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是虚构 你也行!

一直想专心写书评很久了(毕竟读了那么多书),不过输入(汲取)和输出(贡献)是两回事。写虚构类的作品比较伤脑筋(不是谁都能做斯蒂芬金),书评是非虚构类,感觉是有些取巧了——然而却也不易。

首先,还是得大量阅读,某个方面可能需要综合阅读,并且不止是泛读,至少也得是精读,甚至反复精读,杀时间无数(麻将的时间、购物的时间、 ****的时间......)其次,我看见太多的书评,往往把评论的对象作为一个起点,自己海阔天空立德立言去了,“跑题几乎就是时尚”。好在我还是真喜欢读书的,能够把一本书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认真提取出来,不太偏离原作,帮助读者了解和判断,已经是很有功德勒。


图片发自App


斯蒂芬·⾦!

你读过他的任何一部作品吗?他的通常是虚构类的,如果没有,那你大概也会看过⼀部名为《肖申克的救赎》的电影,哇,没错,原著就是斯蒂芬·⾦,让你反反复复欲罢不能的那种感觉......

现在,他想授人以渔了,我们的主角是他写的这本书。这是⼀本非虚构类的读物,满满地展示着作者的经历、写作技巧和心得。

书评是这么写的:

“⼀本独⼀无⼆的经典”(《华尔街日报》)

“异常⽣动,充满了智慧和实用的真相”(迈克尔.夏邦)

甚⾄还有⼀个较长的评论:

“本书刚出版时,《娱乐周刊》欢呼,斯蒂芬·⾦万岁!”


图片发自App


《写作这回事》⼀部分是回忆录,一部分是这位畅销作家的⼩说课。这本极佳的非虚构作品, 完整体现了作者的创作观点和方法。⾦的写作建议给予⾃己真实的写作和生活经历:跌宕的童年、初为作家的岁⽉、成名后与酒精的⽃争、1999年险些命丧⻋祸——正是这次车祸让他发现了写作对他本⼈的意义:“写作之余我好像是⼀种坚持信念的⾏为,是对绝对的挑衅和反抗。”

“《写作这回事》⽣动、幽默、还带着点自嘲,献给粉丝、作家和热爱好故事的人,将给所有读过的人带来乐趣和⼒量。”

好吧。尽管书评通常充斥着溢美之词,但我觉得这本书绝对当得起这些评论。读书极其挑剔的我(尤其是对虚构类作品)还是认为很有必要把精华提炼出来,推荐给感兴趣的童鞋们。

从实⽤知识和独特的⻆度看,首先推荐的是书的第⼆部分《工具箱》。作为一个极为现实的读者,我是迫不及待地,但也要有逻辑次序地把干货呈现出来。

《工具箱》是谈论写作的工具:词汇、语法、风格的要素、段落、词语大厦。工欲善其成,必先利其器。这些工具之于作家,正如同螺丝刀、 锤⼦、锯子之于木匠。有些⽼手的经验之谈会让新⼿醍醐灌顶。

比如吧, 通常情况下主动语态好于被动语态、注意限制每个句子中副词的出现、⻚面构成会有哪些细节、段落节奏如何流转和变化......如果你尝试过写作,你会有一种深入⻣髓的认同。再细细体味⼀下,嗯,还是直接去读这本书吧。

第三部分《论写作》,终于可以部分脱离实务⼯具层⾯了,作者会偏重谈谈类似三观的东西。这部分宝贝也是很多,⼀一罗列略显繁琐,然⽽却是很值得:

第一个观点:作家是必须有天赋的。

二流、一流、超⼀流、伟大的作家各有各的先天禀赋,⽆法跨越,“写作能力与生俱来,⾮⼈力所能左右”然而,“才华比盐还廉价,从才华横溢到事业成功,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注意,是“劳动”不是“努⼒”,真的是要俯下身去爬格子,常常有挥汗如雨的那种感觉,每天不间断花4个小时,忘我地写出2000字。构思更是随时随地!

第⼆个观点:你有多少热情,你有多少专注?

你会把⾃己和外界之间的门死死得关住几个小时吗?你有没有在规定时间以外更热情地投入这个事业? 如果“动机不纯”(比如出名、赚钱)那么在作者看来很难会有特别惊艳的表现。

第三个观点: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

注入真实生活,结合⾃己对生活、友谊、爱情、性爱以及工作的了解,让作品与众不同。以极端诚实的坦白态度把故事写出来,读者读起来会很过瘾。

第四个观点:虚构类畅销书怎么写?情节构思摆在什么位置?

答案是——⾄少斯蒂芬的答案是——没有它的位置。

“我相信故事有如埋在地下的化石,是被人们发掘出来的。”

“好作家惟有不得以时才求助于情节构思,愚⼈却把它当作第⼀选择。”

第五个观点:环境描写到底需要多少?

好的描写通常由少数几个精心选择的细节构成,这些细节⾜以代表其它一切。

首先浮上你脑海的那些细节都是最真实最出彩的东西。描写不够和过分描写都是很容易犯的错误。而过分描写也许更常⻅。

第六个观点:⼈物对话

这是刻画人物形象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绝妙工具, 必须善于利⽤。“说实话”很重要。

第七个观点:⼈物形象塑造重要吗?

记得中学语⽂老师这么强调过,小说的中⼼是塑造⼈物。

Oh My God,⼩说难道不是讲故事吗?

Anyway都很重要吧,关系是这样的,“我的主角和人物的性格都由我要讲的故事决定”。

第⼋个观点:象征和主题

好的小说自然会有象征和主题,然而先行设定通常会让故事变得刻板。“从问题和主题思想开始写作,几乎注定写不出好小说”

“但是,你把基本故事写出来之后,就需要想象这个故事意味着什么了,然后⽤想出来的结论去充实第二稿第三稿。你若不这么做,等于是剥夺了你的作品的远见与深意,⽽正是这种深意让你的故事独⼀⽆二、⾮你莫属。”

第九个观点:改稿。

作品是改出来的——是需要天天琢磨吗?需要别⼈帮忙吗?斯蒂芬的经验是6周!

“这段时间⾥,把你的手稿稳当地锁在书桌抽屉⾥,任由它变⽼,(但愿它会)变醇”,对于提升质量来说,理想读者是必须的,就像其它不计其数的产品诞生那样。”

第⼗个观点:(爱玛,有价值的观点真的不少......)节奏,或者说,叙事的速度。

出版界⼼照不宣的是获得商业成功的小说大都节奏快——然⽽, 这种观点跟出版界许多未经验证的看法一样,基本上也是扯淡......。当然,如果节奏真的太慢,读者真的会失去耐⼼。

某个领域⼀旦引进了数学,往往就意味着成熟和完善。写小说的好⼿提供了⼀个经验公式:第二稿=第一稿*90%。你如果不能做到拿掉10%之后仍保住故事的基本内容和气氛,那你做得还不够。

其它:需要参加作家班吗?

在某个写作基地培训有价值吗?(斯蒂芬在⼀个班上认识了他未来的⽼婆,所以肯定不是没有价值)

怎么去投稿?

寻找⾃己的经纪⼈?

对了,你写作是为了赚钱吗?

最后回到余下的部分:第一部分《简历》,讲述⼀个单亲家庭的贫苦孩子如何发现、养成和发扬⾃己的天赋, 穿过厚厚退稿信的阻碍,摆脱酒精的酒⼚,成为最最最畅销的作者之一。

《论生活》更多是记载作者经历的⼀场严重车祸,其间的经历和感触。怎么说呢,很多时候苦难是真实生活的底⾊,然⽽,自强、⾃律和自由的⼈可以给世界带来快乐,甚至,传授制造快乐的方法!

简单总结⼀下,掌握了基本的规则和技巧后,如果你醉⼼于此的话,写作真的不难!

其实你也可以!

你可能感兴趣的:(⽆非是虚构 你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