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天正能量自律2019.7.21]第二天(2):消除焦虑的最好方式,便是读书、健身

今日读书《博弈论》

读书,我是个慢性子。除非小说,否则完全做不到一目十行。更别提那些一年读100、、200、甚至300本书的,望尘莫及。

今晚一小时,读了序言、第一章的前两小章节,统共5、6页。

读书速度较以往没变化,但学习的方式变化颇大。

以往读书,心得体会另写一个本子,注明“某书、某页、某段”。这种方式,最大的好处是能把想法写的很完整。但弊端也很明显,就是:笔记本位置无限,一写就收不住,太容易发散。等写完了,最能集中精力的时间过去了,影响积极性。

说实话,很不想在书上写写画画,希望书要像藏书那样,干净整洁。

不过从“读书为了精进”这个角度来说,“书的干净不是最主要目的” ,最核心应该是“学到”。

所以本次我开始用彩色铅笔做笔记,写错能擦,颜色也随心选不沉闷。


今日读书的心得,有三点:

一、“为什么我们做了最正确的选择,结果却总是不尽人意?”

以前我以为:就是因为大家都做了以自己为中心的决策,也就是只考虑了自己。

现在来看,以前的想法太简单,思维局限。

博弈本身是一种“游戏”。

既是游戏,一定是双方或多方,而不是一人。

所以,博弈不是在权衡以自我为中心的前提下做出的各套策略的优和更优,而是既要争取自己利益最大化,同时要照顾到所有“决策方”的利益均衡。


二、这里讲了三种关系,分析:为什么做了自认为最好的选择但结果总不尽如人意:

1、合作关系

双方都希望付出最少而获益最大,当每个人都这样想,最终的结局会是:双方为此目标付出的精力都是最少,都寄希望对方多付出。结果当然不会好。


2、竞争关系

双方都希望自己获利最大,也就是按照自己的投入产出比计算。当双方都只考虑自身利益,呈现的结果也会偏差最大。


3、非合作非竞争关系。

多数存在于上下级、或父母子女等关系。

这里举了父子的例子。孩子努力学习,考出好成绩,想让父亲送一台iPad。但父亲没同意。

分析:

孩子的逻辑是:我通过努力学习,考出好成绩,用成绩提出交换意见(他知道成绩是父母看重的结果)

而父亲的逻辑是:考出好成绩当然值得鼓励,但方式不见得是获得iPad。父亲认为,iPad可能会让孩子沉溺,反倒影响学习。所以,他更愿意用他认为安全的方式去鼓励。

这个案例来看,孩子分析父亲的思考逻辑并没有错,用好成绩可以换来奖励。但他自动勿略掉:他想要的东西,并不是父亲的第一选择。所以,最终孩子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


三、墨菲定律说:如果这件事存在发生最差结果的可能性,那么它一定会发生。

以前我很害怕,老实说直到看博弈论之前都很害怕,不明白为什么只要存在不好的可能性,它就一定会发生。似乎带了魔幻色彩。

但读完博弈论原理,豁然开朗。

其实,会发生不好的事,只是因为,我们太注重自身“可获得”,而自动屏蔽了这个策略本身还存在的其他可能性。哪怕再小,它也存在。

博弈本身不是关注结果,而是关注过程,关过程就是策略。而影响策略最核心的因素,不是环境、背景、资源、人力等等,是“人心”。

每个人都希望在对方身上获得最大利益,所以如果你的策略不足以让他满意,也就是忽略“他怎么想的”,他便会全盘不合作。最后导致你陷入两难境地,呈现最差结果。

后面用“囚徒困境”做举例,加深分析理解。

(专篇写囚徒心理)

终于,明白了博弈的原理~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1000天正能量自律2019.7.21]第二天(2):消除焦虑的最好方式,便是读书、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