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应该要了解的诗词发展历史(上)

临近中高考,学校和课外辅导机构都在带领学生进行最后的复习了,诗词鉴赏作为一个重要的版块自然也是复习的重点。

我们都知道,诗词鉴赏的第一步一般来说叫做知人论世。所谓的知人论世说人话就是了解作者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但是老杜认为,鉴赏诗词真正的第一步当属了解诗词的发展历史。

知其源,方可明其法、晓其意、会其神。

今天,就跟着老杜一起追随着诗词的脚步穿越一次时空,缅怀一次历史。

我们现在看诗词觉得他们很神奇,很高级,总是飘飘忽遗世独立,仿佛要羽化而登仙。

但是其实诗词最早出现的时候是非常接地气的,是一群农民伯伯在地里劳作的时候消遣时日取悦自己的号子而已,就跟咱们陕北的信天游一样,劳累了就吼一嗓子,通体舒畅。

诗真正形成文字并且登上大雅之堂要从春秋时期说起了,相传是一个叫尹吉甫的人采集,然后由咱们读书人的老祖宗孔老爷子把它给统一汇编了一下,形成了一个小册子,并且给他取了个名字——《诗》。

这也就成了咱们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这本《诗》总共有311篇,但是其中有6篇是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的笙诗,所以正儿八经的篇目应该是305篇,所以后人也把《诗》叫做“诗三百”。

有些同学可能有一个疑问,那就是《诗》和《诗经》有啥关系?其实这两个是一回事,而《诗经》这个名字,其实来的比较随意了。

大家都知道,咱们古代的读书人要读“四书五经”,而“五经”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诗、书、礼、易、春秋”,也就是《诗》《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其他四本书的名字都有两个字,只有咱们的《诗》是孤独的一个字,为了不让她继续孤单下去,而且她本来就属于五经之一,所以到西汉时期时,咱们就把属于儒家经典之一的《诗》叫做了《诗经》。

提到《诗经》,一些比较有文学常识的同学就会想到另外一个概念叫做“诗经六义”。那就是咱们经常说的“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指的是《诗经》内容的分类,“风”指十五国风,民间音乐;“雅”有“大雅”和“小雅”,都是正声雅乐;“颂”那就厉害了,是帝王天子贵族们祭祀用的音乐。

赋比兴”指的是《诗经》写法的种类,“赋”就是咱们的平铺直叙,叙事;“比”就是咱们的比喻,有的时候还要加上象征;“兴”就是咱们的借助外物来引出下文。

相信很多同学都曾经或者正在或者即将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中对着那个身形曼妙的女同学摇头晃脑的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或者在晚上因为女同学主动借给我一块橡皮而夜不能寐的时候默默吟诵“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但是他们有一个规律,那就是以四个字一句居多。这就是《诗经》的一个特点了,以四言为主并且大多重章叠句,重章叠句这四个字在初中鉴赏《关雎》和《蒹葭》时经常会考到。

这样咱们《诗经》的背景就基本清楚了,那么我们也就要从春秋走向战国了。


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位大诗人,这位大诗人还是个皇亲国戚,而且每年咱们过端午节的时候都会感谢他给我们创造了三天的假期。

这个时候同学们应该都知道了,这个人就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国君楚怀王的叔叔,三闾大夫屈原,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屈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他在人生最灰暗,楚国最灰暗的时候愤而作《离骚》,就这么一写,不得了了,直接创造了一种诗歌文体——“骚体”,进而发明了一个名字“骚人”。当然了,“骚人”可不是骂人的,她指的就是文人。

言归正传,因为《离骚》巨大的影响力,导致了后代的文人们纷纷效仿,包括相传为屈原弟子同为楚国人的宋玉,西汉时期的东方朔以及编过《战国策》的刘向等。

因为这些人都是效仿屈原,并且运用了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产物,具有浓厚的楚地地方色彩。

于是把这些人符合“骚体”的文章统一编写成册就形成了咱们历史上的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

《楚辞》我们会在高中的时候接触并学习,尤其屈原先生的《离骚》,是我们要重点学习的。“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好多高中的同学都会反映说,老师,这玩意儿怎么这么多“兮”,巧了,这就是《楚辞》的语言特色。不仅多用“兮”字,而且以六七言为主,读来颇有韵味。

因为《楚辞》咱们在初中是不接触的,所以就不多说了,后面讲高中的时候再说。

那这样,咱们就已经欣赏完了春秋战国时期最具特色的两种诗歌体例,一部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一部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

按照旅行线路,接下来我们就应该去咱们的大汉王朝逛逛了,看一下汉朝有啥好的诗歌,我们下次再说。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学生应该要了解的诗词发展历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