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读书分享

作者:达.瑞欧

管理方面的书籍看过很多,但是这本书留给我的印象最深刻。因为作者结合了自己的失败和成功的经验,并作出了总结,同时作者是个有智慧的人,我发现自己花了很长时间,经历很多痛苦和挫折领悟到的道理,在他的书里面只是轻描淡写的冰山一角。同时我相信他的阅读量非常的大,他虽然是做金融的,但是在书中竟然把相关大脑神经心理学方面的知识都结合进去了,给出了自己的关于自我成长的方法的观点。他和乔布斯一样,也喜欢冥想,他认为冥想给他的大脑带来了改变。有人说达瑞欧就是投资界的乔布斯,但我认为他比乔布斯更优秀,乔布斯创造了辉煌时刻,但他的一生并不完美,我说的不是他的早逝,而是他的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方面,没有达瑞欧那么的完美。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另外一个额外的收获就是他在举例时提到了其他的一些书,其中有两本书我顺便买来看了看,收获也非常大,一本就是坎贝尔的 “英雄之旅”,还有一本就是都希格的“习惯的力量”,两本书都引发我的我思考,改变了我的观点和习惯。

在导言中,达瑞欧说他出书是希望能通过分享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去帮助他人,希望读者能找到最适合自己原则,然后去了解别人的原则。这样既能让自己清楚自己的原则,也能更好地去理解别人,进而更好地理解彼此。在现实中,我相信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是个有原则的人,这些原则或许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大人们告诉我们的规则或经验,也包括我们通过自己的个人经历反思和总结出来的原则,还包括我们所在社会约定俗成的一些原则。所有的这些原则都在指导着我们的行为,我们也非常清楚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的,这些不同的背后的原因是因为每个人处事的原则的不同。有时候,人们之间有无法解决的冲突,是因为你不了解我的原则,我也不了解你的原则。就是说双方都不够成熟,从而产生冲突。

作为管理者,我们经常面临熊掌和鱼翅不可兼得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希望对他人保持极度的真诚,包括努力把他们的问题和弱点摆上桌面,以便我们直截了当地处理,帮助他们成长,另一方面,我们又想拥有快乐而满意的员工。我们可能为了拥有快乐而满意的员工,维护了别人的面子和尊严,可是团队成员没有得到成长,得了熊掌,丢了鱼翅。或者为了帮助他们成长,直面问题,可是结果更糟,人家不光是极力回避问题,而且变得不快乐了。熊掌和鱼翅都弄丢了。

达瑞欧认为,只要我们有耐心,总是能发现一条最大可能两者兼得的道路(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到:熊掌和鱼翅可以兼得,但不是马上)。不要满足于最初发现的那个显而易见的选择,轻易的走上那条容易走的路,因为些容易走的路可能不是路,而且你也根本就不在路上。他认为,熊掌和鱼翅可以兼得,兼得之法就是他提出的工作原则,工作原则中最重要的三件事:

把我们真实的想法摆在桌面上

存在经过深思熟虑的分歧,但我们愿意在相互了解的过程中更改观点

如果分歧依然存在,拥有一种大家一致同意的决策方式,以便我们能够不带怨气地把分歧留在身后。

他提出的这个工作原则,其实在“第五项修炼”这本书中,也类似的观点,在 “团队学习”那个章节里面提到了一种方法叫“深度会谈“,就是发生冲突或者观点不一致的时候,如何来放下我们天生的本能习惯:习惯性防卫,改变我们持续把注意力放在赢得胜利上的方法,去关注协调性和真相,通过深度会谈,改变一方赢得胜利的目标,而是去让大家都赢得了胜利。通过深度会谈,通过团队的力量来揭示和改变我们思想的不连贯性。把注意力集中在真相上,而不是我们自己的自尊上,让思想能够像溪水一样流动起来,把自己的观点或假设悬挂起来,对团队的质疑,观察评论保持开发和欢迎的姿态。不带入情绪,进行思辨讨论,让思维更加连贯,优美。

我们经常面临生活和工作平衡的困境,达瑞欧对此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达瑞欧认为问题不只是对享受生活和改变世界你分别追求多少,而是你如何努力工作以尽量实现二者兼得,方法很简单:那就是愉悦地努力工作。他认为更有效工作比更辛苦的工作更有用,这个观点和我在五六年前就和自己团队分享的一个观点有点类似:from work hard to work smart,我认为每个人都需要经历这两个阶段,开始的时候必须work hard,累积基础经验,然后要去考虑如何work smart,提高效率。

要达到愉快地努力工作的状态,我们要不断的进行自我提升,达瑞欧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的例子,他认为不进化就死亡,要把自己的进化最大化,关键在于经历失败,学习和快速的改进,我们团队经常分享的一句话叫:learn fast, fail fast,adapt fast,如果你不停地学习和改进,你的进化过程就会循环上升,如果你做的不好,就会循环下降,甚至更糟。这就是我们说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些人说,我大学毕业后就再也不想看书了,这种思维很容易让人逐渐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把自己的进化最大化,才能更好的去实现熊掌鱼翅兼得的目标。

达瑞欧认为每个人都会面临的两大障碍:

自我意识和思维盲点

自我意识障碍指的就是我们的潜意识里面的防卫机制,它使你难以接受自己的错误和弱点,这源于我们内心最深处的需求和恐惧,如需要被爱,害怕失去爱,需要生存,害怕死亡,需要让自己有意义,害怕无意义。这些需求和害怕源自于我们的原始脑,如杏仁核,它会简单化的处理事物,做出本能反应。这些区域渴望赞誉,把批评视为一种攻击。更高级的意识源于我们的前额叶皮层,也是我们的理性脑,这部分能让我们清醒地感知到自己在做决策。

我之前在压力管理的课程里面分享到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加入一个暂停的过程,这个暂停的过程就是给我们的思想一个选择的自由,给我们的大脑前额叶皮层也就是理性脑一个介入的机会,而不是直接由杏仁核接管大脑决策。这样的决策我们事后不容易后悔。大脑中的这两个部分一直在争夺对你的控制权,当你事后问自己:我怎么会放任自己把这一整块蛋糕都吃完了时,答案很简单:因为较低层次的你战胜了深思熟虑的较高层次的你。

思维盲点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有时候会阻碍你准确看待事物,就像人类的辨认声音和辨认颜色能力有差别一样,我们认知和理解事物的能力也有差异。我们无法理解自己看不到的东西。当人们指出我们的弱点的时候,我们通常会感到不舒服。我们的头脑封闭的代价很高昂:当别人向你展示各种美妙的可能性和可怕的威胁时,你会视而不见;当其他人提出可能是建设性甚至能救命的批评时,你也不能领会。

自我意识和思维盲点两大障碍造成的最终结果是,出现意见分歧的各方通常始终坚信自己是对的,而且往往以彼此发怒告终。这是不理性的,也会导致人们无法做出最优决策。当两个人得出相反的结论时,很可能有一个是错误的,但是你不想那个错的人是你!大多数人在试图弄明白某件事时是在自己的脑子里思索,而不是参考所有他们能得到的好想法。结果是他们不断地跑向自己看到的东西,不断地在自己的盲点上撞墙。

亚里士多德把悲剧定义为:人的致命缺陷导致的可怕结果。而假如人能弥补缺陷的话,这就可以带来美好的结果。自我意识和思维盲点这两大障碍就是人的致命缺陷,导致聪颖勤奋的人无法发挥自身的全部潜力。

如果我们能够承认自己有思维的盲点,并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其他人可能在某件事情上比你看得更准,他们指出的威胁或机会的确存在,你就可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头脑极度开放是一种能力,能有效地探析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可能性,而不是让你的自我意识和思维盲点阻碍你。做到头脑极度开放,极度透明能让别人无比清楚的看到你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而不会产生误解,增强反馈的效率。公开分享看法,将减少误解,沟通将更加高效,我们将更接近真相。

做到头脑极度开放是最难但是最为重要。要做到头脑极度开放,就要承认自己有思维盲点,并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其他人可能在某件事情上比你看得更准,他们试图指出的问题,威胁或机会确实存在,那么你就更可能做出更好的决策。头脑极度开放需要有效地探析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可能性,而不是让自我意识和思维盲点阻碍你。

总之,这是一本不错的书,虽然有人说现实中很难实施,甚至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我认为,只要坚持,凡事皆有可能。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则》读书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