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提问:“独坐听禅悲”是什么诗中的句子?
“独坐听禅悲”是错误的,原句应该是“独坐听蝉悲”。
可能是误以为听得佛法清明,领悟禅道而对世事觉得悲哀。其实这是很明显的错误,既有逻辑错误,也有佛法错误。
第一,既然“独坐”,如何“听禅”?
第二,禅法通透,听之何来悲伤?
而“独坐听蝉悲”,无论从逻辑和思想感情方面来看都是正确的。“独坐听蝉”是现实的场景,是可达成的;“听蝉悲”,这种情感生发也是合理的,正常的。秋天来了,秋蝉悲鸣,因而引发诗人感慨。
原句“独坐听蝉悲”出自北宋初进士赵湘的《答徐本》:
天远草离离,秋霖寄信迟。
相思逢叶尽,独坐听蝉悲。
岳色寒前见,松心雪后知。
频招犹未至,时复检清辞。
赵湘是宋太宗,即赵光义时期的进士。他出生于北宋建立的前一年,二十九岁中进士,然后只当了四年的庐州尉便去世了,年仅三十三岁。英年早逝,所以诗作留存不多,文名不盛。
不过从他仅存的一些作品来看,诗风流派是走的姚合晚唐体的路子,注重炼字,讲究字词精美。
北宋初年的诗风,大概分为李商隐的朦胧派(西昆体)、白居易的简单派(香山体)、姚合贾岛等人的炼字派(晚唐体),这其中,西昆体走的高级文人路线,逐渐为广大文人抛弃;香山体走的平民路线,其后衍生出江湖体;而晚唐体则是一般文人所看重的,毕竟注重文辞修饰功能是文人本色,后来进一步形成江西诗派,将炼字、拗律等发扬光大,对整个北宋诗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黄庭坚为代表人物。
赵湘就是宋初的一个中层文人,原本有机会更上一层楼,但是还没来得及混到高层就死了,所以诗风定格在晚唐体,这是属于个人和时代的共同作用。
这一时期格律已经完全成熟稳定,所以只要是这种格式的作品,基本上都不会出律。
首联“天远草离离”第二字为仄声,尾字为平水韵“四支”部,是典型仄起平收律句“中仄仄平平”。根据相对原则,对句为“平平仄仄平”,“秋霖寄信迟”是严格合律的。再根据相粘原则,第三句应该是“平平平仄仄”,“相思逢叶尽”是标准的。再根据相对原则,第四句应该是“仄仄仄平平”,“独坐听禅悲”,“听”字发第四声,为仄音,也是合律的。
后四句的平仄推导也是一样。我们可以据此校验,一一核对,会发现这是一首标准的仄起入韵,押平水韵“四支”部的五律。平仄正确,格律严谨。
只是要注意,“听蝉悲”的“悲”字在古韵中发音和“离”、“迟”、“知”、“辞”是同韵部的,在当时的发音是相似的。这里并没有落韵。
首联“天远草离离,秋霖寄信迟”从季节、景色等各方面入手,回答标题《答徐本》中徐本的询问。这个徐本,已经不可考,但估计是赵湘的朋友,不止一次地邀约见面,但是因为各种原因,赵湘一直没有成行。
天高云淡,荒草离离,想起了老朋友,其实早就该回封信给你,只是被绵延的秋雨耽搁了。
颔联“相思逢叶尽,独坐听蝉悲”深化情感描写。古时的“相思”不像今天特指男女之间,朋友之间也可以用。
想起你的时候,树上的叶子都落尽了。一个人傻傻地坐在这里,听着秋蝉嘶鸣,悲从中来。
颈联“岳色寒前见,松心雪后知。”转而表达自己其实对与朋友会面也是期待的,这种心思是长存的,不变的。
入冬前山色青青,等雪霁云开,你就会知道我期待和你相见的心像青松一样不会改变。
尾联“频招犹未至,时复检清辞”合回首联,写未能赴约的遗憾和自己该怎么办。
你屡次相邀,我却一直未能前往,实为憾事。只有多写一些好诗,到时候再与你一起探讨。
注意,这里写徐本相邀,只是个人猜测,因为赵湘《答徐本》,也有可能是赵湘约了徐本过来论诗,徐本因为一些原因没能成行,赵湘因而觉得遗憾,只能把自己的作品反复检视(时复检清辞)。
不过这些都不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所在,我们搞清楚这就是秋雨之后的一封回信,回答徐本为何频招不至的原因就可以了。
中二联对仗精巧工整,是典型的炼字精品。
其中又以颔联“相思逢叶尽,独坐听蝉悲”为最佳,但是和佛教的“禅”一点关系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