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代码有bug是很正常的,通过编写完备的单元测试,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在后续的代码改进中持续观测是否引入了新的bug。对于追求质量的程序员,为自己的代码编写全面的单元测试是必备的基础技能,在编写单元测试的时候也能复盘自己的代码设计,是提高代码质量极为有效的手段。
在本系列前序的文章中已经介绍了CMake很多内容,本文是针对单元测试的外延。本系列更多精彩文章敬请关注公众号【很酷的程序员】的话题:CMake。
本文主要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何为单元测试
何为gtest
怎么使用gtest
怎么运行测试
本文仍以开源项目:https://gitee.com/RealCoolEngineer/cmake-template为例,后续示例代码基于上一篇文章的状态进行修改,本文对应的commit id为:c9f1c21
。
单元测试(Unit Testing),一般指对软件中的最小可测试单元进行检查和验证。最小可测试单元可以是指一个函数、一次调用过程、一个类等,不同的语言可能有不同的测试方法,暂时不必深究。
对于C/C++语言,单元测试一般是针对一个函数而言,单元测试的目的就是检测目标函数在所有可能的输入下,函数的执行过程和输出是否符合预期。可以说,单元测试是颗粒度最小的测试,对于软件开发而言,保证每个小的函数执行正确,才能保证利用这些小模块组合起来的系统能够正常工作。
和测试相关的另外一个重要概念是测试用例(Test Case)。百度百科给的定义是,测试用例是对一项特定的软件产品进行测试任务的描述,体现测试方案、方法、技术和策略,包括测试目标、测试环境、输入数据、测试步骤、预期结果、测试脚本等。
这个定义是比较广泛的,对于单元测试来说,就是测试在不同输入下,目标函数(模块)的预期执行过程和输出(返回值),每个不同的情形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测试用例。编写测试用例需要尽量覆盖所有输入情况(尤其是边界值、特殊值、异常值)。比如下列函数:
int fibo(int i) {
if (i == 1 || i == 2) {
return 1;
}
return fibo(i - 1) + fibo(i - 2);
}
这个函数是为了实现斐波那契数列,所以输入可以分为几类,就可以覆盖所有情况:
小于等于0的整数
1和2
大于2的整数
对应地,可以设置以下测试用例:
输入0,期望值是0
输入1,期望值是1
输入2,期望值是1
输入3,期望值是2
输入4,期望值是3
可以比较明显地发现,如果输入是小于等于0的整数,这个函数就一直递归下去了。这也是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代码(功能)的使用者并不一定会遵循常规的思维(斐波那契数列不可能输入负数),开发者只能相信自己的代码,不要对输入有任何假设。
上述test case在cmake-template项目的
test/c/test_gtest_demo.cc
中有示例
Google Test
是Google开源的一个跨平台的C++单元测试框架,简称gtest
,它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测试断言、判断宏,极大方便开发者编写测试用例的流程,也是很多开源项目使用的测试框架。
在前面介绍CMake的测试功能时,每个单元测试都是一个可执行文件,实现了main
函数,在CMakeLists.txt
中使用add_test
命令来添加测试用例:
enable_testing()
add_executable(test_add test/c/test_add.c)
add_executable(test_minus test/c/test_minus.c)
target_link_libraries(test_add math)
target_link_libraries(test_minus math)
add_test(NAME test_add COMMAND test_add 10 24 34)
add_test(NAME test_minus COMMAND test_minus 40 96 -56)
通过使用gtest
可以简化这个流程,让开发者可以专注在测试用例的书写上,而不用手动编写大量的main
函数,以及一些判断输出是否符合预期的附加代码。
gtest
是一个开源的框架,代码位于github仓库:google/googletest,本文介绍直接将gtest
加入到项目中,通过CMake
编译使用。
首先在项目根目录新建一个third_party
目录,下载源码的最新release版本,并解压:
➜ # mkdir third_party
➜ # cd third_party
➜ # wget https://codeload.github.com/google/googletest/zip/refs/tags/release-1.10.0
➜ # unzip googletest-release-1.10.0.zip
修改项目根目录的CMakeLists.txt
文件,使用上一篇文章介绍的命令add_subdirectory
,在开启单元测试时,添加gtest
为子模块,并将对应头文件路径添加进来:
enable_testing()
add_subdirectory(third_party/googletest-release-1.10.0)
include_directories(third_party/googletest-release-1.10.0/googletest/include)
此时执行命令:
➜ # cmake -B cmake-build
➜ # cmake --build cmake-build
可以看到构建目录下多了一个目录cmake-build/third_party/googletest-release-1.10.0
,并且gtest
编译生成了4个新的库文件(gtest
子模块的编译目标,位于目录cmake-build/lib
下):
libgtest.a
libgtest_main.a
libgmock.a
libgmock_main.a
其中libgtest.a
提供单元测试相关的功能,libgtest_main.a
提供单元测试的主入口,只有链接该库,测试用例就会编译成可执行文件;两个mock
库也是类似的,主要提供数据库交互,网络连接等方面的模拟测试,这不是本文的重点。
此时就可以在链接其他目标时直接使用gtest
的这4个编译目标(target)。
接下来直接修改先前的两个测试用例源文件,实现相同的测试功能:
test/c/test_add.c
test/c/test_minus.c
因为使用的是C++测试框架,所以上述两个源文件修改为.cc
后缀。
在源文件中include头文件gtest/gtest.h
,使用gtest
测试用例定义宏来定义测试用例:
TEST(test_case_name, test_name) {}
一个test_case_name
下面可以包含多个不同(test_name
)的测试。
test/c/test_add.cc
内容为:
#include "gtest/gtest.h"
#include "math/add.h"
TEST(TestAddInt, test_add_int_1) {
int res = add_int(10, 24);
EXPECT_EQ(res, 34);
}
test/c/test_minus.cc
内容为:
#include "gtest/gtest.h"
#include "math/minus.h"
TEST(TestMinusInt, test_minus_int_1) {
int res = minus_int(40, 96);
EXPECT_EQ(res, -56);
}
显而易见,测试用例的代码量比之前少了很多,而且更加可读,更加专业。
这里使用了一个判断值相等的断言EXPECT_EQ
,gtest
中的断言分成两大类:
ASSERT_*
系列:如果检测失败就直接退出当前函数
EXPECT_*
系列:如果检测失败发出提示,并继续往下执行
gtest
有很多类似的宏用来判断数值的关系、判断条件的真假、判断字符串的关系。对于条件判断可以使用:
ASSERT_TRUE(condition); // 判断条件是否为真
ASSERT_FALSE(condition); // 判断条件是否为假
对于数值比较可以使用:
ASSERT_EQ(val1, val2); // 判断是否相等
ASSERT_NE(val1, val2); // 判断是否不相等
ASSERT_LT(val1, val2); // 判断是否小于
ASSERT_LE(val1, val2); // 判断是否小于等于
ASSERT_GT(val1, val2); // 判断是否大于
ASSERT_GE(val1, val2); // 判断是否大于等于
对于字符串比较可以使用:
ASSERT_STREQ(str1,str2); // 判断字符串是否相等
ASSERT_STRNE(str1,str2); // 判断字符串是否不相等
ASSERT_STRCASEEQ(str1,str2); // 判断字符串是否相等,忽视大小写
ASSERT_STRCASENE(str1,str2); // 判断字符串是否不相等,忽视大小写
书写好测试用例源文件后,需要修改项目根目录的CMakeLists.txt
:
enable_testing()
add_subdirectory(third_party/googletest-release-1.10.0)
include_directories(third_party/googletest-release-1.10.0/googletest/include)
set(GTEST_LIB gtest gtest_main)
add_executable(test_add test/c/test_add.cc)
add_executable(test_minus test/c/test_minus.cc)
target_link_libraries(test_add math gtest gtest_main)
target_link_libraries(test_minus math gtest gtest_main)
add_test(NAME test_add COMMAND test_add)
add_test(NAME test_minus COMMAND test_minus)
对于一个单元测试来说,添加的步骤为:
使用add_executable
添加测试目标
使用target_link_libraries
为测试目标添加依赖gtest
和gtest_main
使用add_test
添加到项目,以便可以使用ctest
命令执行测试
需要注意的不同就是,依旧将单元测试的源文件编译为可执行文件,并且链接的时候链接了gtest
和gtest_main
。必须要链接gtest_main
库,才能给单元测试添加main函数主入口,否则在链接的时候将会报错。
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介绍过了,在构建编译完成后,进入构建目录,使用ctest
命令执行测试即可。笔者常用的命令为:
make test CTEST_OUTPUT_ON_FAILURE=TRUE GTEST_COLOR=TRUE
# 或者
GTEST_COLOR=TRUE ctest --output-on-failure
指定--output-on-failure
或者设置CTEST_OUTPUT_ON_FAILURE
变量为TRUE
,让单元测试失败时输出具体信息,而GTEST_COLOR
设置为TRUE
可以让输出带有颜色,可以在详细输出模式下(-VV)更快找到错误的输出(如果有失败的测试)。
上面即为在CMake
项目中引入gtest
框架的示例,关于gtest
更多的信息可以阅读gtest
的官方文档:
GoogleTest Primer
GoogleTest User's Guide
这里的单元测试也只是作为示例,在真实的项目中,单元测试的编写往往更加复杂,而且这也还只是提高的软件鲁棒性中的一环,追求极致还需要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