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明智:管仲对人性深刻的把握

管鲍之交

读《史记•齐太公世家》和《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治国理念之先进让人敬佩,仿佛是穿越到古代的经济学家,其治国理念的背后是对人性的深刻把握。

一是认为人只有满足物质需求,才可能追求精神生活。管仲做了齐国国相后,提出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观点。翻译过来就是“仓库里装满了粮食,才开始顾虑礼节;老百姓衣食充足,自然也就知道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由此看出,管仲治国思想对人性的把握,按现代经济学理论,人都是出于自私自利本性才会劳动,只有在满足自己愿望后,才会考虑为他人付出,才会造福他人和社会,这一点其实就是管仲执政理念的出发点。

二是认为人只有爱惜自己、爱惜亲人,才会爱惜别人,不近人情不可信。在管仲临终时,齐恒公问他谁可以为相,他虽然口头推辞,说齐王才最了解,但当齐恒公提出易牙、开方、竖刁三人为了齐王,甘愿杀子、弃亲、舍己,可以为相时,他却坚决反对。据记载易牙是齐桓公的厨子,因为桓公戏言遍尝美味,只是不知道人肉什么味道。易牙就把自己的年幼的孩子烹调成美食,送给桓公。开方本是卫国的长公子,放弃卫国储君不做,而到齐国侍奉齐桓公15年,即使是亲爹病故,也不回家看一眼。竖刁是齐桓公的近臣,为了能够时时不离桓公左右,他自行阉割。

管仲却得出不同的结论,他以“易牙杀掉自己儿子迎合国君,不近人情不可信”,“开方背叛自己的亲人以迎合君主,不近人情,难以亲信”,“竖刁自行阉割以迎合君主,不近人情,难以亲信”,这背后就是对人性把握,一个人连自己亲人、儿子,甚至自己都不爱护的人,怎么可能会为齐王,为天下人的利益着想。可惜齐恒公没有听从管仲劝告,在管仲死后亲近重用三人,最终落得饿死后宫的悲剧。

无独有偶,北宋时苏轼和章惇,也曾是一对好友,两人二十几岁时,同在陕西为官,常常一起喝酒游山玩水。有一天他们到山间小庙喝酒,正兴起间,忽听外面有人大喊“有老虎,有老虎”,借着酒意,两人上马就窜过去看热闹,在离老虎差不多百十米远的地方,马打死也不肯往前了。山风一吹,苏轼酒醒一半,吓出一身冷汗,顺势掉头就想往回躲。章惇却找来一面破锣,气定神闲地往石头上一撞,吓得老虎逃得比苏轼还溜。

后来两个人又结伴户外拓展,至一悬崖深涧处,对面是巍峨绝壁,中间只一根横木相通,其下深渊万丈。章惇怂恿苏轼过去,说是你书法好,到对面石壁上题词!苏轼却表示太危险了,不敢过去。章惇却不以为然,只见他他用绳子一头缚在自己腰部一头捆在树上,抬脚过桥,面不改色,在石壁上潇洒地写下了“苏轼章惇来此一游”几个大字。待章惇折身返还,苏轼拍着章惇的背说,我猜你以后一定能杀人!苏轼认为他“连自己性命都不在乎的人,更何况别人的呢?”后来果然,章惇身居高位后,不但对苏轼一贬再贬,对其他政敌打击更是毫不留情,受他排挤人的不在少数。

纵观历史,从古至今为官之人,首先要讲人性,方才讲奉献,讲为民情怀。反之,连自己身体、自己亲人都不珍惜的人,怎么会顾及百姓生死,怎么会造福百姓。

苏轼与章惇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史明智:管仲对人性深刻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