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之士”刘玄德

颜文浩

自古有言,曹操是奸雄,刘备乃君子。刘备宣扬大义,深得民心的形象是家喻户晓的了。但是,依我看来,刘备的“仁义”不过是君王的政治手段罢了。人说曹操是奸雄,我今日就道刘备假仁义。

刘备,关羽,张飞,他们三个好兄弟桃园结义的一幕应该大家都耳熟能详了。据《三国演义》中的说法,他们三人因巧合结识,在桃园中相互结为弟兄。刘备是大哥,关羽是二哥,张飞是三弟。他们三人立下一个誓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后来,因为一次意外,关羽决策失误,深入了敌营。而与此同时,关羽手下守南郡的太守糜芳,与将军博士仁平常皆受关羽的轻视感到不满,孙权派人来诱降,二人便投降到了孙权的阵营。吴军以蜀军将士的家属为人质,出兵配合曹军,前后淹击蜀军,蜀军溃败。关羽仅带着少量的随从向蜀军控制的上庸撤退,他们日夜兼程,连续数日未休息,十分疲累。在接近蜀境关羽竟被吴军的一个小将马忠生擒。关羽被擒后,坚决不降,被东吴斩杀。

刘备得知此事,悲痛欲绝,哭得天昏地暗。他最后当然也没有选择死亡,于是那句“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便成了笑谈。刘备好像是气的上头了,他要为关羽报仇。

公元221年,刘备率大军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当刘备决定发兵攻打东吴时,蜀国不少臣子建议刘备不应攻打吴国,仍应坚持孙刘联盟。老将赵云,就是反对的代表。赵云谏言刘备:“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愿陛下察之。”但是刘备不顾反对,仍然坚持发兵攻打吴国。因为刘备攻吴,并不仅仅是为关羽报仇。为了保证内部的稳定,攻吴是必要的。而且刘备攻吴时,东吴掌握荆州不过一年多的时间,根基还不稳固,夺回荆州也未尝不可。

虽然攻打吴国是个冒险的策略,但是比起攻打魏国,那就是个不错的战略。魏国根基深,实力强,打魏国不是一时就能打胜的。要是能夺回荆州,对于刘备集团来讲,意义更大。刘备丢了荆州,只有个益州,刘备只靠个益州,是打不下天下的。诸葛亮在《隆中对》时就提出了荆州的重要性,荆州可以和益州互相救援。可惜刘备轻视了陆逊,夷陵之战惨败。

刘备啊刘备,若只是报仇心切也就罢了,怎能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一意孤行呢?不听劝告,让你尝到了连营七百里的苦果,这“苦果”也断送了你自己的性命,落下个“退于白帝城内,逝与永安宫中”的结局。那时的你定是深刻体会到“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吧。那时的你后悔过吗?

刘备没有别路可走,他戴着仁义的面具呢。如果此时摘下面具,他的人设就崩得彻彻底底了。斟酌损益以后,刘备只得铤而走险。但外人看来,这时的刘备一心想为兄弟报仇,以解心中之恨,不顾军民劳苦,不管将士性命。其“仁”何在?其“义”又何在?难道一味苦战,不顾将士百姓是仁?难道为兄弟报仇是义,不管众将士死活也是义吗?为兄弟报仇之小义而失军民安危之大义,是真“义”吗?所以,此时,他的假仁假义更显露于外了。

刘备,始于仁义,也终于“仁义”。

g�����M�

你可能感兴趣的:(“仁义之士”刘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