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30日 庚子年正月初六
2020年算闰年,会多出一个月份,所以明年的春节会来得晚一些。
今年,会显得稍微长那么一点。
腊月二十七动身回家,二十八到家,算起来这是在家里的第九日了。
一整年的时间仿若不过一个转身,好像渐渐地印证了之前看过地一句话,年月愈长,对于时间的敏感性就会越来越低。小孩子喜欢过节,是因为有所期盼,期盼美食,新衣,压岁钱,除夕夜的鞭炮与烟花,热闹美好的希冀与喧嚣都属于小孩子们。
春节,对于父母辈而言不过是一场习惯性的操劳,又或者,一次难得的子女团聚。成长,就像是站在远处看着以前的自己,平静的说一句“原来是这样”。
2019年,没有净心看过多少书,充过几回电,也没有几次用键盘敲出来的和时间有关的痕迹。从合肥回来后便一直忙忙碌碌,虽然好像也没什么太多的实质意义。
一直想坚持写点东西以记录这极易转身即忘的生活,一直想看着看书,只是,只是...
有人说放弃阅读与学习,意味你对生命已不再怀有什么希冀。
人学习的黄金年龄是30岁之前,恍恍惚惚,几年来无声无息地把自己快混成了一条廉价的咸鱼。毕业四五年,人的差距会逐步拉开来,诚不欺我。
佳节,又是恰逢入这么严峻的冠状病毒疫情,还是少些精神鸡汤又或者无法消解的自我焦虑吧。
写点什么,随便写点什么吧...
2019,再见呀。再见呀,我的二零一九,我无声呐喊的廿十六。
允许一下五秒钟的矫情罢
有关归途,有关亲情,有关成长,有关身处其中的时代大势,以及平日不能言表的诸多种种...
回家
回家的前一天晚上,在理发店花了平时双倍的价钱理了。街道人流渐稀,依着旧例等着明年的人员回流,去完成下一个轮回的吐纳。
虎门-广州-湛江,一路夹杂在戴着各式口罩的人流中滚了回来,回湛江还去了一趟姑妈家中蹭了一顿饭。不过,12月也才刚刚回来参加了老敏姐的婚礼,真是弹指一瞬。身边的同龄人,多已结婚生子,经常性的朋友圈晒娃照时不时地在提醒着我自己原来早就是当叔叔辈的年纪了。
回家,是一种什么感觉?
小学,初中,高中,仿若都没太大的感觉,所有的日常琐碎都净在周遭。曲折的乡村小路,县城里永远拥挤不堪的交通,夜间热闹的大排档,还有家中小店门口那几把门前上了年纪的胶质靠椅。
直到大学,瞬间的千里相隔才会使得脑子里面第一次产生了一种名为“分离”的触动。
而如今,已经毕业四年有余,成功与否抛在一边,回家的感觉渐渐地,年复一年地,慢慢变得有些沉重了起来。原先的高兴也好,无谓也罢,慢慢地归于平淡与波澜不惊,进而带上了几分沉重。
家中的新房子没记错的话该是重建于大学毕业那一年。呵,什么时候记性都可以变得这么差了,算是步入提前衰老期的标志么?
回家,归家,人生几十年,不算短,也并不长。奔走在外的人,对事物的感觉往往会在快节奏的生活钟慢慢变得迟钝了起来。
倘若,人生是一张画满方格的白纸,那每一次的回家都是在上面划一个叉。父母辈,祖父母辈,还有几个空格可以在那等着归来?
以前,在网上看过一句话,大意是若干年后,如果父母长辈皆不在,兄弟姐妹也不在身边,朋友同事不过泛泛之交,生活之于你而言,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或许你有各种爱好与寄托?
虽然是一个很少对事物抱有过高期望的人,看到这句话时候,还是不由得自行在脑海中补充了那么一个画面,煞是悲凉。
很无奈的一件事情就是,时间给大多数人带来的,是对一眼无际的忙碌生活的日渐平淡。
回家在文学作品里总归是一个温暖的意象。回到家中,脑子里乱七杂八的事情先丢在一边。人最可悲的是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既是回家,就彻底从内到外都扮演一个符合生活场景的角色才好。
睡在卧室那张硬邦邦的大木板床上,自己居然还变得不习惯起来,二十多年的习惯居然才半年的时间就被消磨殆尽,应了一句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四仰八叉地睡到中午时分,一觉醒来就是已经家人备好的饭菜,这就是所谓的懒散日子。看几本书,泡杯茶,需要时卷起裤腿去园地里劳作半日,似乎也不赖。
浮生半日闲,几人可以遵从自己内心地生活,更何况,许多人也很少有时间去思考过这种看似极其无聊的问题。大多数都是裹在时代浪潮里一路狂奔而去,若干年之后回首望望再徒留几声叹息,故事里有精彩有无奈,有苦涩有笑语。
物质财富已经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所谓感情信仰从都日渐成了奢侈品,相信会有,但更多的是一个愿望。持这种观点或许一生都不会太快乐,管他呢。当家人之间都赤裸裸地因为些许不足称道钱财而生出的诸多龌龊,就会知道,世间万物,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富在深山有远亲,田园乡村也从来都是夹杂着七嘴八舌的是是非非。
这个可爱又可厌的世界。
回家之后,做了几顿饭,第一次有点享受这种做菜的感觉,这种感觉,大概叫付出吧,毕竟几乎都没做饭的自己现在也是时候学着自己去做一些琐碎的事情了。世间的美好,又何尝不是埋藏在这些细微的日常之中呢?
回家了,时间仿若一下子变得悠远而缓慢了起来。
深夜里,灯火可亲,亲人可近,闭着眼睛听着书架上的音响循环播放的大提琴曲,静谧,安逸,那一瞬的时间好像变成一根被无限拉长的线,落在了张巨大的白纸之上。
弟妹几个依然是吵吵闹闹,虽然都快全部大学毕业了,在我眼里好像都还是小孩子,闲聊调侃,依是旧时光景。
有的人讨厌回家,厌恶原生家庭带来的负担累赘,有的人无比恋家,喜欢家里营造的安逸与舒适。
从来都不是一个感情热烈的人,回家之于我而言,像是例行公事,又像是一种仪式,现在看来,还不如说更像是一次次告别。
告别更年轻的自己与世界,告别所有的爱而不得与无可奈何,告别所有的快乐与困惑。
看着书架上十几年买的杂志靠着最新网购的畅销书,05年的足俱期刊靠着19年出版的《互联网大数据》,有种一觉醒来或许会回到初中学堂的错觉,又或是回到高中那个永远缺觉睡不醒的时期。
平安是福,合家欢喜。
回家,回家看看。每一年的回家都让人伤感地感受到了岁月在父母辈上留下的痕迹...能说些什么呢,毕竟都将会有这么一天,迟,或者早而已。
一路珍惜罢。
脱单与成婚
2020年,27,同辈之中结婚生子已是常态之事。
工作,恋爱,脱单,相处,成婚,生子,基本上大多数的人都在遵循这条基本路线,这是一条很符合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的道路。当然也有例外,在男女比例相差这么大的中国,大龄的单身男性也一直占据相当部分比例。
我一直认为,婚姻与否是一个人的自由,虽然年纪越大,你的选择面会越来越小,但是,又有谁规定了婚姻是人生的标配?
每一个人都有渴望美好的权利,但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获得美好的境遇。
既然人生一场怎么走都会有遗憾的旅途,那么,何必在乎那么多呢?百年倏忽而已。总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光活着已经是拼尽全力了,不是吗?
说起可笑,这漫长的二十多年未有过一次传统意义上的恋爱。男女之事,简单又复杂,从来都不是一句能说得清得事情。错过了青春期的懵懂与冲动,年月越长,越是难以得到那份玄乎的心动。理智,思虑,最后往往都成了简单的数据搭配比对,然后戛然而止。
不排斥婚姻,但也不忧心独身,想想自己虚度这若干年月,有点可笑。
到了该被催婚的年纪,成家立业,父母辈跟前自是知道理亏。婚姻的前提是恋爱,是脱单,然而,内心好像一泓太过平静的湖水,丢几个大石块都难能激起些许波纹。或许是内心的老鹿早已跳不动了,呵。
有过喜欢之人么,大概是有的,但,那有如何?
在某乎上看过话,大意是一个男性友人不怎么如意的一生,犹如大梦一场。
从来如此,并不都是对的。
从不会对别人抱有过高期望大概也是一种病态吧。
现代人的生活消遣方式太多了。
安静的日子拉得悠长,又好像平添了几分惶恐。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