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不容忘却 ——读《南京大屠杀》有感

   

图片发自App

    合上书,快快走出门,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依旧头疼,且止不住身体的颤抖。

    以上,就是我读完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后,最强烈的感受。精神的重创最终需要身体来终结。而作者,一位本应有着美好前程的女子,也过早的结束了她的如花岁月。留下的,却不止于遗憾。

    我曾有幸去过南京两次。这是一座让我一见钟情的城市。刚下火车站,便与那一池清澄浩然的玄武湖撞了个满怀。南京,的确是座别致的城。它有着中山陵的庄严肃穆,秦淮岸旁的喧嚣繁华,南大校园的古朴文雅,夫子庙边的市井味道……传统与现代相拥,雅致与尘俗并举,南京的确是个好地方!

    但,正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有过这么一句“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南京,在同样有着“天气晴朗,绿树成阴,门前还有儿童在打闹、嬉戏”的土地上,也同时承载了难以想象的伤痛。

    张纯如的文字似一双无形的手,牵引着人们走进历史的尘埃,拨开1937年,南京那段临近寒冬,不堪回首的岁月。在此,我不能再去临摹文字间惨绝人寰的图景,正如鲁迅所言:“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所以,我尤为心疼写作者,她是以怎样柔软而坚毅的心去面对她的祖父母辈所承受的痛苦呵!

    自然,张纯如的愤怒,并非以泼妇骂街般发泄,而是客观理性地剖析恶劣行径背后的缘由和影响。离这场浩劫已有80年之久,而她在走访幸存者的过程中,也辛酸地感受到他们的无助与被遗忘。作者引用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埃利威塞尔的一句警告:忘记大屠杀就是二次屠杀!这句话深深刺痛着我。对于痛苦,忘却的救世主或许早早就降临了吧。

    在信息大爆炸时代,活在当下,已让我们目不暇接。或许南京大屠杀,在很多人眼里,俨然已是一个遥远而高高在上的悲剧符号。我们可以脱口而出那串数字,却未必能真正承受得住那份沉重。我们还清楚那些不堪罪恶到底给多少家庭带来了灭顶之灾么?我们还关心过活下来的人接下来的日子么?我们还深究过刽子手的反省责任么?我们还感激过那曾经伸出援手的勇敢友人,譬如拉贝等等么?

    自然,我们不能总是活在历史的阴影下,可有些人,有些事,也曾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而历史,也未必不会重蹈覆辙。活在静好的岁月下,我们却不可好了伤疤忘了疼,而且,还疼得那么刻骨铭心!一部《安妮日记》让全球为犹太人动容,虽然我们不能强求世界记得住所有人类的苦难,但至少,我们自己,不能忘却。作为国人,我们有责任为南京大屠杀做更多事,而不止于国难日的纪念。生于忧患,才可能不会死于安乐。

    《战狼》有句霸气台词“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生于这片令人爱得深沉的土地上,我真心感受到“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豪迈与自信,也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盛世太平。正因为此,我更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份量。最近热播节目《国家宝藏》的第一件文物,展示的就是青山绿水的《千里江山图》。以祖国的大好河山打头,这里面的意义弥足珍贵。我们的土地曾经饱含泪水,华夏儿女不愿也不会再让母亲哭泣,我们只有不曾忘却路是怎么来的,才能更稳地走下去。历史不容忘却,尤其是苦难。在风云际会间,我们任重而道远。

    最后,谨向这场民族浩劫的死难者表示哀思。死者已逝,生者犹存,我们不应太轻装上阵。每一次负重前行,亦为走得更远。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里,不容忘却 ——读《南京大屠杀》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