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七思(第25周):减肥很简单

减肥很简单


“孟母三迁”强调环境的作用,

但环境的作用还是被低估了。

把小黑猩猩与人类婴儿一起养,

结果黑猩猩没有变化,

人学会了叫喊和撕咬。

人的特质是善于学习,

学习的资源就是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难以觉察,

电影院里发免费的爆米花,

重量相同,但盛筒的大小不同,

结果大筒吃得多,小筒吃得少。

筒的大小对人产生了影响,

影响到人的决策,

而当事人却浑然无知。

所以减肥很简单:换成小碗。


马克思认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而不是相反,

见解极其深刻!

深刻在于见常人之所未见。


遗嘱

正是生命旺盛的时候,

为什么要立遗嘱?岂不晦气?

非也。

正因为现在年轻力壮,

是生命中最好的时候,

所以要格外珍惜。


珍惜来自于难得,

难得来自于比较,

与未来的病老相比,

今天的健壮多么难得!

多么值得珍惜!


用明天的视角看今天,

会看到很多平时看不到的东西。

比如亲情,

谁是你最爱的人?谁次之?

想清楚之后,

会抹去星星碎碎的不愉快,

胸怀更开阔,心情更愉快。

再比如平时只知辛苦挣钱,

想想风烛残年的自己,

会对“为什么活着”进行一次思考,

生活态度可能会有所转变。


立遗嘱,

就是立足今天想明天,

因为拥有今天,

所以还来得及。


认知的三个层次

一是感性认识,

比如经历生离死别,

才知道什么叫刻骨铭心。


二是理性认识,

比如学习天文学知识,

就知道了天体运行规律。


三是不知认识,

此认识超越了理性和感性,

认识到自己不知道。

比如对记忆力的认知,

可能是先天遗传,

可能是方法得当。

比如朝代更替的原因,

可能事出偶然,

可能天气原因,

可能因为X,

总之可能存在没有认识到的东西。


它不同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此说中的“不知”,其实是已知,

比如“不知道转基因原理”,

说明知道有“转基因原理”,

只是当下不知而已,

通过学习和请教是可以知道的。

而“不知认识”没有确定对象,

比如人类没有认识到基因的时候,

基因就属于“不知认识”。


介乎二者之间,

还有“知其不可知”。

比如到底有多少职务犯罪?

只知道发现的,不知道没发现的。

比如领导讲话收听率有多少?

连发现都没办法,或不能有办法。


有什么意义?

意义在于让人保持开放的心态,

不要自以为是。


解决问题的代价

解决问题的代价,

能看到的有人力、物力,

看不到的,

是因为解决问题而产生的问题,

即“按着葫芦瓢起”。


比如中小学辅导机构“一刀切”,

家长交了一年的培训费,

会不会产生新的纠纷?


为眼前的问题出台政策,

眼前问题解决了,

会不会留下后患?


“日久而蛊生”,

一个新王朝朝气蓬勃,

为什么后来会走向没落?

多是官员只为自己、只管当下,

一步步留下后患造成的,

最终积重难返,

只好用彻底革命的方式来解决,

也就是王朝的推翻和重建。


历史的周期律,

就是一点点的后患积累成的,

没什么神奇。

跳出历史周期律,

需要做到不留后患。

能吗?


回归自然之孝

人们对孝道意见不一,

有人奉为圭臬,

有人大加批驳,

其实都有道理。


孝道的发展大概有三个阶段:

孔孟之孝,

产生于自然社会状态,

源于朴素的自然情感,

人类繁衍方式不改变,

自然之孝不会消失,

中外一也。


汉唐之孝,

产生于专制社会状态,

目的是“以孝治天下”,

是一种社会治理方式,

孝道成为统治工具。

西方没有用这一工具,

少了统治阶级的推动,

因而其孝道不如中国兴盛。


明清之孝,

产生于极端专制社会,

明朝皇帝多有变态者,

清朝皇帝忧心汉人夺权,

孝道也被严重扭曲,

代表是“二十四孝”,

非常有利于传播,

但概念化的宣传必有恶果:

离孝的本质越来越远。

如今除了变态者、无知者、无智慧者,

谁会赞同“二十四孝”?


历史是文科的数学,

了解了历史,

更能看清现实。


自律的前提

什么时候用到自律?

是那些认为必须要做,

但不愿意去做的事。

比如背单词、写日记、练钢琴、读书……

如果一个人很喜欢读书,

根本无须自律,

那是他的快乐所在。

当你感叹别人自律性强的时候,

对方可能毫不费力,

因为乐在其中,

根本不需要自律。


自律源于理性,

需要消耗意志力。

长时间自律消耗更大,

所以人体会自然降低其消耗,

逐渐降为能耗最低的行为——习惯。


习惯就是这样养成的,

从不断努力,

到毫不费力。


歧视,对不对?

这还用说?当然不对!

为什么不对?

要说清楚就比较难了。


我所关心的是:

人为什么会歧视?

被歧视者一定有其原因,

正如俗语所说: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事。”

但这也不是我的焦点,

我关心的是歧视者,

歧视别人应该不是思考后的结果,

而是自然的情感反应,

这其中必有造化的奥妙。

以我的认知水平理性分析,

只能看到一点:

歧视有利于提高效率,

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

做出正确性最大的判断。


歧视别人一定是一点带面,

这样效率很高。

如果每一个点都观察到,

然后进行综合分析,

正确性提高,

而效率降低。

反对歧视的本质是提高正确性,

但很多人没有看到时间成本。


对我们的启示是:

重要的事情要全面分析,

不重要的事情,

那怎样都无所谓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周七思(第25周):减肥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