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到底是什么?

以前一直觉得王阳明在年少的时候“格竹子”,最终7日不眠而放弃,这一段始终没有搞懂,到底什么是“格物”。现在习惯去查找资料,搞清楚。


格物致知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gé wù zhì zhī,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从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来自百度百科)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从我自己的理解,至少可以分成三层。


首先,是要对事物和所发生和接触到的知识,信息进行学习,了解,揣摩,实践,最终体悟出真实的感悟。也就是毛主席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去掌握一定的知识,底层逻辑,第一性原理,公理。也可以是查理芒格所说的,掌握多元思维模型。这是我们大脑操作系统的基础,也就是认知的基础。


其次,是要对事物和知识加以区分和分类,要有轻重,大小,高低,好坏,远近等等标签的类别,这样做就像在一个知识仓库里面做好管理一样,也为了更好的使用和提取。


最后一层,也就是一个体系层的搭建,就好像一套完整的系统,你获得的所有有用的信息,有效的知识都是一个一个点状的要素,而在这些要素中,最重要的又是那些可以称为公理,第一性原理等的核心知识,也可以称之为“道”。再把这些道做出合理连接去解决各种问题。这一套体系下来就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系统。也就是知识系统。


所以,格物致知我的理解就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方法,去找到这个世界的本源,最后得成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


这和一种植物的特性很像,那就是——毛竹,在生长的前五年,它长的非常慢,每年也长不了几十厘米,但是过了5年后的积累生长期,它会以每天几十厘米的增长速度,快速的长出几十米的高度。


慢就是快,格物致知是让我们明白,任何人做好事情的前提都需要打好坚实的基础。


刻意练习

实践学习

调研走访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阅人无数

名师点悟

走前人路

自己体悟

躬身入局


上面这些都是:“格物致知”

你可能感兴趣的:(格物致知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