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伟志
比特币只有短短10年的历史。这期间,它从价值为零,一度冲上了2万美元高峰。这种极化效应让身处其中的人处于两个极端,要么宣称它即将升天,要么暗示其随时归零。很少有人能够准确的预测加密货币的未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比特币归零的想法似乎已经离我们远去。
最近半年来的大熊市,我们常常听到一些悲观论调,他们警告投资者,这种新的货币体系及其投资机会将会坠入谷底,变得完全没有价值。
当比特币的价格不断下行,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比特币价值归零」的观点呢?
或许,我们应该首先考察一下,持悲观论的人们到底是怎么想的。
比特币会只跌不涨?毫无依据!
不管是茶余饭后时持怀疑态度的朋友,还是不看好比特币的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他们对比特币即将归零的预测,实质上是在否认一切加密货币正在取得的积极进展。
作为一个前所未有的生态系统,加密货币正在逐步建立自己的金融秩序。每天、每周、每月,数字资产的价格都难以预测。某天涨了,某天跌了,但是,是什么让人们觉得它会只跌不涨?
2018年2月初,当比特币跌至6000美元低位时,Roubini Macro Associates 公司董事长兼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 Nouriel Roubini ——他因其悲观的经济前景论调而被人们戏称为「末日博士」——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
不出所料,比特币现在跌破了6000美元以下,正面临着5000美元大关。 美国国会对加密货币是否涉嫌诈骗的听证会召开在即。骗子和拉盘手蠢蠢欲动,持币不动的韭菜们还在死守着不断挥发的比特币,眼睁睁的看着它归零。
显然,在 Roubini 教授眼里,比特币已经成了「会挥发的黑化肥」。他的观点在当时得到了许多共鸣。比如 Vanguard 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兼投资策略集团负责人 Joe Davis,他在博客中写道:
比特币价格变为零的可能性很大。
不过,他倒是对区块链行业持乐观态度,认为这一行业会继续蓬勃发展。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很难让人信服。
加密谷Live(公众号:CryptoValley)认为:许多投资者、观察者把区块链和比特币完全割裂开来看待的视角是有缺陷的。如果你恰好也认为「区块链和比特币要分开来看」,那么,你可能也受到了这种错误思潮的影响。我们认为,比特币和区块链密不可分,世界上并不存在一个「没有比特币的区块链行业」,就像脱离了美元本身去谈「美元的防伪技术」没有任何意义一样。
著名投行高盛(Goldman Sachs)也对加密货币以及比特币归零的可能性发表了看法。高盛的措辞颇具「金融达尔文主义」色彩,他们认为:币种适者生存,强者恒强,优胜劣汰。高盛的投资研究主管 Steve Strongin 说:
从长远来看,今天的加密货币在未来可能都会消失,尽管它们中的一部分可能会发展并生存下来。由于缺乏内在价值,无法生存的货币很可能会归零。
这听起来似乎就更加有理有据了。加密货币归零的原因从市场操纵、资产泡沫,一下子拔高到了「缺乏内在价值」的高度。 然而,用过去的理论判断未来,总是误判大于避险。
「缺乏内在价值」这种提法,忽略了形形色色的区块链项目所发行的各种通证(token)在各自项目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比如瑞波币(Ripple),作为一种国际银行间的结算货币,它起到的作用并不是创造新的价值,而是一种帮助现有结算业务更加安全、高效的数字工具。瑞波的结算系统已被诸如桑坦德、瑞银和联合信贷等知名机构使用,有望帮助银行和其他大型金融机构每年节省数十亿美元的跨境支付费用——这就很难说,瑞波币「缺乏内在价值」。
另一个特别爱被拿来当反面教材的例子的就是16世纪荷兰的「郁金香泡沫」,就像国内某些知乎大 V 在谈起区块链时,动不动就拿18世纪英国的「南海公司」出来说事一样。事实上,「郁金香泡沫」是西方历史上第一起经济泡沫。但即便是区块链行业最火爆的时期,包括比特币在内的加密货币市场都从未出现过16世纪荷兰人对郁金香那般的狂热。更何况,郁金香狂热的时间段是1634年到1637年,从投机者入场到泡沫破裂(价格跌至最高点的百分之一),只经历了短短三四年时间。而比特币自2009年以来,已经稳定运行了近十年,尽管行情有波动,但从未出现过跳崖式的暴跌。
区块链首先是技术革命 其次才是金融革命
虽然加密货币是一种金融和货币现象,但由于使用了底层的区块链技术,归根到底,它其实是一种技术革命。这意味着,区块链技术应用的范围不只限于货币,或者说,加密货币只是区块链技术应用的一种。银行、跨国公司甚至政府,都已经开始采用区块链技术来加强业务能力,且很多应用都与货币、金融无关。
银行业积极跟进加密货币,主要是客户需求驱动,而非对自身套利的追求。
Farzam Ehsani 是 Rand Merchant 银行的前区块链主管,现任 VALR 的联合创始人兼 CEO。他表示:
所有银行都意识到,他们需要赶上区块链浪潮。但我不觉得他们了解自己的方向。他们只是觉察到,这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技术,如果他们想保持领先,就必须立刻入局。
此外,微软、亚马逊、IBM 和甲骨文都在争先恐后的向他们的客户提供区块链服务,以便率先推出具有革命意义的产品,这种服务通常与加密通证挂钩。
各国政府对加密货币的态度也逐渐明朗起来。就在上个月,荷兰政府会同经济事务和气候政策部门成立了一个专属机构,负责研究跨领域区域链技术。
说了这么多,这和「比特币归零」有什么关系呢?
承前所述,只要区块链技术可以被应用于更广泛的商业实践,它和加密货币的关系就密不可分,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货币就会越来越有价值。
跨国银行、大型企业和政府机构纷纷进入区块链领域。这种发展,如果没有加密货币加持,是不可想象的。
区块链可扩展闪电协议开发商 Lightning Labs 的 CEO Elizabeth Stark 挑战了华尔街和传统金融界等所谓“Old Money”的论断。她认为:
最初在创建 Lightning Labs 公司时,我们把营销材料中的“比特币”这个词给去掉了,因为我们的业务是区块链。现在,我觉得,我们有点矫枉过正:“区块链”这个表述现在比“比特币”更为深入人心。人们谈到比特币时,虽然也都了解 PoW 、公钥/私钥加密机制——但好像,这些统统变成了比特币自己的特征,和“区块链”没有关系了。事实上,“区块链”本身就包括了比特币,它从来就不是“除了比特币以外的区块链世界”。
她的这番话,一语道破了天机。长期以来,人们刻意的制造了一种认知误区:传统产业似乎只对区块链感兴趣,却刻意回避了比特币,他们试图将两者分开。
比特币仍是最重要、最火热的区块链应用
康奈尔大学副教授 Emin Gün Sirer 的研究表明,加密货币非常稳健,让它们完全消失非常难:
我们发现,区块链技术已经具备了相当的鲁棒性(robust)。区块链不会说消失就消失,它的韧性极强。有许多人在经年累月地宣讲、传播区块链技术。比特币由此建立起了巨大的市场信誉和品牌认知度。围绕着一条区块链,总会有一个社区,而社区总会促进技术不断发展。
Gün Sirer 的观点指出了比特币和区块链技术的内在联系。在过去几年,比特币和区块链已经触及了主流受众,建立了一个以「信仰」为依托的庞大社群,这决定了它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失去全部的支持。
如果把比特币看成一个品牌,那么,近年来,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个品牌的爆炸式增长。
比特币价格及谷歌搜索趋势 | 图自 Google Trends
如上图所示:比特币的谷歌搜索趋势与其价格之间高度相关。这表明,公众对比特币的兴趣与其价格表现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对比特币的兴趣越大,其价格就越高;价格越高,人们对比特币的兴趣就越大。在加密货币圈子里,这种现象被称为「中本聪循环」(Satoshi Cycle)。
Gün Sirer 进一步补充道:
尽管比特币也出现了一些硬分叉币种,侵占了一部分价值传递和储值的功能,但总体来说,这一切依然围绕着比特币品牌而展开。比特币本身的品牌地位仍然无可撼动。
比特币「抗破坏」本质意味着区块链势不可挡
随着比特币、其他加密货币和区块链技术应用不断深化,尤其是,在金融领域的版图不断扩张,我们已经很难绕开比特币或区块链,去谈接下来的科技进步了。
实践已经证明:比特币已趋于成熟,它比一只股票更难价值归零或彻底退市。比特币十年来所遭受的攻击,不论是技术的,还是市场的,乃至公众兴趣与社区信心的,都没有能把它送入鬼门关。遭遇了硬分叉的比特币,依然屹立不倒。
许多人将比特币与某个公司或某支股票进行比较,表示,既然公司会倒闭,股票市值可能归零,那么比特币应该也难逃规律,从而作为不投资的理由。他们忽略的是,比特币从机制底层就是分布式的和自治的。不论是过去还是将来,从没有一个人、团体或董事会可以决定比特币的未来。中本聪的身份从未真正得到过证实,他也早就离开了比特币社区,然而比特币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就连各国监管机构也会发现:比特币有一种「不可阻挡」的本质——这种本质,也是一种「去中心化」的表现。 尽管大多数国家都把比特币定义为一种数字资产,而非流通货币,但无论定义如何,都未能实质性影响比特币的价值。比如中国自2017年起彻底禁止比特币在境内的流通和交易,但这对整个比特币社区来说并没有实质性的打击。
Kenetic Capital 的联合创始人 Jehan Chu 表示:
比特币永远不会归零。因为它是对法币贬值、经济效率低下及社会不平等的对冲机制。比特币代表了更美好的未来社会的货币理念,人们将永远投资他们的未来。
真命题:比特币到底有多值钱?
总之,加密谷Live认为「比特币价值可能会归零」是个伪命题。因为比特币自身的品牌效应所建立的社群、「中本聪循环」、抗攻击的去中心化本质、尤其是区块链的蓬勃发展与比特币不可分割的共荣性,都意味着比特币不会归零,也很难在可预见的未来被淘汰。
那么真命题来了:比特币到底有多值钱呢?
截止本文发稿时为止,比特币价格是7467美元,约合 50 620人民币。
作者简介:李伟志,职场作家、职业生涯咨询师,20年的IT经验,区块链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