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30秒探索哲学》读书笔记

1.逻辑与语言

1.1术语

论证 为证明论点而提出的一系列的前提条件

结论 论证所证明的观点

演绎推理 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得出个别结论的过程。

归纳推理 由个别判断出发得出一般性判断或其他个别判断的过程。

限定摹状词 表示特定的某人、某事、某地的陈述。

推理 由前提推出结论的思维过程,有时同“论证”

逻辑 研究推理的学科,逻辑有许多分支与表现形式

  • 非形式逻辑 研究自然语言论证的思维结构

  • 形式逻辑 研究推理的纯抽象形式结构

  • 对数学推理、模态、计算机科学、谬论、概率等其他领域的研究

逻辑形式 根据某些哲学家的理论,逻辑形式是藏在命题表面句法下的逻辑结构。如 伯兰特*罗素认为,通过找寻可疑陈述的逻辑形式,我们可以避开对非存在之物的指称。

悖论 指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却明显为真。悖论的问题通常是从看似为真的前提出发,通过逻辑推断,导出了自相矛盾的结论。

谓词 命题中将某件事与主题联系起来的词项,也就是关于主体的陈述或判断。

前提 支撑结论的前提

指称 根据某些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的观点,指称是陈述指代的对象。

义项 根据某些语言学家与哲学家的观点,义项指某一陈述的认知意义。

主体 命题中事物与之联系的部分。

有效性 在成功的论证中,前提与结论互相配合的形式。若前提为真论证有效那么结论一定为真。

1.2亚里士多德三段论

所有F都是G,所有G都是H,所以F是H。

1.3罗素悖论与弗雷格的逻辑主义

1.4罗素的描述语理论

罗素认为语词意义在于其所指称的对象,限定摹状词的意义在于某个特定的对象。每个句子都有可以让其意义与逻辑形式更加浅显易懂的逻辑形式。

1.5弗雷格之谜

名称的意义不仅在于指称的对象,还与义项相关。名称的义项是区分个体的条件。

1.6哥德尔定理

任何公理体系中都有与该公理体系一致但又在该体系中不可证的命题。

1.7欧布里德的谷堆

一系列明显正确的逻辑推理会得出一个明显错误的结论,并且在此过程中逻辑和观察并没有一丝遗漏。

例子:一个胖子变为一个瘦子,胖与瘦之间的概念模糊不清。

2.科学与认知论

2.1术语

循环论证

演绎推理 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得出个别结论的过程。

二元论 主张世界有精神和世界两个独立本原的哲学观点。

认识论 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来源与极限的哲学学说。

客观世界 与思想、感知、情绪的主观世界相对,在人类意识活动之外的物质世界。

盖蒂尔反例 认为知识是”被确证的真信念“的传统观点的反例。

归纳推理 由个别判断出发得出的一般性判断或个别判断的过程。

归纳法原则 归纳推理的基础,让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成立的原则。一般有以下几条备选:

  • 宇宙是统一的

  • 未来与过去相似

  • 任何地方的任何事物都有规律等

推理 由前提推出结论的思维过程,有时同”论证“。

范式 科学家共同拥有的信仰和一致同意(或默认)的观点。这些信仰和观点指导他们研究、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引导他们判断什么才是解决方法、好的实验等。

相对主义 认为一种事物(例如道德)取决于另一种多变的事物(例如文化标准)的哲学学说。因为没有判断好坏的标准(文化标准没有优劣),我们无法在同类事物的不同形式中进行选择(所以道德是相对的)。

怀疑主义 认为某些领域的知识是不可获取的,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不能证明我们获得了知识。怀疑主义可以是微观的,只针对某些知识(如奇迹的怀疑),也可以是普遍的,也就是对所有知识都持怀疑态度。

思维实验 一种科学实验的重要形式,这种实验通过想象的场景给我们的直觉施压,以探明我们对某件事物的思考方式。

真相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真相即”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2.2我思故我在

怀疑的动作需要由”我“完成,所以”我“是存在的。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

"求知永远无法带给我希望",于是开始寻找一切可靠真知赖以建立的基础。采用了普遍怀疑的方法,试图找到至少一项他无法怀疑的信念。他逐一检查自己的信念,并将可以被怀疑的信念逐一筛除。

2.3什么是知识

从柏拉图开始,许多哲学家都认为知识是”被确证的真信念“。,这种所谓的”三维阐释“认为知识需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 认识者必须相信命题

  • 命题必须为真

  • 相信命题为真的信念必须得到确证

盖蒂尔反例

盖蒂尔之后的哲学家们论证道,人们相信给事必须以正确的方式与信念本身联系起来才能算作知识。

2.4桶中脑

人类也许生活在虚拟世界之中,只不过我们未能察觉罢了。

哲学家希拉里*普特南不同意”桶中脑“实验的普遍怀疑论。他认为:

人们在虚拟世界中使用的语句指代的是该世界的组成部分,而非外部世界的事物。所以我是否坐在一棵树下取决于我所处世界的状况(不论该世界是真是假)。

2.5休谟的归纳问题

证明归纳推理的可靠性。

归纳法原则通常可以揭示真相,但确没有一种非循环论证可以证明这一点,虽然归纳推理不能得到确认,但人类生而倾向使用归纳推理的方法。

古德曼总结说:我们必须将归纳法原则修改为”未来只在可投射的方面与过去相似“。

2.6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

科学的发展由”猜想与反驳推动“,如果一条理论预测了一种现象,而该现象却不能在实验中得以验证,该理论便为假。这个过程反映了从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科学发展过程。

  • 真理是可证伪的

  • 索罗斯投资项目的方法就是猜想与反驳

2.7库恩的科学革命

”常规科学“发生在特定的范式内。范式为所有的科学和学科提供标准和准则,让科学家们搭建学习的途径、创造研究策略、提出问题、诠释结果并分析结果的重要性和意义。

真相是相对的。如果检验真理的规则和标准只在一种范式内有效,我们就不能将该范式内所谓的真理与其他范式内的真理进行比较和判断。另外,我们也无法综合评判某一范式,因为我们没有范式外的观点来支撑这一评价。

3.意识与形而上学

3.1术语

关于 也称为“意向性”,指思想、欲望、言语、图像等拥有的一种独特特征。

行为主义 主张研究行为而减少对意识(梦、希望及信念等)甚至意识本身研究的学派。

可设想性 可以没有矛盾的推导出某件事的状态。可设想性引导了可能性——可设想的即是可能的。

意识 我们的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也可称为清醒、认识或体验。

决定论 认为任何事都是某种先行条件导致的结果。

二元论 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的哲学观点。

副现象论 认为所有心理现象都是物理作用的附带现象(副现象)的心身关系理论。根据该理论,心理现象可能产生其他心理现象,但不可以产生物理影响。

自由意志 不受控与因果律而进行自由选择的能力。不同与决定论者,认为人有时可以摆脱因果律的牢笼自由选择下一步的行为。

形而上学 研究现象的本质的哲学分支。

一元论 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学说。

自然语言 如中文、英文之类的语言,与计算机程序语言相对。杰瑞*福多观点认为,所有语言之上还存在思维语言。

悖论

人格同一性 使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后仍是同一个人的东西(可能是身体的连续性与意识的连续性)。

直感 我们对心理状态的直接感受。如:饥饿感、疼痛感、嫉妒时的心痒痒。

3.2笛卡尔的心身问题

笛卡尔看来,”心“的根本在于思考,是一种不需要空间并可以产生自由选择的实体;”身“则是需要空间并不能思考且受制于运动定律的实体。

3.3布伦塔诺的意向性

精神区分与物理现象的特征在于主观意识活动都指向其他对象,而物理对象都指向自己,当代多数哲学家都同意,意向性是精神的特征,其基础是大脑及大脑活动:

思想是关于事物的想法;概念是关于事物的认识;判断是关于事物的评价;爱与恨是关于事物的态度。

3.4福多的思维语言

思维先天就具有他自己的语言——思维语言;思维语言的目的不是交流而是思考,思维语言先于自然语言存在是与生俱来的,思维语言与自然语言一样都有语法结构。

3.5帕菲特的”人“

问题:是什么让一个人随着时间流逝任然是一个人?

洛克认为:记忆与意识的连续性是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后仍是同一个人的原因。

3.6查尔默斯的僵尸

查尔莫斯”僵尸“的定义:身体与有意识的人类相似却又不完全有意识的存在。

3.7芝诺悖论

3.8提修斯之船

问题:身体的细胞在不停更换,人类究竟是一块物质不断变化的组织?我们是如“纸币”还是“币值”?

利用类型和符号思考该问题:标志是特定的物质,类型则是可以由不同标志表示的物质形式。所以,只要你的钱的类型(价值)不变,他通过哪种标志(特别是纸币)出现并不重要。

3.9拉普拉斯的恶魔、决定论与自由意志

许多哲学家总结说,决定论与自由意志是矛盾的。

3.10莱尔机器里的鬼魂

参观完牛津大学了,但牛津大学在哪?

4.道德与政治哲学

4.1术语

异化 指人类世界本应为一体的各类要素彼此脱离。

德行 一个人的道德属性,也就是其品格中与道德相关的部分。功利主义者认为做正确的事情就能拥有道德生活。而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人要拥有道德的生活,不仅要做正确的事,还要培养高尚的德行,做一个好人。

快乐主义 认为快乐是人生主要目标的观点。一些心理快乐主义者认为快感是人类的唯一追求,而一些道德哲学家认为人类理应追求快乐且快乐具有道德价值。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

律令 康德认为,律令或行为准则以两种方式引导人们:

  • 假言律令告诉我们要实现某一目的应该做什么

  • 绝对律令告诉我们无论结果如何都应该做什么

对于康德而言,道德要求只能是绝对律令。

中庸 位于两个极端间的中道之善。亚里士多德学派认为,过度与不及皆为恶,而德行则位于二者之间。

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指社会谋得基本需要与商品的方式。马克思认为,生产方式由工人、生产工具、原料与社会经济关系构成的巨大网络,其深刻影响了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意识”与特征。

道德直觉 影响人类判断道德对错的内心反应,哲学家有时通过道德直觉来判断不同道德理论的对错。

高贵的野蛮人 卢梭及其他哲学家假象的未受政府及社会腐败影响的人类。高贵的野蛮人皆平和、天真,并拥有天生的尊严,与托马斯*霍布斯想象的暴力的粗鄙之人相反。

社会契约 政治哲学家们为解释政治义务、被统治者的同意与国家权力间关系而想象出的一种默示或明示的协议。

自然状态 政府存在之前或无政府状态,是一些政治理论家为解释政府功能而假想的无政府环境下人类生活的状态。

4.2亚里士多德的道德

“善”的首要准则就是没有准则:人应该培养自己的德行,在任何情形下都应该尽力行善,而不是内化道德准则。

善,便是遵从人类与生俱来的理性生活。要摈弃非黑即白的观点,这样我们才能行善。

不仅是人们行善的要求,更是道德生活的指南。

4.3自然状态与社会契约

暴力是与生俱来还是社会创造的?这也许取决与社会是否属于自然。

如果你认为人类本性是腐败和堕落的,他们只是在文明社会里凑合过日子,那你便和霍布斯所见略同;如果你认为人类的本性是高贵的,但我们因为邪恶的社会而腐化堕落了,那你便同意卢梭的观点。

多数现代保守主义在广义上认为改变现存的政治社会模式不太可能创造出更和谐的社会。相比之下,左翼观点则稍显乐观,多数社会主义者都相信改善社会便能使社会居民进步。

4.4康德的绝对律令

一致性是道德的核心。如果我觉得我理应受到某种待遇,和我同样处境的其他人也应受到同样的待遇。

康德认为一致性可以由绝对律令保证:道德行为就是遵守一些准则,这些准则是你希望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要遵守的。如果你的准则或规定能被所有人一致遵守,你就不用担心自己做的不对了。

4.5密尔的功利主义

行为的善(恶)取决于该行为带来了多少幸福(不幸福),幸福指快乐,不幸福指痛苦。

密尔所指的是幸福的总和,也就是多数人的幸福。

密尔声称一些快乐高于其他快乐——建造文明、欣赏音乐。

4.6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的前提是:生产组织方式决定社会形式。这意味着拥有并控制生产方式的人与没有控制拥有生产方式的人有着本质区别。社会历史是对立力量(阶级)的冲突史。

4.7电车问题

问题:如果改变电车轨道让电车碾死一个人而非五个人是正确的做法,那么把路人推上轨道去拯救五个人为何不可呢?

  • 改变电车轨道不像把人推上铁轨直接

  • 被绑在铁轨上的人已经卷入了这起事件,但站在桥上的男人没有。

  • 对于此类问题可能不仅关乎道德推理,而是更关乎人类心理。

5.宗教

5.1术语

不可知论者 因证明神袛存在和神袛不存在的论证势均力敌而怀疑神袛存在之人。

至善至美 最好、最公正或最富爱心的上帝特征。苏格拉底最早提出了善与神袛之善的问题:

因为某些行为是高尚的,所以神袛才如此要求人类?还是因为这些是神袛要求的,所以才成为了高尚之举?

全知 一种神袛特质,可以理解知道所有的真理、知道世间万物、可以知道所有真命题或知道所有可以被知道的事的能力等。该问题涉及到人类自由问题,因为如果神袛无所不知,在某人发起某一行为前神袛就已知晓。

全能 一种神袛特性,可以理解为有能力做任何事、有能力做所有逻辑上可能的事或有能力做符合神袛特质的所有事的能力等。有人提出来全能的内部矛盾,如:能否创造出一块他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也有人提出来至善至美的神袛能力是否有限的问题。

无神论者 否认神袛存在的人。

设计 相信神袛存在的人所说的自然物品中存在的特性。如果某一物品的某些部分表现出了某种组织性——它们似乎可以为完成某一共同目标而共同运作——有人并认为这些物体的背后存在智慧并可能是神袛的智慧。

苦难的哲学总称。虽然“恶”通常指邪恶的人类行为,但在神袛是否存在的哲学争辩中,“恶”可值痛苦与苦难,也可指造成苦难的原因。恶的存在是有神论讨论的问题之一。

智慧设计 基于目的论的当代学派。“目的论”是证明神袛存在的哲学论证之一,现在也称“设计论”。

奇迹 休谟认为,奇迹是因上帝干预而违反了万物规则的表现。

存在论 关于存在的理论。存在论通过证明“存在”是“神袛”概念的一部分来论证神袛的存在。

有神论者

4.2阿奎纳的五种方法

阿奎纳是第一个利用实证证据证明上帝存在的西方有神论者。其五种方法实为上帝存在的五项证明,每项证明都从无神论者也难以否认的事实出发,而后推论出上帝的存在。

只要我们深究一些世界上无法辩驳的事实,便会相信上帝的存在。

4.3安塞姆的存在论

仅靠逻辑推理就可以证明上帝存在、灵魂不朽、圣经无误。他的论证大体如下:

  • 上帝是“可以想象的最伟大的存在”

  • 想象之中的事物可能也存在与现实中,于是,上帝也许只存在与想象中,也许即存在现实中也存在想象中

  • 在想象和现实中都存在的事物一定比只存在于想象中的事物伟大

  • 如果“上帝是只存在于想象中,我们就可以想象出比上帝更伟大的存在,所以上帝不可能只存在于想象中

  • 于是,上帝存在——即存在于想象中也存在于现实中

4.4伊比鸠鲁的难题

恶的存在与全知、全能、至善的存在似乎相悖。然而,因为恶的存在不可否认,所以我们只能否认上帝的存在。

神要么是想要处理恶却不能,要么是可以处理恶却没有。所以,人们不必担心,因为神要么无能要么怯弱,他们并不是真正的神。

4.5佩利的手表

像手表一样精密的物品当然不可能机缘巧合的出现——真的吗?把手表的零件一起随机抛洒开,不断重复这一行为,这些零件最终一定能以正确的顺序掉落下来,重新组装成手表。

4.6帕斯卡尔的赌注

相信上帝的存在决定与赌博无异,人类实际上是对”上帝存在“的命题下注。如果上帝存在却不相信上帝的后果很严重,而相信上帝的结果很美满,就算人们觉得上帝存在的概率很小,还是最好把赌注压在上帝存在上。

4.7休谟不相信奇迹

某种自然原因让”奇迹“得以发生,这不是打破自然法则,只是我们尚未发现这种自然原因罢了。

5.伟大时刻

5.1术语

后验 在感知经验后产生的或需要经验进行确认的知识。

先验 在经验前产生的知识(即”良知“)或不需要经验进行确认的知识。

原子

伊比鸠鲁主义者 对伊比鸠鲁的快乐主义和道德理论曲解的人,指”一个沉醉于最原始的肉体快感的人“。

外在世界

形式 ”形式“一词由柏拉图提出,指各类事物所拥有的完美、不变的模型或原型。

柏拉图认为最高等级的形式。人只有在掌握了善的形式后才能拥有理解其他形式的智慧。

理念 贝克莱唯心主义的概念,理念是被动的,只存在能够感知理念的大脑中。

间接认识 我们与世界间不牢靠的感知联系。人类直接认识外界事物在大脑中的表征,实则是对外在世界的间接认识。

质料 人类对物体认识的基础

心智 贝克莱唯心主义中的一个概念,心智是理念的载体,也可理解为知道理念并实施理念的某个东西。

目的 对亚里士多德而言,对事物的所有解释本质上都包含”目的“。现代科学更倾向于将事物视作无目的的,但亚里士多德认为目的、目标无处不在,如烟雾升起是因为烟雾”以天空为目的“,而橡果生长因为橡果的目的是成为橡树等。

太阳 在柏拉图的”洞喻“中代表善的形式。一旦走出山洞,人们就能见到真正的物体,而不仅是事物的影子。柏拉图认为,正如阳光让我们看清了世上的物体,善能让人认清所有的形式。

5.2苏格拉底法

问问题,找漏洞,然后告诉人们他们完全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

询问人们关于某一事物的看法,顺着对方思路不断提问,直到对方陷入自相矛盾。这种方法看似消极,但唯有彻底审验自己所相信的东西,我们才能得到最终真理。苏格拉底认为,照此方法进行下去,人们会发现它们大多数想法都是错误的。

5.3柏拉图的“洞喻”

人们坐在漆黑的洞穴盯着洞壁上的影子,以为那便是现实。若某天,其中一人被带出了洞穴,以至难以目睹一物。但一段时间之后,他便会适应并开始四处张望,不仅能看清真实的世界,还能看清光的本源——太阳。如果此人再回到洞中将真相告诉洞中人,洞中人便会嘲笑他便把他处死。

5.4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亚里士多德思考工具之一就是“四因法”,当我们对某件事问“为什么”时,我们可以从四个角度来解答。借用他的一个例子,我们可以用四种方式来回答“为什么这是一尊雕塑?”

  • 它由做雕塑的材料做成——青铜或者石头(材料因)

  • 这类东西就是雕塑(形式因)

  • 它由雕刻家刻成(动力因)

  • 它可能用来装饰一个房间,即作为雕塑的用途(目的因)

只要我们了解了这四点,我们就知道了该事物的物质特征、意义和目的。

5.5贝克莱的唯心主义

世界只有心灵和意识,而别无他物。

不管我们看不看,上帝都可以感知并维系整个宇宙。世间万物能够继续存在正好证明了仁慈上帝的存在。

5.6康德的先验综合命题

分析命题:谓词只展示主语包含的内容,如“三角形有三条边”,三条边属于三角形的概念。

综合命题:谓词给主语增添了新的内容,如“三角形可以构建最坚固的帆”,帆不属于三角形的概念。

先验知识:可仅由推理得出

后验知识:需要借助实证研究

形而上学的真理是综合命题(为主语添加了新内容),却也是先验的(无需经验就可得出)。所以,形而上学的真理必然是先验综合命题(既为已知又蕴含新信息,且无需接受经验的检验)。如:“凡事都有原因”就是一个先验综合命题。因为“凡事”的概念不包含“原因”,且人类有限的经验不可能得出凡事自始至终都有原因的判断。

5.7黑格尔的辩证法

哲学的目的是为理解现实创立的一项总体概念,也就是他所谓的“绝对精神”。

辩证法包含三部分:总的来说,任一概念或现象(面)会展示出其自身的矛盾(对立面),并需要解决方法(综合)。

黑格尔认为,我们对宇宙的理解是在永无止境的矛盾中得以发展的。每当反面观点被击破时,我们就离真相近了一步。

5.8詹姆士的实用主义

若不论答案如何实际意义都没有差别,这类争论就没有意义。而我们思考一些哲学问题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并避免陷入永无止境和抽象的辩论。如果某条理论能指导实践,这条有用、有益、实用的信念便为真。

啰里啰唆的哲学争论无非是在浪费时间。没有用的论证永远不会真的为真。

5.9摩尔的常识

外在世界的存在是人类最牢靠的常识。

5.10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图像论

对语言、逻辑与世界进行了解释。

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语言用图像表示事实。语言就像用玩具车展示车祸现场。

所有意义的句子都可以改写成简单命题与“或”、“和”、“否”组成的理想的语言句式。

许多人认为一张图蕴含千言万语,而他的研究表明一张图只表示一个词。

6.欧陆哲学

6.1术语

存在 马丁·海德格尔认为,“存在”这一主题被哲学忽略了。他所说的“存在”不是科学所研究的 具体事物,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存在”本身。

上帝之死 代指尼采提出的价值危机。既然人类已经得到启蒙,就不必再相信宗教信仰中的来世价值观。人们不会为宗教迷信的价值体系买单,所以上帝对我们而言已经死了。我们需要新的东西来建立新的价值观。

解构

恐惧 马丁·海德格尔认为,恐惧是理解“无”的本质与“存在”的基础。人类在思考死亡时便会产生恐惧。恐惧是人类对于“无”的认识并塑造了人类的生活。海德格尔将恐惧视作解开“无”与“存在”间联系的关键。存在主义哲学家普遍认为,恐惧可以让人类彻底理解自由的含义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自由的。

存在主义 认为人类本身没有意义却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创造意义的哲学观点。一些古老的哲学流派与存在主义持不同的意见,认为意义由神或自然法则注定,否认人在自欺中的自由。

诠释学 解释文本的研究,该研究试图找到一种能够理解他人如何理解事物的方式。

文本 在解构主义中,“文本”不仅指书面文字,也指所有可以被解释的事物,包括演讲、图片、建筑,甚至是感性的经验。

虚无主义 人类人类世界没有意义或价值的学派。有人论证说,如果上帝不存在,道德本源与一般价值也不存在,所以人类行为没有好坏,人类的存在也毫无意义。

完全自由 一些存在主义者认为,完全自由是人性的决定性特征。我们也许无法掌控我们所处的世界,但我们却拥有选择行为的绝对权力。这项权利可以让我们创造出新的自我。

超人 尼采认为,上帝死后人类面临价值危机,只有超越人类的超人才能创造新的价值,使人类摆脱虚无的恐惧。

6.2尼采的超人

现代人已度过了启蒙时期,旧时代的价值体系在我们看来只是宗教迷信,我们不会再为之买账。然而,我们失去了价值体系,就会最终迷失在虚无的大海中。我们需要一个真正自由、可以选择何为有意义、过何种生活的存在——这就是超人。

现代的生活中再也没有了天使和迷信,尼采用更伟岸的人类形象填补了这一空缺。

尼采的理论被纳粹滥用了。

6.3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解构”就是一种完全怀疑文本语义的文本阅读技巧。这种技巧否认通过文本的字面标准意思可以推导出唯一且正确的文本语义。反之,我们可以一边阅读文本,一边梳理文本背后的矛盾和模糊语义;或者,我们可以思考文本没有表达的意思来探索文本表面下的语义。

结构主义阅读可以穿过文本的表层意思,使你发现你对文本的理解可能与文本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

他似乎提出了语言的不可确定性以及文本的自我指代性,并否认了文字指代世上特定事物的观点。

6.4海德格尔的“无”

存在的本身——也就是让拥有特征的具体事物存在的东西。海德格尔探索存在本质的方法之一便是“无”

6.5萨特的自欺

人类在何时何地都是完全自由的。不过我们需要为自由付出代价,因为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意识到对自由选择的绝对责任,就要经历多大程度的痛苦和不确定。

“自欺”指人类为否认术语我们的绝对自由而采用的策略。一般而言,自欺意味着我们通过内心的 掩饰来装作不必做出决定。于是我们否认对选择的责任并且逃离自由带来的不确定的结果。

事实上,我们无法逃离、忽视属于我们的自由,因为自由是意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欺的悖论在于,我们同时意识又没有意识到我们是自由的。

例子:如果我再喝一杯或再偷吃块蛋糕,我能说我其实在遵从大脑的命令吗?

不管你再怎么坚持吃掉最后一块蛋糕不是你的错,但你的心里清楚的很,这是你自己做的决定。

词汇表

a posteriori knowledge 先验知识

a priori knowledge 后验知识

aboutness 关于、意向性

agnostics 不可知论

Achilles and tortoise 阿基里斯和乌龟

alienation 异化

analytic propositions 分析命题

Aristotle 亚里士多德

ethics 伦理

syllogisms 三段论

atheists 无神论者

categorical imperatives 绝对律令

conceivability 可设想性

deconstruction 解构主义

deductions 演绎推理

Descartes 笛卡尔

determinism 决定主义

dread 恐惧

dualism 二元论

Dualist interactionism 二元交互作用

epiphenomenalism 副现象论

existentialism 存在主义

external world 客观世界

hedonism 快乐主义

hermeneutics 诠释学

historical materialism 历史唯物主义

idealism 理想主义

imperatives 律令

categorical imperatives 绝对律令

indirect awareness 间接认识

induction/inductive rules 归纳推理/归纳规则

inferences 推理

intentionality 意向性

liar paradox 谎言悖论

logical positivism 逻辑实证主义

logicism 逻辑主义

monism 一元论

moral intuitions 道德直觉

nihilism 虚无主义

noble savage 高贵的野蛮人

noncircular arguments 非循环论证

ontological argument 存在论

paradigms 范式

paradoxes 悖论

pragmatism 实用主义

radical freedom 完全自由

raw feels 直感

skepticism 怀疑主义

the social contract 社会契约

Socrates 苏格拉底

synthetic propositions 综合命题

theists 有神论者

utilitarianism 功利主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30秒探索哲学》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