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即将上市,却不被看好:自媒体创造者的未来在哪里?


 01 

知乎十年,内忧外患

知乎,传出要上市

BT财经曝料,知乎正在撰写IPO报告和上市申请书,目前已确定三家承销投行,为:高盛、摩根士丹利和瑞信;上市地点可能在港股或美股。对此消息,知乎方面“暂无回应”。

很多人看到这个消息才意识到,自己常关注的知乎平台,从2010年起已经成立了十年。

2010年12月知乎网站开放,展现在用户面前的是一个真实的网络问答社区,知识社区。它连接着各行各业的精英,用户分享着彼此专业的知识、见解。

而微信内容生态的建立比知乎晚了2年,2012年8月,微信公众号才正式上线,并提出了“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这句口号,内容领域的竞争拉开。

知乎最初定位于高精尖人群。

2013年3月之前采用的都是邀请制,对用户注册的门槛要求很高,从一开始就拒绝了普通大众的进入,其用户均为行业精英,比如腾讯马化腾、360周鸿祎等。

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3月,知乎用户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87%,职业人群占75%以上,收入4000元以上的用户占60%,目标用户城市画像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

这就使得知乎在早期所生产的内容均为不可多得的精品。以其独特的长内容沉淀,社区影响力呈现厚积薄发的态势,从一众搜索引擎,问答社区中脱颖而出。

现在,大众面对选择难题,比如创业、择业、高考择校、大学选专业、人际交往问题,买个电子产品... ...仍然喜欢上知乎寻找答案。

好的创意和内容,不乏投资者。

2011年,知乎从李开复手中拿到第一笔天使投资,一年后获得启明创投的近千万美元。十年时间,知乎相继完成了6轮融资,包括启明投资、赛富投资等著名资本都进行了多轮投资,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也持续加码。

迫于企业要盈利的压力,知乎降低用户注册门槛。

2013年知乎用户猛增,不到一年时间,注册用户迅速由40万攀升至400万。内容更为丰富,新老用户的冲突也变得尖锐起来。

用户数量的增加,丰富了知乎的内容种类,同时也使得问答不再聚焦于科技、互联网等专业领域,更多吸引人们注意力的娱乐八卦、情感星座等问题出现。

这一阶段,新用户看老用户不爽,老用户同样不满“入侵者”的“无知”和“低端”。

自媒体号判官老司机在其《谢邀,这是知乎,刚下神坛》一文中这样描绘:

“2015年前的知乎,内容生产者答题费时费力,还没有直接的经济回报,全靠“为人师”的代入感和快感支撑。这类用户一旦受到杠精和喷子攻击,极易受到冒犯,产生强烈的挫败感。”

之后,不少知乎老用户开始纷纷逃离知乎。

2015年,知乎设立了企业蓝V,具备品牌营销价值,次年,知乎又推出了机构号,邀请知名机构进驻。

艾瑞咨询2017年对知乎用户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学本科学历占64.5%,硕士及以上学历占15.6%。

慢慢知乎从一个小众化的精英聚集地,变得更像是社会化热点的讨论集聚地。

创始人周源在日后的采访中所说:“一个很小的圈子,你把它扩展到1000倍和一万倍的时候,它一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2018年11月底,用户数超过2.2亿。但这两年,知乎社区调性面临冲击,一直盈利困难,竞争对手接连出现。

在2019年完成F轮融资后,知乎的估值也仅仅为35亿美金。

先不谈当时的美团,拼多多,同为内容平台,后于知乎成立的字节跳动,快手,B站等短视频平台也后来居上,悟空问答,微博问答等其他知识社区也开始出现。

资金实力更雄厚的竞争者,重金挖走了上百名优质回答者,知乎的内容质量每况愈下。

知乎开始“内忧外患”。

 02 

内容泛化

知乎仍然“破圈”艰难

知乎,“放弃深度、小圈层内容。

从内容行业整体来看,互联网大数据帮助内容创造者提高创造效率,降低了创造成本,同时也把内容审核的标准交给了大众。

有人说,自媒体最重要的是个体体验的表达,市井小民日常菜价,家长里短隐秘人情,让个人在虚拟空间有了更强的存在感。

就是说,内容生产者不必客观理性,只需生动鲜活、有人情味儿即可。

“趣味性”带来“流量”,“流量”带来“利润”。但是“趣味性”和“专业性、深度”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

专业内容逐渐向浅显娱乐化,这期间诞生了越来越多的自媒体从业者、以此为生的自由职业者、代运营为主的工作室、还有以包装网红,打造IP为主业的MCN机构。

因此,内容创造者和内容平台“究竟应该以用户想要看的内容为生产标准,还是以有价值的内容为标准?”这个话题一直被讨论。

内容泛化,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所有内容平台发展的必然趋势。

接下来,知乎出新品的速度,快的让人来不及适应。

我们看到知乎推出了知乎专栏、知乎日报、知乎周刊,后来推出热榜、视频,圈子。知识付费兴起后,2019年,知乎先后推出了"盐选会员"体系、类似微信朋友圈的"圈子"功能、直播和好物推荐。

电子书、视频、课程等对会员免费,与网文扶持计划联动,为知乎吸纳了一批会员。

现在知乎内容看起来越来越微博化,同时付费咨询又像是一个社会教育类APP。

互联网时代,流量是内容生命力延续的基础,同时期的豆瓣、天涯、猫扑几乎在大众视野中消失,从这一点来看知乎的选择或许并没有错。

不过,目前用户对会员的反馈并不理想,持续变现能力不乐观。好物推荐、赞赏功能等需要达到一定等级才能使用,变现能力同样存疑。

知乎,急需一个长期稳定的盈利模式。

 03 

知乎踏遍风口

却没有讲出一个好“故事”

目前,知乎知识付费变现的途径没有跑通,短视频和直播也几乎没有优势。

今年知乎开启的视频创作者招募计划,以及内测上线视频创作工具,说明知乎又开始了新一轮进军视频赛道的尝试。

但是,有网友爆料称,知乎上的视频几乎都是别的平台搬运而来,有的甚至别的平台水印都还在。更有知乎网友直言:"为什么我要上知乎看快手?"

截至目前,知乎尝试过打赏、纸质出版物、电子出版物、付费问答“值乎”知识付费模式,短视频和直播模式。踏遍了风口,却没有找到一个合适自己的盈利模式。

二次元视频平台B站也遇到的与知乎当年相似的困难:

现在B站不只是二次元爱好者的世界,汽车、科技、金融、音乐,内容范围非常广。

社区氛围被破坏、失去“调性”、流量激增带来的新用户和老用户之间的代际摩擦、盈利困难等。

得知知乎准备IPO的消息后,几家投行的经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都表示:并不看好知乎此次上市的行为,因为并没有了解知乎有非常明确的盈利模式。

而且,知乎也没有讲出一个被投资者看好的故事。

 04 

深度内容

仍是知乎最大的武器

越是喧嚣的世界,越需要冷静的思考。

新京报编委、贝壳财经负责人苏曼丽说,是生产读者想看的内容,还是生产我们认为有价值的内容,这曾经是我的困惑。

但三年的坚持让她觉得,机构媒体是有公共价值存在的,应该坚持新闻专业主义。

当下和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各种观点和言论交织反而让人莫衷一是。攻克谣言仍需专业,专家们面对大众,就要通过“网红”的形式传播深度内容,这也是时代所需。

于是,腾讯新闻针对独家深度内容推出“哈勃计划”,放大深度内容的影响力。

如果知乎连深度内容这一点都被同行超越,才是真正的“悲剧”创业者。

另外,深度视频,即中视频赛道已经拉开帷幕。

根据Statista 2018年12月统计的数据,当时YouTube全站所有视频的平均时长为11.7分钟,各类视频的平均时长均介于5分钟至25分钟之间,其中平均时长最长的是游戏类视频,其次是电影动漫类视频。

2020年7月B站网页数据,B站热门视频(总排行榜中的视频)中,5分钟以下的短视频占51%,5-20分钟的视频占47%,20分钟以上的视频仅占2%。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5-20分钟的视频会是一个新的内容平台竞争点。

近期,西瓜视频宣布将通过20亿元补贴计划全力扶持中视频创作者,标志着行业对中视频赛道的探索进一步明确。

我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内容领域是头部效应特别明显的行业,别的行业可能是二八效应,内容是98:2效应。

如果知乎没有及时形成自己的中长视频赛道,恐怕又要错失一个可盈利的风口,沉淀10年的强大内容,只能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05 

写在最后

被互联网覆盖下的今天,我们应该听到更全面,更专业的声音。

正如腾讯新闻内容生态负责人龙兵华,在其线上发布会所说:

“面对世界不确定性的挑战,平台与内容创作者其实可以有更大的使命,帮助用户认知变化的世界,聆听更全面的声音。”

我想说,无论平台还是个人,都不能让“流量”的声音,打乱了内心的真正需求。更不能在自己的信息圈里,与世隔绝。

我们应该知道世界的全貌。

(本文完)

— END —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乎即将上市,却不被看好:自媒体创造者的未来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