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222天,10.9~10.11祭于公,不宿肉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222天

原文阅读:

10.9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10.10 食不语,寝不言。

10.11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斋)如也。

译文讲解:

        参加国君祭祀典礼时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祭祀用过的肉一般不能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再食用了。

      吃饭的时候不交谈,就寝的时候不说话。即使是粗米饭蔬菜汤,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祖,而且表情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

启发思考:

        这几段话还是介绍有关孔子饮食的习惯和规矩的。

        “祭于公,不宿肉。”古代卿大夫参加国君祭祀以后,都会得到国君分赐的祭肉。公祭分得的肉,当天就分赐出去,不可过夜。因为天子诸侯的祭祀,头天早上宰杀牲畜,举行祭典,第二天又祭,叫“绎祭”,绎祭完了再颁赐祭肉。所以公祭的肉,带回家时已经过了两天了,那时没有冷藏设施,如果肉超过三天,就很容易变质了。       

        食不言寝不语,是儒家挺看重的规矩。这是古人的日常习俗,和今日呼朋唤友一起聚餐的情景,不可同日而语。

          “食不语”,不要边吃东西边说话。这里有多层含义:一是专心,吃饭就专心吃饭,不想别的;二是儒家对人身安全的一贯高度谨慎,边吃东西边讲话,容易把食物呛到气管里,所以,吃饭时不说话;三是细细咀嚼,既可以体味食物之美,也能更好地消化吸收,有助于健康养生。

        吃饭的时候保持安静,有什么事情,吃完饭收拾完毕再慢慢道来。特别是嘴里嚼着东西时,不能说话。这一条,今天中国跟西方的餐桌礼仪也是一样的,嘴巴里有东西的时候绝不交谈。

        “寝不言”,睡觉的时候不说话。睡觉则平心静气,不说事,不想事,安然入睡。如果睡前说话太多,把自己弄得神经兴奋了,会睡不着,或把睡前思虑的事带进梦里,睡不好。现在大部分人是寝不语,但可能是直刷手机,也影响睡眠。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瓜祭”是什么,朱熹注解说,可能是“必祭”,“瓜”和“必”篆体相近,搞错了。孔子在吃饭前,把席上各种食品分出一点儿来,放在中间,开始吃之前祭一祭。哪怕是蔬食菜羹那么简单的比较差的食物,他也一定也得恭恭敬敬,行礼如仪,和斋戒祭祀一样虔诚。

          这个饭前之祭,和今天我们看天主教基督教教徒,在吃饭之前先祷告“感谢主赐给我们食物”,几乎一样。但中国人祭的,感谢的,不是神,不是主,是祖先,是发现这些食物可以食用、可以种植、可以养殖,特别是发明用火烹饪食物,使人类告别茹毛饮血、免于疾病的圣贤。《礼记》说“礼始于饮食”,首先要感恩他们,饭前要祭他们。中国人认为,今天的一切,都是一代代祖先赐给我们的,就从饮食开始。

        孔子对“礼”的遵循和对生命安全的重视,不仅表现在与国君和大夫们之间的隆重场合上,也表现在每天日常的饮食行为和作息习惯中,我们的学习和修为也需注重从生活中点滴中做起。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第222天,10.9~10.11祭于公,不宿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