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一代纸厂人的眼里,通常用鸭嫲岭来代指龙栖山。和现在划定的龙栖山自然保护区的范围有所不同。现在的龙栖山自然保护区坐落于三明市将乐县白莲镇,而老一代纸厂人心里的来栖山则包括现在将乐县万全乡的陇源村,并且主要以陇源村为主。大的范围指陇源村(原来的大源纸业社)管辖下的十三个纸厂,小范围则指我家的黄泥坑纸厂。我生于斯,张于斯。那里留下过我童年的欢声笑语,无忧无虑。也留下过亲戚朋友,乡里乡邻不可磨灭的记忆。
在经济不活跃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走纸厂成为很多青壮年劳动力搞活经济赚钱的首选。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那时的报酬高,绝对没有拖欠工资和要讨薪的情况发生。工资高,还好拿钱,任何时候都很有吸引力。被大集体劳动所限制的劳动力急需要有出路,而纸厂的季节性劳动(清明节前后需要砍下所有的嫩竹,时间紧,任务重,过了这个时间段,质量就差多了,甚至于没法做纸了)可以满足这个需求。于是走纸厂成了大家的首选。
我就是一个生长在这个环境的纸厂人的后代。我爷爷的爷爷开始,终于我的父亲这一代。可以说我是这纸厂由兴变衰的见证者。后面将把我的所见所闻告诉大家。
一个标准的做纸班组是十个人,做纸师傅两人,踏料师傅两人,干纸师傅两人,选料师傅两人,还要一人砍柴(准备干纸的燃料)和一个人挑料。
用他们总结的话来说是:“做纸扛尾两头蛇,扯来扯去踏竹麻,干纸师傅烤人干”。
我先说说做纸:在一个十来平方的木槽内注满水,把经过踏料师傅充分踏烂后的竹麻放入水槽里搅拌,使得细细的竹纤维悬浮在水中。做纸师傅用特制的帘床捞起水中的竹纤维,使得这些竹纤维均匀地分布在帘床上,再把帘床小心的倒扣在案板上,小心地揭去帘床,就做成了一张纸。然后重复这样的动作。
案板与水槽间的距离大概三米,每天的产量约十刀纸,快的有十二刀。每刀纸200张,往返是6米,使得完成一天的产量至少得在方寸之间走12000米的距离。
由于做纸用的水都是直接从山上引来的山泉水,绝对龙栖山泉,有点甜。如果拿来泡茶酿酒,绝对是好水。但是,数九寒天的时候,要把纸从刺骨的水中把纸捞出来绝对不会是舒服的事。我所知道的做纸师傅都患上了风湿病。我的堂大伯现在才71岁,可是因为风湿病走路都困难。那做纸的二三十年一定对他的身体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所以,在我的记忆里,纸厂工人都好酒。想想也是,一个个壮年的劳动力,处在孤立的纸厂里,没有一切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娱乐工具,如果不靠酒来麻醉一下自己,真的很难度过漫漫长夜的。那时,最奢侈的娱乐工具可能就是一架半导体收音机了。
除了我上面提到的工序,做纸师傅还得时不时的搅动池子中的水,不然竹纤维会沉淀下去,这样,做出来的纸会达不到厚度或不均匀,这样,纸的品质就差。纸的品质差和大家的收入是息息相关的,纸品质差,收购价就会低,大家的工资就会被拉下来。所以能否请到一个技术过硬的师傅是纸厂老板的头等大事。做纸师傅自然也是班组中最有影响力的人。谁都不敢得罪他,毕竟谁都不会跟自己的收入过不去,你说是吧。最能体现做纸师傅地位的就是收工时,第一个去洗澡的就是他,没有人跟他抢位置,也算是约定俗成吧。
也许有人会问做纸要不要加些添加剂之类的东西。我会告诉你要,在我记忆中记得要加一种润滑剂。当然不是现在大家所想的化工产品,而是一种叫毛翅子的植物。做纸人叫它“蓝”,用它来煮水,煮出来的水的确是蓝幽幽的,带着粘稠。奇怪的是把它浇在水槽里,它却没了颜色,还能起到润滑的作用。原理我至今也不懂,但我们不得不佩服前人的智慧和创新。有机会我再上图。
再来说说踏竹麻的:踏竹麻原来是靠工人完全用双脚来把竹麻踏烂。用老竹子做出专用特制的垫子,现在想起来就是为了增加摩擦力。横梁上挂上两个拉手,师傅拉着拉手,使出力气一脚一脚地把竹麻(用石灰水浸过的嫩竹)踏成糊状。然后把能融于水的洗进水槽中,比较粗的继续踏,一遍一遍地重复。
夏天还好,最怕的是冬天。冰天雪地的时候只穿一条短裤踏竹麻可不是人人都有勇气去干的活。纸厂人的艰辛一目了然!真佩服我的祖辈!
至于干纸师傅则正好相反,冬天享福,夏天受罪。干纸的焙笼形状就是两堵墙一样,以竹蔑为骨架,两边抹上黄泥石灰的混合物。外面这边平整干燥之后,还得用桐油刷的非常的光滑。知道桐油的人可能知道,在刷焙笼的时候,整个纸厂都飘着浓浓的油香。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这油香足以诱得你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这桐油闻着香,可是吃点到嘴里,保证吐得你半死不活,连胆汁都能吐回来。这是我亲眼所见,也深深地烙在我的记忆中。
当做纸师傅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完成任务是指把今天做出来的纸榨干净水,并按规定的尺寸裁掉多余的边角,这样才算完成一天的工作量。第二天一早,干纸师傅把纸抱进工作室里,用特制的毛刷一张一张刷在焙笼的墙上。等它干燥之后又得揭下来放在另一个案板上。
在焙笼里,让你感觉不到冬天的存在,除了湿气大点外,其余真的没有什么不足。但是夏天就不一样了,热得榨干你的最后一滴汗,所以干纸师傅夏天就穿个大裤衩。还得不断喝水,随时补充流失的水分,也不是件轻松的工作。
接着来说说砍竹麻的事,砍竹麻一般在清明谷雨这段时间,是个时间性非常强的工作。这段时间气温升高,雨水充足,竹笋长势很快,有时,一天一夜能长一米多高。如果不及时砍下来,竹笋就会老化,就不能用来做纸了。所以得快速地尽可能多的把竹笋砍下,避免老化。同时,砍下的竹笋又不能久放,因为雨水多,容易烂掉。所以得尽快削皮后放入池塘用石灰水淹起来。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一个纸厂能产多少纸就取决于这段时间能备多少的料。所以大家都调动各种资源和人脉请到工人来,毕竟这和钱袋子息息相关。多的时候,我家请过七八十个工人干活,那阵势,杠杠的。
清明谷雨这段时间气温升高,雨水增多,同时又是蛇结束冬眠后觅食的活跃期,所以随处可见青竹蛇,蚂蟥等危险的东西。尤其是青竹蛇,颜色跟竹叶和野草非常相近,动作又慵懒,稍不留神可能就会出问题。所以这段时间是纸厂规矩最多的时候,大家都希望平平安安的。我爷爷是管理者,相当于现在的法人代表,所以这段时间是他最操心的时候。举个例子,中午吃饭了,只要在厂门口“啊呜,啊呜”地叫几声,不能说吃饭了。
砍下的嫩竹笋必须在两三天内去皮。削去外面的那层绿皮,然后破成约两三厘米的竹条,挑下来放在池塘里用石灰水浸泡几个月。这我会在后面细说。
砍下的嫩笋在削皮后就要用石灰水来浸泡三个月左右,在这期间大约要翻动两次。就是所谓清洗。工人需要用橡胶的连体衣服来防护,因为浓石灰水有较强的腐蚀性,会对皮肤造成一定的伤害,尤其是表面有伤口时。
还小时最喜欢的就是放湖塘水,那时候不懂得环保的概念。只知道放湖塘水时,就会要大人去捡石蛙和螃蟹。石蛙会被石灰水熏瞎双眼,不会逃跑了,就在溪岸上等人来抓。不过,不被抓,等待它的也是死路一条,它没有了生存能力。螃蟹也是一样的结局。不过在我的印象中,生态很快就会恢复。一段路程后就没有什么影响了。
对于纸厂人来说,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雨水的多少会直接影响竹笋的大小和生长速度,清明节前后这段时间,如果温度高,雨水足的话,一天可以长一米多。那时的同一棵笋,早上和傍晚的高度就有明显的差距。
有一些发育不良的笋则要在它烂掉之前挖起来,煮熟制作成明笋。不过这种淘汰笋做出来的明笋干质量也是较差的。
接着我主要就讲讲明笋干的制作过程。
所有做明笋的笋都要在清明左右挖起来,不然竹纤维太老了就不好吃了。我家据我老妈讲,今年有望出2000斤左右的干笋。主要还是劳动力不够,据我弟弟测算,请一个工人的日工资是300元,挖出的笋也就350元左右,出去饭钱,可能还会亏本。所以我家今年是自己去挖笋。
挖好的笋必须当天就要清理干净并下锅煮熟,不然第二天竹纤维就会老化,从而影响品质。煮熟笋的任务就由我妈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