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用典29|大势篇:经济维度(3)


公文用典的“大势篇”:顺应国家和地方的发展大势,切入宏观场景,以典说“势”,体现典故经世致用的价值。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这样五个维度。

05.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范文】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自古以来,产权就是稳定人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定盘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形成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与产权保护法律框架,全社会产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保护力度不断增大。(选自2020年7月28日大众日报大众锐评《有恒产者有恒心,有恒心者办恒业》)



【典故出处】

语出战国孟子《孟子·滕文公上》,“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

句中典故的意思是:百姓的生存之道就是,有固定产业的人就会有恒心保持操守,没有固定产业的人就不会有恒心守住操守。

【典故解读】

这句话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主张百姓应该拥有“恒产”,这里的“恒产”就是固定的土地,“恒心”就是一定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百姓拥有了恒产,才会有恒心。

孟子认为,如果百姓没有恒心,没有道德观念和操守,那么就会放荡任性,胡作非为,没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的。



【场景应用】

在当代,“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这句典故,常用来表达民富国强的道理,国家的繁荣稳定,是建立在百姓安居乐业的基础上,只有居者有其屋,才能形成社会的稳定力量。

【范文赏析】

这篇范文的刊发,是因为最高人民法院首次集中向社会公开发布了九起涉产权保护行政诉讼典型案例。文中引用“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这句典故,表明产权的观念自古有之,加强产权的保护,让财产更加安全、让权利更有保障,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尺。



06.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范文】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精神富足,才是真正的富足。有“富”才有“裕”,人民才从容自信;有“富”才有“强”,城市才大度包容。人民精神强健有力,城市精神朝气蓬勃,恰是城市繁荣昌盛的源源动力。(选自2020年6月15日滨州日报评论员文章《民之富,富在精神赋能》)



【典故出处】

语出战国管子《管子·治国》,“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句中典故的意思是,治理国家的原则,一定先让民众富裕。

【典故解读】

管仲治理国家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富民”治国论,提出通过发展经济,让国民富裕而不造反。他认为,民众富裕就容易治理,民众贫穷就难以治理。百姓富裕就安于乡居而重视家业,安乡重家就会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



【场景应用】

公文写作中,“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这句典故,常常用来表明共同富裕是中国人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价值追求,国家稳定、社会和谐应该以增进人民福祉为根本前提,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必须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范文赏析】

范文以“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这句典故开篇,并赋予了典故新的内涵,表达出“富强滨州建设”追求的民富,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富足,是让越来越多的滨州人在城市的高速发展中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进而转换为高远的精神境界和饱满的精神状态,为人生、家庭、事业、社会赋能鼓劲。


你可能感兴趣的:(公文用典29|大势篇:经济维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