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是比无知更可怕的力量

抛开某方面的正确,《绿皮书》也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高贵和低贱,白色和黑色,自卑和自信,个人与群体。偏见,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步步离开。

【偏见的起源】

人太多了,人心太复杂了,为了判断评估一个陌生人,通常会给他放到某一些框架中去,而这些框架本身是有名字的,叫做“标签”。而这些标签的形成,背后代表着一群人的观点。

前天坐车,路过一个事故现场,看起来也就是一个很小的刮擦。司机师傅,看了一眼,不经意说了句“呵,女司机啊”。什么意思很明显。在一些人眼中,“女司机”的标签背后就代表了出车祸和责任方。

通常,“标签”是由一些共性的特点区分,比如:肤色、国籍、地域、职业、性别、学历等。标签的存在是为了分类,分类是为认知服务的,所以某一个标签,在一定场景下,必然是有潜台词的。

【标签带来了最开始的主观臆断】

分类形成了标签,标签背后是潜台词,潜台词影响了人的主观判断。标签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分类,比如说国籍、性别等,这一大分类下有很多人,通常我们认为巴西人热情奔放,英国人高冷绅士,美国人阳光,中国人勤奋,德国人严谨。没错,当我们遇上一个陌生的外国人时,会有类似的猜测。然而,这最开始的判断往往不具有客观性,可以说是主观臆断。

【种菜的故事】

农作物产量低,人们发明了化肥,化肥用多了,菜也没人敢吃了。

防止农作物上的虫害,人们用上了农药。农药用了,菜也没人敢吃了。

之前嫌弃菜叶子上被虫子咬了一个个洞,现在巴不得菜叶子上有几个虫咬的洞。

打标签是为了认知,为了方便,只能打上大标签;标签越大越不精准,对于认知的帮助越小;结果,标签阻碍了认知,偏见带来了认知障碍。

【慎用标签】

列宁说:偏见比无知距离真理更远。

诚然,打标签可以说是人的天性和本能。但是,把标签作为一种主要的认知手段,是不客观的。“中国人”不一定都是勤奋的,“德国人”也不一定都是严谨的,“白人”不代表高素质,“黑人”也不代表低素质。对于人和事物的判断,少用大标签,多用小细节,重要的是他做了什么,而不是他是什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偏见是比无知更可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