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几乎成了社会流行症。大人焦虑事业、家庭和孩子,孩子焦虑学业、工作和未来。
大概除了刚出生啥也不懂和年老啥也不能的那几年,很少有人不焦虑吧。所谓内卷、佛系、躺平等等,其实也是面对焦虑的不同反应。
著名学者费勇针对人们普遍面临的焦虑乃至抑郁问题,出版了《不焦虑的活法》《不抑郁的活法》等四本书。
每本书分别围绕一部佛学经典展开,希图从古老的佛学智慧中找到解决现代人心灵问题的药方。
运用宗教知识来解决人生难题并不等于迷信,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普遍大众,都是常见的方法。
按照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说法,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也就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
这些反思的结果,不知凝聚了几千年来多少人的心血,包含了多少人生的智慧。
费勇在书中,也注意对佛经中一些超自然的说法进行合理化阐述,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作者由佛经的观点谈起,阐述对生活的看法,也不知是我注六经,还是六经注我。念不念佛的人都应该一读这几本书。
《不焦虑的活法:实践版》是围绕《阿弥陀经》来阐述的。
这部佛经恐怕很多人没有读过,这个名号大概很少有人不知道吧,甚至很多人有时会不自觉地念一句“阿弥陀佛”。
刚开始翻阅该书目录的时候,一下子被一句话打动了——“恐惧是因为害怕失去,焦虑是因为无法得到。”
越琢磨越觉得这句话说得贴切。我们整天焦虑这个焦虑那个,无非是担忧想得到的得不到,已得到的怕失去。真的能做到得失淡然,还焦虑啥?
如何克服焦虑?从根本上讲,克服焦虑最有效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做到彻底的无私。这是上世纪三大心理学家之一、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提出的。
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个人的私欲,完全把自己投身于人类的公益事业中,那么他不可能焦虑。
就像雷锋那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部心思都用在怎样干好工作、怎样帮助他人上,他的内心是充实、快乐的,哪有焦虑的空间啊?
再一种是荣格所说的对于自我的认识,这也上世纪三大心理学家之一、分析心理学创始人。
如果一个人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知道自己这一辈子要做什么,那么这个人也不会焦虑。
这也好理解,知道自己一生想达到什么目标,能达到什么目标,每一天都按照内心的愿望去过,每一步都在意料之中,他的内心始终是从容、满足的。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既不能做到完全的大公无私,又不能做到完全的认识自我,如何才能有效地克服焦虑呢?
书中给出了答案:信、愿、行。这是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里开示的永离生死烦恼的方法。
不念佛的人,依照信、愿、行,也能够克服焦虑,走好自己的一生。
信,就是明确人生的终极目标,把它作为信仰去追求。
好好想清楚,自己这一生到底想要什么、到底能够做什么,去做自己想做而又能够做的事情就行了。
一个人如果明白自己人生的终极目标,又能够专心去做具体的事情,不会有什么焦虑的。
在确立人生目标时,要听听自己内心的呼唤。
很多人听不到,有些人听到了却没有勇气听从,常常是按照父母说的、周边人说的、或者是社会流行的观点,去确立人生的目标,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只有少数人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然后他们成就了自己。
如果不知道自己最终想要什么,那就安心做好当下能够做的事情,做着做着,答案就会出现了。
生活的动力来自信心。相信教育可以改变命运,你才会勤奋学习;相信付出就会有收获,你才会辛苦工作。相信什么,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相信你能够改变你的生活,然后改变真的就发生了。
愿,就是瞄准自己的目标,发大愿去实现它。
书中说的好,“如果你的梦想没有实现,说明你的愿望还不够强烈。”
如果你下定了决心,用至极的心来追求正道,一心一意地努力,没有实现不了的愿望。
可以把一生最终的愿望变成一个很美的意象,越具体越形象越好,时时在脑海里观想,会激发出生命中难以想象的潜能。
如果觉得实现愿望很难,不去尝试,不去行动,结果就会渐渐遗忘了自己的愿望。
其实愿望并没有消失,只不过沉淀在你的心底,所以你会一直焦虑、一直不安,总觉得这不是自己的生活。这好像是大部分人的生活状态。
不要犹豫,不要彷徨,我们的一生,不论做什么,都要过去,那么为什么不按照自己的愿望去生活呢?
行,就是以坚定不移的行动去达成自己的愿望,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里的关键是一心不乱。专心致志,心无杂念,可以产生我们平时想象不到的力量,完成平常看来无法完成的事情。
怎样才能做到一心不乱呢?回答是:生死事大。面临死亡,或者在关乎生死存亡的时刻,人是可以排除一切外界的干扰,专心做自己的事情。
我们可以像苹果创始人乔布斯那样,每天问自己:如果明天就要死了,我会做什么?
在死亡面前,一切过眼云烟式的东西都变得微不足道了,留下的是你内心真正想要的。
人不能什么都做,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就不错了。选择一个方向,专注于一件事,专注于你喜欢的一件事,总会有所成就。
而事实上,如果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就无所谓成功与失败了。
信,愿,行,就是明确人生的终极目标,下决心要实现它,一心一意去实现它,如此,就会远离烦恼,不再焦虑。
当然,在信、愿、行的上面,有一个大的前提,就是做好事,不做坏事。
《阿弥陀经》里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也就是说,平时不行善积德,光靠念佛、供佛是得不到佛保佑的。
有的人,坏事做尽,却想靠烧高香、捐些钱、做做形式,换取佛的庇护,不过是南辕北辙、痴人说梦罢了。
其实,这也是中国传统的人生哲理。《易》云“厚德载物”,又云“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说的都是一样的道理。
我们都是凡夫俗子,逃不脱生老病死,避不开酒色财气,烦恼、焦虑在所难免。
如果能按照书中所说的那样去实践、去生活,即使不能完全做到无烦无恼无忧愁,焦虑总会越来越少,阳光明媚的日子总会越来越多。
就像诗里说的那样,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