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统一性和孩子的优越感

阅读笔记第226/365天

今日阅读《孩子的教育》

[奥地利]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著  刘薇娜  译

第1章:人格具有统一性

一、人格的统一性。

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展现出了他的整个人生和人格,而人生和人格又是一种无形的背景,不结合这些背景,我们便无法了解孩子的个人行为。我们把这种相互关系称为人格的统一性。

人格的统一性从童年时期就开始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行为和表达方式相互协调形成一个统一的模式。孩子在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他们必须用统一的方式表达这些需求,这种统一的方式塑造了孩子的性格,同时赋予了孩子个性化特征,将个体与其他做出类似行为的孩子区别开来。

二、了解整体人格的重要性。

只有全面了解孩子的人格统一性,才能从源头解决他们的行为问题。

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错误会影响个体的未来发展。当孩子的行为越来越恶劣 ,或者表现出某些不良的征兆时,我们必须找出行为发生变化的起始点以及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了解个体行为含义的前提是了解他的整个人格,这个方法不是要描述孩子做了什么或如何去做,而是要了解他在面对任务时采取的态度。

三、完整人格会影响事件结果。

一个构建良好的完整人格会影响事件结果。主观判断,而不是客观事实本身决定了要选择的方向,这一点非常重要。对客观事实的主观判断是指导我们行动的基础,同时也塑造着我们的人格。

孩子自身对事物的理解决定了他们如何发展和成长;当他们陷入新的困难情况时,他们的行为又会受制于自己曾经的错误和失败的经验,了解这两点对于孩子的心理教育至关重要。

第2章:孩子的优越感

一、孩子对优越感的渴望。

人类天性中一个重要的心理现象是对优越感和成功的不懈追求。优越感和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阶段。

追求优越感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人类内心深处隐藏着追求优越感的萌芽。

人的活动能力是有局限的,有些能力注定无法获得,但有些能力可以继续深化,我们可以从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中看到追求优越感的生物学根源,以及人格心理学的起源。

不管在何种情况下,孩子和成人都渴望获得肯定,这种渴望会一直存在,并且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而进行适当调整。人类的本性不允许我们永久的屈服于他人,甚至我们会推翻自己信仰的神。堕落和不如他人的感觉、自卑和怀疑自己的心态都推动着我们走向更高的层次,从而获得补偿,成为更完整的自己。

孩子的某些特殊性格是受环境影响的结果,某些外部环境让他们产生了自卑、软弱、不确定的感觉,这些感觉反过来又对孩子的整个精神世界产生刺激性影响。于是,他们的目标就变成了摆脱刺激和影响,达到更高层次和获得平等。

对优越感的渴望与显著的性格特征存在一定关联,通过观察渴望优越感与显著的性格特征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完整志向。

二、孩子的竞争意识。

我们发现,孩子追求优越感时,他们努力的方向各不相同,据此我们可以将孩子划分为特定的类型,这种划分主要由孩子的自信程度决定。

有些孩子,他们自身的发展没有受到任何阻碍,会把对优越感的追求转化成实现自身价值。他们尊重师长,遵守纪律,向着正常的方向发展。根据以往的经验来说,这样的例子不多。

还有一部分的孩子,他们想要超越他人,在努力超越的过程中,变得性情多疑。这种努力藏着暗含一种夸大的野心,但它很容易被忽视,因为我们习惯于把野心视为一种美德,并鼓励孩子们拼搏努力。其实这是错误的,孩子的发展会因此受到影响。执着于超越他人的孩子,虽然不是大多数,但也非常常见。

还有一种常见的现象,就是同一班的两个孩子存在竞争关系。近距离观察,会发现处处与他人竞争的孩子可能会形成不受欢迎的性格特征,他们容易羡慕和嫉妒其他同学,这样不利于他们形成独立、具有亲和力的人格。

三、教育者扮演的角色。

大人不仅掌握着学龄孩子的命运,而且还影响着他们未来的发展。

学校教育决定着个体的未来。因为学校是连接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桥梁,它可以纠正由家庭教育造成的错误的生活方式,同时,学校也承担着让学孩子适应社会生活的责任,保证他们能随着社会合奏曲完美演奏自己的曲调。

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但学校评价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是该学生的在校表现,与教育和社会的最终目标相比,这个评价标准比较抽象,孩子在学校遇到的障碍就源于学校的评价方式。

教育者不应该忽视孩子在学科成绩之外方面的重要成就。教育者应从孩子的某一特点入手,激发他的自信,让他觉得自己在其他事情上也能获得一样的成功,引导他收获人生果实,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格统一性和孩子的优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