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人格

人的性格先天就有不同 。

刚出生时 ,有的婴儿会比较安静 、不爱哭闹 ,对陌生的事物也不太感兴趣;而有的婴儿则好动吵闹 ,对新鲜事物非常好奇 ,爱笑爱闹 。 从成长环境的角度来说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人的性格的形成 ,除了先天因素的作用外 ,更多的是受后天的生活环境的影响 。 父母的关爱 、交往的伙伴 、老师的教诲 、当地的习俗 、社会的文化传统等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 。 由此可见 ,人的性格是先天和后天的 “合金” 。

看见就是爱。

无回应即绝境。

心理学里面有一个词叫做“镜映”。简单的说,就是说我们的感受要被另外一个个体看见和回应,这样我们健康的自我才能得以形成。在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里,母亲与孩子的关系模式直接决定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程度。良好的母婴关系互动能决定孩子的依恋模式,孩子的人格模式,以及他成年以后与他人互动的模式。如果一个孩子的感受没有足够地被母亲回应到的时候,他便会产生一些不良行为,比如表现出攻击性,或者是冷漠。

溺爱当然不是一种健康的爱。溺爱中隐藏着家长的控制欲,以及自己对爱的一种缺失感在孩子身上的投射。另外,溺爱是一种没有边界的爱,就是家长会认为孩子和他是一体的,他会不辞辛劳地帮孩子做一切事情,以至于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从而阻碍了他的健康成长。所以,千万不要讲溺爱与爱等同。也千万不要走到溺爱的反面:所谓的棍棒出孝子。其实,溺爱和棍棒教育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忽略了孩子最真实的感受。孩子的需要和感受都没有真正地被看到。

所以,当孩子出现行为和情绪问题的时候,多关注一下他的感受,澄清他的感受,同时也说清楚一些必要的规范。当父母做好这一点的时候,就充当了一个很好的容器,让孩子在这种被镜映的过程中慢慢形成健康的自我。

仇恨转化的前提一定是心中的缺失、需要和弱小被看到,被回应。只有心中的黑暗能量被爱拥抱时,仇恨才有机会得到转化。

在精神分析克莱因的客体关系学中,有抑郁心位和分裂心位这两组词。说的是小婴儿在两三岁之前,看东西都是分裂的,非黑即白的。当妈妈能够满足他的需要的时候,就是他心中的好妈妈,当妈妈没有满足他的需要时,妈妈就是坏妈妈。他把这种对妈妈分裂的看法投射给外在的所有事物。所以那个时候的孩子,看的动画片都是好人坏人区分得非常明确的。比如熊出没,熊大熊二是好的,而光头强就完全是坏蛋。这是分裂心位。与分裂位相对应的,是抑郁心位。也就是说心理经过分化后要走向整合。慢慢地,小婴儿会发现妈妈有好的时候,也有坏的时候,正如事物也都是有好有坏一样。但是,当他们攻击事物坏的部分的时候,事物好的部分也会受到伤害;当与好的部分链接时,也逃不过坏的部分。因此,这便到了所谓的“抑郁心位”。

在我们成年以后,“分裂心位”和“抑郁心位”也是交替着出现的。比如,当我们与另一半发生冲突,吵架的时候,所说的话全是咄咄逼人,把对方说得一无是处,完全看不到对方的好的部分,这是分裂心位。当吵完架之后,一些情绪会涌动出来,比如抑郁、悲伤、内疚、孤独、懊悔、恨、丧失感等等,这样就到了一个“抑郁心位”。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在心中按一个暂停键,看到自己心中的情绪,是什么驱动着我们去攻击对方的。也许是一种委屈带来的愤怒感,当看到这个更原发的委屈感的时候,我们内心的能量便开始如冰山一样地消融,内心会更加整合。同时,能看到对方的感受,也非常重要,这是对方得到“镜映”的需要。这个时候,抑郁位的阴暗面便有机会得到修通,内心从分化走向整合。

当人们的内心还在分裂位的时候,是很难看到对方的好的一面的,但是当整合之后,宽恕便有了可能。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