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情人节,又赶上北京今年的第六场雪,您想好怎么庆祝了吗?我想起了李白的一句诗“燕山雪花大如席”,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聊。
在北京的介绍中,对它的地理位置是这样的表述的: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部,背靠燕山,毗邻天津市和河北省。历史上,北京还有个曾用名,叫“燕都”。因为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曾经在这里建都。北京周边的山都是燕山余脉。据于此,我们把降落在北京的雪称为燕山雪,应该不算牵强。其实李白写的这首《北风行》也就是在北京附近写的,可见当时北京的冬天要比现在冷,雪也比现在大。
我们知道李白一生都在漫游,以入长安出任翰林为界,划分为前后两次。主要是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目的当然是结识权贵,实现自己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所说的“奋其智能,原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人生目标。在司马承祯、玉真公主、吴筠等人的帮助和推荐下,李白的愿望初步实现了。天宝元年(742),他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应诏到了长安。
起初,他也得到了唐明皇的重视。李白来见唐明皇,他下殿相迎;邀李白同桌共饮,席间还亲手为李白夹菜;让李白起草诏书,和诗;与杨贵妃赏花时,请李白做新辞;去华清池时,也让李白骑五花马随行前往……李白的确有才,唐明皇也的确是明君,只可惜两人相遇晚了;唐明皇已在位多年,不想再谈什么功业了,只想谈风月;李白你也别去当官了,就陪着我玩耍,写写小曲吧。这样的生活是唐明皇需要的,不是李白想要的。他就整天过着“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生活。唐明皇实在看不下去了,就给他一笔钱把他“赐金放还”了。
离开长安的李白,不能说不苦闷。虽说他仍强装潇洒,还能写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但内心依然渴望“东方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梁园吟》)但直接报效朝廷的可能性没有了,怎么办?在唐朝时还真有一条通幽的曲径,就是投身幕府。像高适、岑参等都是走的这条路,连杜甫晚年也入过严武的幕府。李白当时也分析了一下各幕府的情况,最如日中天的,当然是集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于一身的安禄山了。
李白是一个行动派,天宝十一年(752)冬,他就来到了幽州。应该说,他此行抱着两个目的,一是如他在《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诗中所说“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他要看看这个自称“腹中正有赤心”的安禄山,究竟是真的对唐明皇忠心耿耿,还是另有狼子野心;二是如果他真的为国尽忠,就可以入安禄山幕府,为国立功。而内心深处还以第二个为最重,这在他此时所做的《行行且游猎篇》《出自蓟北门行》《幽州胡马客歌》等作品中都可看出来,他心驰神往,想着干一番大事业。
但随着考查的深入,他越来越发现安禄山的很多行为,都并非为大唐,而是为了他自己,为了向大唐朝廷邀功,李白的心情一天天沉重起来。这一天,他赶上天下大雪,不得不借宿到一个农家。心情本就不好,在这个农家的所见所闻及所想,更让李白痛苦万分,就借雪来表述对安禄山的猛烈谴责和诅咒。
《北风行》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在未到幽州之前,李白一直以为是北方民族来侵扰唐朝的边境,安禄山是在进行捍卫国土的战争,而实地考察后,他发现很多战争都是安禄山为了向朝廷邀功,建立自己在边疆的威信而频繁进行,边疆的人民为此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通过农妇对自己丈夫的怀念,也让大家明白了,安禄山的功名是长城脚下堆着的累累白骨换来的。
写到这里,我突然对“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产生了怀疑。也许当时李白看到的雪真的很大,但李白心中雪更大,他仅有的一点为国立功的机会也没有了,失望的程度可想而知,他把对安禄山的痛恨,对罪恶战争的愤怒,对朝廷的不分忠奸,对自己前途的焦虑,都倾注在笔端,才有了这样的诗句。
窗外的雪依然在飘,由于前几天气温过高,雪并不能在地面上驻脚,纷纷化成了雨水。虽说看不到李白诗中的景色,但雪花依然给大家送来了最美的情人节礼物,让大家可以过一个特殊的情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