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潮涨潮落亦生活

去年,美国的《时代周刊》《滚石》《名利场》,英国《卫报》和《视与听》等媒体,都把年度十佳影片第一名给了同一部电影——《罗马》。

《罗马》是一部黑白的、西班牙语的、没有任何明星演员的艺术电影。片名里的罗马并非指意大利的罗马,而是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的罗马区。知名导演阿方索·卡隆的家乡就在墨西哥城,电影的灵感源泉是对抚养他长大的女性的回忆。

这是一部需要你静下心来欣赏的沉淀之作。欢迎关注“影视新纵向”gongzhong 号了解更多影视资讯。

    据互联网电影资料库(imdb.com)显示,阿方索·卡隆的电影《罗马》迄今为止获得包括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奥斯卡最佳导演在内的全球195个电影奖,以及190个电影奖提名。这部墨西哥导演的自传体电影使人宛如置身于一段历史场景中,随着主人公,墨西哥城罗马区一户中产家庭的女仆,度过一生中动荡不安的某一年。

    这一年可能是1967-1968年,依据是电影中台词所暗示的蛛丝马迹:女仆怀孕了,男友在电影院里得知消息,镇静自若地对女仆说“我去下洗手间”,就没再回来。女仆打听其下落,终于在练武场找到他,男人坚决否认孩子是自己的,体格精瘦,绝情冷酷,可怕的气息扑面而来。男人在练武场训练与奥运有关,而第19届夏季奥运会于1968年10月在墨西哥城举办。

    时间在这部电影中非常重要。1968年是这部电影的真正坐标,在西方电影,尤其是知识阶层中,这是一个重要的年份,与此历史节点相比,这部自传体电影中作者的童年生活、父母离异而导致的家庭破裂都显得逊色很多。实际上,当开场没多久,父亲醉醺醺开着汽车回家时,我都在猜测他是不是在外面参加了危险的集会而借酒浇心中块垒;后半段,当父亲说要出差,母亲送他到门口,突然从他背后抱住,紧张不舍,我又忍不住猜测他是不是要去参加秘密的运动因而前途叵测很可能一去不复返:一般来说,好的电影中如果突然给一位冷静沉稳、谈吐不凡的女性安排这样一个突然失控的动作场景,必然蕴藏巨大的隐情。所以当谜底揭晓说父亲只是出轨离家的时候,我的失望是难以言喻的,有一种“酝酿了那么多那么高级的铺垫,你就给我看这个”的落差。

    电影中的仆人阶层在动荡的时代产生了分化——

    一种就像待宰的羔羊,女仆在和男友的关系中任人宰割、抛弃,无还手之力,当她挺着大肚子在家具店里选童车时,男友与便衣暴徒突然闯入展开屠杀,他们四目相对,她当场受惊吓到羊水破裂,最终产下死胎。

    一种则不择手段地拼命向上爬,男友从练武术开始就没有其他的爱好,他在训练上对自己苛刻,总想以武功出人头地,最终成为一个穿便衣的打手,在大街上对手无寸铁的普通市民行凶,当他看到女友挺着大肚子呆立在眼前,算算日期马上就要临盆了,那一刻他大概没有想到如此混乱的时代居然还有如此傻的女人坚持要生下这个被生父抛弃的孩子。

    仆人阶层如此或懦弱或卑劣,精英阶层也没有高光时刻。精英阶层的家庭生活是饭后看肥皂剧,监督佣人好好干活,还不准仆人夜晚回房间后开灯。丈夫出轨离家后,女主人得知女仆怀孕而带其去医院,其中当然有人性的善意,但对雇主而言,也是正常举止,况且女仆似乎没有产假,始终在劳作。独立的女主人携子女和仆人去乡下度假,打猎、烧烤、调情……完全隔绝于时代,不受动荡威胁,能威胁到她的是丈夫不再拿钱回家,所以她需要一份收入更高的工作,要改行。但老实说,镜头呈现的她所过的生活,非普通白领薪水所能养活,镜头暗示在她背后的家族、家产、家世才是她可以无视社会动荡的资本。

    底层社会的麻木,精英阶层的麻木,在这部电影中非常真实地呈现出来。整个故事的发展,尤其是结局,有点像是祥林嫂换了个主人,和主人促膝谈心,然后在危险的海浪中奋不顾身地救下了主人家的小女儿,然后和主人的孩子们亲密地拥抱在一起,温情与哀愁含混在一起,搞不清楚编剧和导演想要探求的是怎样一个世界。在故事的中后段,当镜头随着海潮般的声浪从家具店二楼的大玻璃窗平移出去,移到大街上被射杀的平民时,那一刻的震撼令人寒毛倒竖,庆幸如见证历史般得以在电影院里目睹这一震撼场面的出现。然而那之后,一系列越来越退缩的画面,就像在高点戳破了一个饱满的气球,眼看着它渐渐干瘪,直至变成海滩上一场虚伪的煽情。

    电影的第一个镜头,是片头中的洗地特写。水流挟裹着泡沫,形成一次次潮涌。和危险的海浪呼应,也和街道上被射杀、呼救的人群呼应。但开场后镜头拉远,原来那些泡沫和潮涌只是为了洗去地上的狗屎。看完全片后再回味这个开场镜头,令人哭笑不得——或许如此饱含隐喻的严肃开场,只是一个反讽:这里要记录和埋葬的,只是一堆狗屎,因为这里没有一个值得留下名字的有尊严的人物。

    同样地,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也是一个反讽:当女仆登上长长的楼梯,走上楼顶,她看似走向天国,也像是走向虚无。

你可能感兴趣的:(《罗马》潮涨潮落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