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迷雾”

什么情况下你不但不会杀死“小强”,还会保护它?

什么情况下你会杀死“小强”?

什么情况下你不但不会杀死“小强”,还会保护它?

在这里,我姑且把所有在室内看到的能攀檐走壁的黑色小家伙,统称为“小强”。

一般我们看到“小强”的第一反应是:打死它,或者很害怕然后想办法(如请人)来捏死它。

貌似,人与“小强”有着水火不容的常态关系。

也难怪,“小强”总是不卫生、污染食物、传播病菌,以及异类的象征。我们人类在能够消灭“没有好处”的异类时,总是毫不手软的。这应该是人类进化中一直保留的生存危机意识的体现。

但有一种极端情况下,我们一定会珍视“小强”。比如世界只剩下你一人,一切都是静止的、无生命的。此时孤独和恐惧感会以极快的速度扩张,蔓延你的内心并迅速侵占你的大脑。突然,一只“小强”出现了,它活生生地在你面前攀檐走壁。我想,它此刻在你眼里肯定不会什么“可恶的家伙”了,你内心的潜台词也肯定不是“打死它”,而是“奥,你也在呢!幸好有你!”

顿时,“小强”成了你黑暗孤独世界中的“光”和“同行者”。你会时刻跟着它,你害怕它消失,你害怕它有个什么闪失,你害怕它抛弃你,你害怕它这一刻给你了希望下一刻又把你推入绝望的深渊。奥,你如此珍视它,觉得它异常可爱、灵动、而且似乎还能听懂你的心声。

这几天雾霾很严重。

能见度有时候都不足百米。在室内往外看,俨然像极了电影《迷雾》(The Mist)中的场景。

《迷雾》改编自“现代恐怖小说大师”史蒂芬·金1980年同名中篇小说,由曾导演过《肖申克的救赎》的弗兰克·达拉邦特执导。关于史蒂芬·金,如果你看过由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闪灵》和《1408幻影凶间》,你就会对他肃然起敬了。有这二位大师联手,已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迷雾》这部电影的优秀了。

剧情主要环绕在小镇镇民,因一场暴风雨导致断电,而后被未知的迷雾所笼罩困于超级市场。他们除了面对异常的迷雾笼盖全镇的恐惧,还得在隐藏于雾中的异次元怪物里求生存,加上宗教狂热因子逐渐在这群生存者之中蔓延。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借助客观的物理层迷雾,来进而真正表达更隐蔽的两层“迷雾”。客观的物理层迷雾,暂且称为“第一迷雾”指的就是超市外笼罩的迷雾世界。隐藏其中的另外两层迷雾暂且称为“第二迷雾”和“第三迷雾”。

第二迷雾是人所生存的国家、政治、社会等大环境,对于个人而言,是一种迷雾,在大环境的这种迷雾中,我们个人的命运至少有一半是已然交出去了——不受我们自己主宰。在没有被完全绝对控制的情况下,我们只有竭力经营好那剩下的另一半命运。

第三层迷雾,是隐藏在超市中的。超市里一群人构成的环境,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里面有形形色色的人,白人黑人、宗教狂热分子、怯弱的勇敢的自私的等等。

由于首先,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于他人的封闭个体,所以,一个人在一开始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对于另外一个人而言就是一种“黑暗”/“未知”。其次,只要是人,就会有人性(就像动物也有动物性,万物也有万物性一样),人性是一个中性的、平衡的以及多变的概念。

为何说它是“中性的、平衡的以及多变的”呢?万物都有“本性”,人是万物之一,所以人有人性是天理也自然合理。所以“人性”不是贬义词,而是中性词。如果你觉得它是贬义词,那也不能怪你,因为在文学影视社会等多种场景下,人性都与贬义词一起用,所以久而久之我们就贬义化它了。但,人性除了“自私、丑恶”等之外,还有“无私、光明”的一面,因为正负皆有,所以平衡。

至于“多变”,其实一个相对的概念。就好比,如果你了解每个起因、每个触发点,你对每个起因和触发点造就的结果就不会感到惊奇,不会感到茫然。起因和触发点的变动越是频繁,带来的结果也就越是变化频繁。因此,“多变”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你足够了解内部原因,你就不会觉得它多变,如果你不了解内部原因,你就会觉得它多变。而“每人都是一个孤岛”,所以我们很难清楚知道一个人内在世界的所有原因和触发点,因此此人表现出来的状态——极端情况下的人性,在我们看了就是多变的!

还有就是“人性”是一个超大容器,里面包含了形形色色的正负对立面,它的多种多样,也加强了“多变”的特性。

从古至今,除了科技是变化的、环境是变化的,危机与信任也是变化的。有大环境的危机与信任,也有人与人之间的危机与信任。在很大程度上,科技的发展、信息的扩张、时间的紧迫感导致了不安全感、人心的浮躁、以及病态心理的产生。

元宵节刚刚过去,几乎没有花灯可看。然后我就在自己家,造了个迷你的花灯世界。毕竟外界没有的时候,我们可以想办法自己创造。你说呢?

最近雾霾也比较严重。雾霾天,带好口罩。在迷雾中,要系好安全带。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层“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