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是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也是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皮亚杰的众多灵感都来源于他的子女,比如他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够表现出一些规律,所以他每时每刻观察自己的三个孩子,记录他们的一言一行和成长变化,又在一些实验加持之下,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所以有人说皮亚杰既是天才又是慈父。
今天咱们不聊他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而是来聊一聊他在提出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都有哪些实验加持,以及不同阶段都玩些什么游戏,以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皮亚杰的该理论。
皮亚杰的经典实验
(一)客体永久性实验(感知运动阶段)
“客体永久性”是皮亚杰提出的在感知运动阶段9-12个月婴儿获得的一项技能——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也就是虽然这东西没有出现在孩子面前,但是他知道它并不是不存在了。
皮亚杰做了一个测验,在这个测试中,测试者向婴儿出示一个球,球放在杯子里,然后用东西盖住,使婴儿不能再看到球。测试者反复进行这个动作,直到婴儿知道寻找这个杯子为止。接着,这个球被放置到第二个杯内,同样用东西覆盖住,然后把两个杯子紧挨着放在一起。注意一定要让婴儿看到球最后被藏在哪个杯子里。婴儿会到哪一个杯子里去找球呢?不满9个月的婴儿会到第一个杯子里去找球。皮亚杰认为这证明了婴儿对事物还不具备完全的认知能力。而大多数满9个月或更大的婴儿会到第二个杯子里去找球。
(二)三山实验(前运算阶段)
三山实验是皮亚杰最著名的实验之一,该实验的设计是:在桌子上放置三座山的模型,在高低、大小、位置上,三座山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实验时,先让一个三岁的幼儿坐在一边,然后将一个布偶娃娃放置在对面。此时实验者要幼儿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看到的三座山是什么样子?”第二个问题是:娃娃看见的三座山是什么样子?”结果发现,幼儿对两个问题给出同样的答案,他只会从自身所处的角度看三座山的关系(如两座小山在大山的背后),而不能设身处地从对面娃娃的立场来看问题。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
(三)守恒实验——液体守恒、物质守恒、数量守恒
(1)液体守恒
向儿童呈现两个一模一样的透明玻璃杯,把两个杯子装入相同体积的水。在儿童认为两个杯子装有一样多的水之后,在儿童面前将-一个杯子中的液体倒入一个较高较细的杯子里,并问儿童这个杯子(较高的杯子) 里的水与这个杯子(较矮的杯子)里的水是不是一*样多”。得到儿童的回答后,无论儿童回答“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都询问其作出判断的原因。
(2)物质守恒
先把两个大小、形状、重量相同的泥球给儿童看,在儿童确认两个泥球-样重之后,在儿童面前把其中一一个压成薄饼状,问儿童重量是不是还相同。得到儿童的回答后,无论儿童回答相同’还是“不相同”,都询问其作出判断的原因。
(3)数量守恒
先向儿童呈现两排相同的纽扣(每排6个),问儿童每排有几颗纽扣,在儿童回答正确纽扣的数量并确认两排纽扣的数量是一样的之后,将其中的一-排纽扣间的距离拉大,问被试两排纽扣的数量是否相同。得到儿童的回答后,无论儿童回答“相同还是“不相同”,都询问其作出判断的原因。
由此会发现如果儿童没有获得守恒概念,他们会回答“不一样多”、“不相同”,皮亚杰认为,儿童一般要到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才能获得守恒概念。
(四)钟摆实验
不同长度的绳子被固定在—个横梁上,绳子的末端可拴上不同重量的重物,实验者向被试演示如何使钟摆摆动(将栓有重物的摆绳拉紧并提至一定的高度,再放下即可)。被试的任务是,通过检验与钟摆摆动有关的四种因素(重物的重量、摆绳被提起的高度、推动摆绳的力量、摆绳的长度),来确定哪一种因素决定钟摆摆动速度。被试有较充分的时间对上述各种因素进行检验。正确的答案是,摆绳的长度决定钟摆摆动的速度,摆绳越短,其摆动的速度越快。如图所示。
皮亚杰的经典游戏
(一)练习性游戏
练习性游戏是儿童最初形式的游戏,0-2岁的孩子,由于尚未掌握真正的语言,其认识活动主要依靠直接感知和实际动作,不存在真正的游戏。而所谓游戏只是孩子为了获得某种愉快体验而单纯重复的某种活动或动作。也就是说,这种游戏的驱力不是外加的,游戏动作本身就是一种强化因素,“动”即快乐。如当孩子偶然碰到悬挂在摇篮上的玩具,玩具发出声响,引起了孩子重复地碰玩具的动作,这时动作是在对物体的兴趣的支配下发生的。有时会发现孩子喜欢重复地绕着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东西转圈圈,比如椅子比如石头,即便没有人追逐,孩子这时候只是单纯地享受这个转圈圈的过程。
(二)象征性游戏
2-7岁是儿童游戏的高峰。在这一-时期,儿童的语言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儿童认知图式中开始出现符号功能。所谓符号就是认识到一个事物(符号)能代表另外一个事物(符号化物体)。随之,以假装为特征的象征性游戏日趋成为儿童的主要形式。
皮亚杰认为3岁前儿童的游戏主要是自我模仿和模仿他人的简单动作。如在游戏中,让布娃娃当小孩(他自己),自己出声替布娃娃哭;用手指着报纸念念有词,假装读报等。3岁以后,儿童的游戏明显地出现象征性的组合,不再是单个动作的模仿,游戏有了情节。比如玩娃娃家时,把家里的人物和有关的活动都联系起来并能进行角色的分配,游戏中不仅要有爸爸、妈妈、宝宝、医生、售货员、理发师等人物,而且要有家、医院、超市、理发店等机构,并且还要明确角色之间的关系。
皮亚杰还认为,象征性游戏并非是一种“货真价实”的模仿性行为,儿童并不是真正在打斗,而是好玩地装着在打斗。所以,象征性游戏也称假装的游戏。
(三)规则性游戏
7-12岁是规则性游戏发展的时期,规则游戏的发展,标志着游戏逐渐失去了具体的象征内容而进一步抽象化。此时的儿童,语言及抽象思维的能力有了发展,开始能站在别人的观点上看问题,利用别人的观点去校正自己的观点,所以在游戏中大家共同遵守一定的规则便成为可能。
通过游戏,儿童对规则的认识和理解水平逐步得到提高,控制自己行为来遵守规则的能力也逐步得以增长。比如孩子这时候可以开始玩跳房子下飞行棋这种含有规则的游戏。
以上便是关于皮亚杰在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的实验的集合,同时涵盖了各阶段对应的游戏理论,希望对大家进一步了解皮亚杰与他的理论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