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头望“明月”

一、是历史,还是小说?

第一次看《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是在十年前,一读下去就欲罢不能。真是印证了书中的那句——“历史可以很有趣。”

“我们从一份档案开始。

姓名:朱元璋

别名(外号):朱重八、朱国瑞

性别:男

民族:汉

血型:?

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后曾自学过

职业:皇帝

家庭出身:贫农(至少三代)

生卒年:1328—1398

最喜欢的颜色:黄色(这个好像没得选)

····”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

本书一开头,当年明月用不一样的笔触让朱元璋登场,开篇就用一份简历勾勒出了与众不同的历史“解读法”。

一幅画卷随之徐徐展开,当年明月把历史当小说写,语言幽默,逻辑清晰。各位皇帝轮番上阵,忠臣奸佞各领风骚,我们跟着一个个人物和一个个大事件回溯明朝300年的历史。

历史的浮沉,人物间的纠葛,我们像一个旁观者,看着既定的历史跃然纸上。

当年明月在评述历史人物时,没有一刀切,对忠臣,也客观评价其身上的缺点,对奸佞,也对其才华进行客观分析,当然,最终的评判也不忘代入自己的价值观。

说到于谦,当年明月如是评说:

“英雄有如下特点: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但实际上,要成为英雄,必须先学会畏惧。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着天生的英雄,只要过日子,就会有困难,有困难,就会有障碍。你会开始畏惧,畏惧所有阻挡在你眼前的障碍。当你感到畏惧和痛苦,支撑不下去的时候,你应该同时意识到,决定你命运的时候到了。因为畏惧并不是消极的,事实上,它是一个人真正强大的开始,也是成为英雄的起点。“

说到杨继盛的死劾,当年明月如此评价:

明知不能成功,明知必死无疑,依然慷慨而行。一般说来这种行为有着很多称呼,比如愚蠢、不自量力、飞蛾扑火等,在西方人的眼中,这更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违反逻辑的行为。而在中国古老的哲学中,这种行为有着一个恰如其当的名称:知其不可而为之。我深信,这正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魂魄。

说到皇太极的“暴力”,当年明月又另辟蹊径:

张牙舞爪的人,往往是脆弱的,因为真正强大的人,是自信的,自信就会温和,温和就会坚定。无需暴力,无需杀戮,因为温和,才是最高层次的暴力。

通篇读下,在各种宫斗之中依旧可见一股正气升腾,这种写法,真是通明朝三百年之变,成一家之言。

十年后,重新读起,依旧有很深的感悟。

历史谁都了解一点,可是史书的艰涩难懂,根本让我们很难啃下去。

明史就像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历史人物点缀其中,当年明月用文字开辟了一条旅游观光道,让我们能在各个节点领略精彩的风景。

这种深入浅出的精彩描述和串联,是需要多少的厚积薄发?

当年明月的还原不仅尊重史实,而且用人物的从成长出发来描绘历史,用当代的情怀来重温历史事件,在各家的争辩中力图了解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

二、人间清醒

写书当年,他只是一个普通的26岁公务员。相貌平平不善言辞的他并不受领导重视,在行政机关也“泯然众人”。在单位他怀才不遇,但是对历史,依旧充满浓浓的兴趣。在下班的时间,他在网络上每天写作2000字,花费4-6小时,最终在天涯上完成了连载,然后经历火遍网络、出版、大卖!

《明朝那些事儿》一经出版,就风靡中国,几年间,当年明月就收到了几千万的版税。有人劝他辞职写作,专心“捞金”,无数的出版商蜂拥而至,重金请他再写出几套系列丛书,如《宋朝那些事儿》、《唐朝那些事儿》·······

可当年明月都一一婉拒,理由是:“我父亲说要有一个正经的工作。”

面对巨额财富,当年明月并没有迷失,还是低调如初,安心干他的一份平凡工作。

当然,是金子总会发光,当年明月还是被发现、被重用。从保护部宣教中心综合室副主任到河北隆化县的挂职副县长,到中版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到山东办公厅综合处处长,去年,他再任上海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当年明月就是我们的标杆,利用业余时间把兴趣发挥到极致,可是却不在成功中迷失方向,非常明白自己的定位,依旧坚守着普通的岗位。

这样的人间清醒,是饱读诗书的智慧,更是人情练达的通透。

举头望“明月”,低头写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举头望“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