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vue 项目打包上线之后,每一次都会有浏览器缓存问题,需要手动的清除缓存。这样用户体验非常不好,所以我们在打包部署的时候需要尽量避免浏览器的缓存。
需要解决的问题
1、程序每次升级后,用户都不会因为缓存问题而执行的仍然是老的程序。
2、若程序没升级,用户对静态资源的请求则能用到缓存。
关于浏览器缓存策略,可以分为这三种:
-
(1)不使用缓存
no-store
永远都不在客户端存储资源,永远都去原始服务器去获取资源。
-
(2)强制使用缓存
private(ngnix默认): 只能被终端用户的浏览器缓存,不允许CDN等中继缓存服务器对其缓存, 只有在第一次请求的时候才访问服务器, 若有max-age, 则缓存期间不访问服务器获取资源,过期后才访问。
public: 可以被所有的用户缓存,包括终端用户和CDN等中间代理服务器。
-
(3)协商使用缓存
no-cache
可以在客户端存储资源,不管本地缓存是否过期,每次都必须去服务端做新鲜度校验,来决定从服务端获取新的资源(200)还是使用客户端缓存(304)。也就是所谓的协商缓存。
must-revalidate
可以在客户端存储资源,只有本地缓存过期才去服务端做新鲜度校验。
1、不使用缓存
有时,我们希望浏览器永远都不要使用缓存,全部到服务器拉取数据,此时即为不使用缓存,我们可以在服务端通过Cache-Control为 no-store实现。
服务器端针对上面文件设置了no-store,可以看到在请求的时候,无论怎么刷新,都是返回200,不会显示304,也不会显示“memory cache”或“disk cache”,说明真的都是从服务器重新拉取数据。
比如我们想设置html文件不缓存,可以在域名的解析配置中如下设置,当文件后缀为html或htm时add_header Cache-Control “no-store”
server {
listen 80;
server_name yourdomain.com;
location / {
try_files $uri $uri/ /index.html;
root /yourdir/;
index index.html index.htm;
if ($request_filename ~* .*\.(?:htm|html)$)
{
add_header Cache-Control "no-store"; //对html文件设置永远不缓存
}
}
}
这种方式缺点就是每次都要去服务端拉取文件,即使文件没有更新,很明显这样增加了不必要的带宽消耗。
如果文件没有更新,我们就使用缓存,只有更新了才去拉取最新文件,这样多好,这就是协商缓存。
2、协商缓存
协商缓存就是浏览器携带文件缓存标识(如Last-Modified或ETag),向服务器发送请求,由服务器根据文件缓存标识来决定是否使用缓存,如果文件没有更新,则告诉浏览器使用本地缓存,如果文件更新了,则直接返回新文件内容。
可以在服务端通过设置Cache-Control为 no-cache或者max-age=0来实现
可以看出,相比不使用缓存,协商缓存是会大大减少带宽消耗的。
- 协商缓存生效,返回304 和 Not Modified
- 协商缓存无效,返回200和请求文件
我们在浏览器调试页面,可以看到有304的,即是使用了协商缓存
服务器返回的header中会有Last-Modified和ETag标识,而浏览器请求header中会包含If-Modified-Since和If-None-Match
LAST-MODIFIED和IF-MODIFIED-SINCE
在 http 1.0 版本中,第一次请求资源时服务器通过 Last-Modified 来设置响应头的缓存标识,并且把资源最后修改的时间作为值填入,然后将资源返回给浏览器。在第二次请求时,浏览器会首先带上 If-Modified-Since 请求头去访问服务器,服务器会将 If-Modified-Since 中携带的时间与资源修改的时间匹配,如果时间不一致,服务器会返回新的资源,并且将 Last-Modified 值更新,作为响应头返回给浏览器。如果时间一致,表示资源没有更新,服务器返回 304 状态码,浏览器拿到响应状态码后从本地缓存数据库中读取缓存资源。
这种方式有2个弊端,第一个就是当服务器中的资源增加了一个字符,后来又把这个字符删掉,本身资源文件并没有发生变化,但修改时间发生了变化。当下次请求过来时,服务器也会把这个本来没有变化的资源重新返回给浏览器;第二个就是修改时间的单位为秒,所以存在1s的间隙,即使更新了,也会认为没有更新。
ETAG和IF-NONE-MATCH
在 http 1.1 版本中,服务器通过 Etag 来设置响应头缓存标识。Etag 的值由服务端生成,可以认为是文件内容的hash值。在第一次请求时,服务器会将资源和 Etag 一并返回给浏览器,浏览器将两者缓存到本地缓存数据库。在第二次请求时,浏览器会将 Etag 信息放到 If-None-Match 请求头去访问服务器,服务器收到请求后,会将服务器中的文件标识与浏览器发来的标识进行对比,如果不相同,服务器返回更新的资源和新的 Etag ,如果相同,服务器返回 304 状态码,浏览器读取缓存
两者对比
首先在精确度上,Etag要优于Last-Modified。Last-Modified的时间单位是秒,如果某个文件在1秒内改变了多次,那么他们的Last-Modified其实并没有体现出来修改,但是Etag每次都会改变确保了精度;如果是负载均衡的服务器,各个服务器生成的Last-Modified也有可能不一致。
第二在性能上,Etag要逊于Last-Modified,毕竟Last-Modified只需要记录时间,而Etag需要服务器通过算法来计算出一个hash值。
第三在优先级上,服务器校验优先考虑Etag
3、强制缓存
有时我们希望文件强制使用缓存,比如通过vue-cli产生的js和css,文件名上带有hash值,所以如果文件名没有变的时候,我们希望文件永久缓存,这样可以减少网络请求。
强制缓存整体流程比较简单,就是在第一次访问服务器取到数据之后,在过期时间之内不会再去重复请求。实现这个流程的核心就是如何知道当前时间是否超过了过期时间。
强制缓存的过期时间通过第一次访问服务器时返回的响应头获取。在 http 1.0 和 http 1.1 版本中通过不同的响应头字段实现。
在 http 1.0 版本中,强制缓存通过 Expires 响应头来实现。 expires 表示未来资源会过期的时间。也就是说,当发起请求的时间超过了 expires 设定的时间,即表示资源缓存时间到期,会发送请求到服务器重新获取资源。而如果发起请求的时间在 expires 限定的时间之内,浏览器会直接读取本地缓存数据库中的信息(from memory or from disk),两种方式根据浏览器的策略随机获取。
在 http 1.1 版本中,可以设置Cache-Control中的 max-age=xxx ,来表示缓存的资源将在 xxx 秒后过期。一般来说,为了兼容,两个版本的强制缓存都会被实现。
为什么有了Expires,后来又增加了max-age呢,这是因为Expires是一个绝对时间,有可能客户端的时间和服务器不一致,导致缓存不能按照预期进行,而max-age则是个相对时间,比如3600s,自浏览器请求后3600s之内,都使用本地缓存,和客户端的时间没关系。
补充:
缓存的优先级策略
- 文件缓存位置:
Service Worker 浏览器背后的独立线程缓存
Memory Cache 浏览器内存缓存
Disk Cache 系统硬盘缓存
Push Cache 推送缓存
具体可以看这里: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3972437/article/details/105513486
打开网页,地址栏输入地址:
查找 disk cache 中是否有匹配。如有则使用;如没有则发送网络请求。
普通刷新 (F5):
因为页面tab并没有关闭,因此 memory cache 是可用的,会被优先使用(如果匹配的话)。其次才是 disk cache。
强制刷新 (Ctrl + F5):
浏览器不使用缓存,因此发送的请求头部均带有 Cache-control: no-cache(为了兼容,还带了 Pragma: no-cache)。服务器直接返回 200 和最新内容。
比如:访问图片-> 200 -> 退出浏览器
再进来-> 200(from disk cache) -> 刷新 -> 200(from memory cache)
- 缓存失效策略分类:
缓存过期时间 : Cache-control 的优先级高于 Expires
文件是否改动标识: Etag 的优先级高于 Last-Modified
SPA应用缓存解决方案
- 方案一:直接在index.html中加入了这几行代码:
缺点:升级时缓存问题倒解决了,但直接导致了用户每次访问你的程序时都要重新请求服务器,所有的静态资源都无法用缓存了,浪费流量,网络压力变大。且多数服务器不支持。
- 方案二:Nginx 配合 vue.config.js 进行配置
由于打包后的js、css和图片,一般名称都带有hash值,名称中的hash变了,自然会拉取新文件,所以我们可以将这类文件设置为强制缓存,只要文件名不变,就一直缓存,或者设置缓存比较久的时间100天或者一年。
而html文件则不能设为强制缓存,一般html名称是没法带hash值的,所以html如果设置了强制缓存,则永远也没法更新,html不更新,其引用的js、css等名称也不会更新,则整个服务都没有更新,只能让用户清除缓存了。所以针对html文件,我们可以设置协商缓存或者直接不使用缓存。
nginx配置:
location /udaam-ui {
root /usr/local/ui-workspace;
index index.html index.htm;
try_files $uri $uri/ /udaam-ui/index.html;
if ($request_filename ~* .*\.(js|css|woff|png|jpg|jpeg)$){
expires 100d; #js、css、图片缓存100天
#add_header Cache-Control "max-age = 8640000"; #或者设置max-age
}
if ($request_filename ~* .*\.(?:htm|html)$){
add_header Cache-Control "no-cache, no-store"; #html不缓存
}
}
root:设置静态根目录为 data
index:设置目录的默认文件为 index.html 、index.htm
try_files:设置文件查找规则为 uri/ /index.html。即3个规则,先从 uri/ 目录中查找,最后查找 /index.html。
vue.config.js设置:
修改output的filename和chunkFilename
configureWebpack: config => {
if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return {
output: {
// 输出重构 打包编译后的 文件名称 【模块名称.版本号.时间戳】
filename: `js/[name].[chunkhash].js`,
chunkFilename: `js/[id].[chunkhash].js`
}
}
}
},
- filename 指列在entry 中,打包后输出的文件的名称。
- chunkFilename 指未列在entry 中,却又需要被打包出来的文件的名称。
修改打包后的css
css: {
extract: { // 打包后css文件名称添加时间戳
filename: `css/[name].[chunkhash].css`,
chunkFilename: `css/chunk.[id].[chunkhash].css`
}
}
原文地址:https://blog.csdn.net/qq_42268364/article/details/119386473
参考文章:https://www.jianshu.com/p/5068788204f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