不是外在的正襟危坐,而是内在的活力、智慧与努力呢?

而且,上帝娇惯人,把人放在一个城里,这个世界就有了“城里,城外”,我们大多数人在“城里”生活,看不见远方,我们为什么不能多创造一点自己的生活空间呢?

三、写作不仅会玩,还要吃苦。他在写长篇小说以前,常常要写上几篇短篇小说,为了“热手”,这“热手”就是大战前的准备,大赛前的热身,不可或缺。长篇小说是才情智慧的体现,更是意志力的体现。所以,写作要乐趣与志趣相结合,乐观地写,吃苦地写。苏教授说,人总要为这世界留点儿东西。那些名家,过了几百年,拿起他的东西来,他还活着。

苏教授的父亲就是教师出身,酷爱买书、读书,后来姐姐也常给他们买书定期寄回家,浓厚的书香氛围熏陶了他幼小的心灵,书读得多了,就想写作,甚至曾一度想辍学,他曾先后成立了“沙原诗社”,创办了《大漠孤烟》杂志。牧区民间艺人的数来宝也一度让他入了迷,牧区的风土人情,开启了他的艺术创作之路。

苏教授特别推崇两个文人,一个是浪迹的杜甫,一个是达观的苏轼。杜甫一生生活困顿,颠沛流离,却有着极强的家国情怀,《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无不让人唏嘘不已;苏轼曾被贬黄州、惠州、儋州、还有海南岛,生活的磨砺造就了他特有的达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前赤壁赋》就深刻地揭示了这种非凡超脱的思想境界:“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谁能不与之动容?!

忧国忧民又达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是苏教授所崇尚的,同时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四,文艺不分家。爱好是创作的原动力,宽泛的兴趣面才能养育它。宽泛的兴趣能很好的调节人的精神状态,而好的状态是一切创作的前提。苏教授说,人活着要对社会有益处,就像天上的星星,发点儿光,因为宇宙是黑暗的。

这具有诗意和哲理性的语言,也体现在了苏教授的画和诗歌上,苏教授的画涉及面很广,有水彩、素描……画风简单明快,意境幽远;苏教授的诗言简意赅,耐人寻味,比如《孤独的云》:

孤独的云

孤独成瘾

漫无边际的晴空

游牧一颗闲散的心

……

请勿抬头

云朵正向你告别

泛滥的天光中

它渐渐被吞噬消解

如果还有来日

你会听见迟到的云海

一种呼唤

伤心的雨雪

五、深入生活是作家终身的修行。苏教授举了老舍与北京的例子《骆驼祥子》;丁玲深入河北农村写出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本是湖南人,写出了《山乡巨变》和东北靠山屯的《暴风骤雨》,这也体现了作家文笔强大的可塑性;而中国的海明威——杜鹏程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写下了《保卫延安》……这所有的大作家都深入生活,在生活里面完成了不朽的杰作。

我想苏老师的“爱玩”以及“不上北大,去乡下”也是一种深入生活的体现吧。

六、体裁的选择。苏教授说,这有自身的偏爱,也有别人的影响。比如冰心的小诗多受泰戈尔的影响;许淇先生的散文诗就影响了包头地区很多的年轻人。

诗,是对生活体验强烈的感受,随手就能写,需要写作自觉性,也要屡次地修改。

散文,看到什么就记下来,想到什么也要记下来,随时的感受很重要。

剧本,随着阅览平台的改变,使影视媒体成了主流趋势,戏剧主要要有戏剧冲突,要有启、承、转、合,有发展,有对抗,有结局。

小说难写,需要独特的视角和宽阔的视野,手法齐备娴熟,风格鲜明,会讲故事,精于人物塑造……苏教授举了莫泊桑的《项链》和他自己的《雪打灯》两个短篇小说为例,予以了详细讲解。

……

最后苏教授说,包头是一个文化荒漠,它的文学成就在全国全世界的范围上来说,不值得一提,可是它也是一块文化的沃土,是一块养人的地方,它的文化特别久远,它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空间,提供了一个机会,希望大家在这样一块沃土里面做出“开天辟地”的事儿来。

苏教授的长篇小说《道有多远》就是以包头市为背景,他的多部短篇小说也取材于包钢、固阳和达拉特前旗等,苏教授身体力行,为包头市的文学爱好者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愿苏教授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也祝愿青山区的文艺事业在区委、区宣传部、区文联的领导下做出优异的成绩!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包头市青山区文联作家协会第四次文学讲座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