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吃货认了输

和姐妹吃过铁锅炖的两天后,她说要带父母过去再吃一次。那是家东北风味的铁锅炖,吃起来很不错,唯一的缺点是套餐里的五花肉有点肥腻,下在炖锅里不太好吃,所以就有了如下对话。

哈哈哈,又一次听到了这样的评价。这么多年了,我在身边好友的吃货排行榜上几乎一直都是霸榜一样的存在。

说实话,除了减肥的时候恨自己是个吃货之外,其他时候我都还挺开心的。不是有这样一种说法嘛,“爱吃东西的人,多数不是什么坏人,他们拼命追求美食,没有时间去害人”(虽然这句话代入什么爱好都可以成立……)。所以我经常以吃货自居,且以此为荣——直到我读了这本舌尖上的《鱼翅与花椒》,我认输了,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吃货,我只是一个饭桶(caibushi)。

这本书我在月初书单《当读书群开起车》里简单介绍过,当时其实对这本书没抱太大希望,一个英国人谈中国美食,先不说专业不专业,至少会有偏见吧,只要一点点,就足够引起不适了。

打开序言也确实不适了一下,序言名为《中国人啥都吃》,开篇第一段写的是作者第一次吃皮蛋的感受:

这两瓣皮蛋好像在瞪着我,如同闯入噩梦的魔鬼之眼,幽深黑暗,闪着威胁的光。蛋白不白,是一种脏兮兮、半透明的褐色;蛋黄不黄,是一坨黑色的淤泥,周边一圈绿幽幽的灰色,发了霉似的。整个皮蛋笼罩着一种硫磺色的光晕。仅仅出于礼貌,我夹起一块放在嘴里,那股恶臭立刻让我无比恶心,根本无法下咽。之后,我的筷子上就一直沾着蛋黄上那黑黢黢、黏糊糊的东西,感觉再夹什么都会被污染。我一直偷偷摸摸地在桌布上擦着筷子。

emmm,虽然我也不怎么喜欢吃皮蛋吧,但也不至于到这种程度吧,至少那琥珀一样的外形还是很讨喜的,漂亮的霜花在幽暗的微型世界里肆意绽放,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震撼人心的雕刻艺术。

“仅仅是出于礼貌”,我继续读了下去。没想到,熬过了序言里的各种有色眼镜看中国美食,后面全是惊喜。

书共十六章,章名起得很随意,如《好吃嘴》《做饭先杀鱼》《野人才吃沙拉》《饿鬼》等,透着一股闲聊风,内容也确实是这样,作者从自己入住四川大学留学生楼聊起,聊老成都街头巷尾惊艳了自己的吃食,聊自己在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做饭的收获,聊被川菜征服后开始到各地探寻中国美食的经历,聊自己对各种菜系、各种刀法、各种食材从抗拒到接受再到热爱的过程……其中难免提到中西饮食文化上的差异,作者的思考和感悟却也并不会让人感受到偏见,反而是忍俊不禁。

譬如这一段:

深切认识到我的口味已经多么中国化,是在离开湖南后不久,我到英国肯特郡一个小城市去散心,路遇一大群鹅。去中国以前,这在我眼里不过就是乡村风景的一部分,现在我下意识地就在想象,鹅肉放在豆瓣酱和花椒里一起炖,锅子在煤气炉上咕嘟咕嘟冒泡。

再如这一部分:

哪怕是书的最后几章,作者褪去了一开始被中国美食征服时候的痴迷,开始冷静看待一些诸如铺张浪费、食品安全、野生动物等中国饮食问题的时候,也没有一味地站在西方人的视角上大肆批判,而是以一个类似“混血人”的视角,理性思辨,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这份“自家人”的坦诚,让人很难怀疑她有什么别的恶毒用意。

就像她自己在书中说的那样:

旅行在异邦,要完全适应当地口味并不容易。我们吃的东西,代表了我们做人和自我认知非常核心的一部分。

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也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让我免受未知事物的威胁。

吃别国的菜,是很危险的。一筷子下肚,你就不可避免地失去自己的文化归属、动摇最根本的身份认同。这是多大的冒险呀。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英国人,骨子里是带着文化优越感的,她能够从这种文化优越里走出来,主动开启一场和自己的舌头对抗、和自己的认知对抗的冒险之旅,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能够在冒险之后努力在中西文化之间寻求一种微妙的平衡,更是难上加难。

从书的后记《一只菜虫》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的努力,至于结果,见仁见智吧,感兴趣的可以自己看看,欢迎探讨。

还记得我在列书单的时候说过:

这本书最大的看点应该是异域文化背景下生长的人对中国食物的热情,且看中国美食是怎么征服老外的吧。

作者有没有彻底被中国美食征服我不知道,但我确实是一点点被这个爽朗、大方、真诚的“川妹子”征服了,在她面前,我真的羞于承认自己是个吃货。

今天早上读完最后一部分,我合上书去排队做核酸,回来的时候书被风吹开了几页,刚好停在序言上,我回想起一开始读序言时的各种不敢苟同,恍惚间有种“今天走过了所有的弯路,从此人生尽是坦途”的愉悦感。

所以,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你,希望它能给你带来快乐。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一个吃货认了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