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导

        王导这个人在社会上的评价两极分明,有的人说他是保住晋朝的人,也有人说他只是一个为了家族着想的小人 。

        细看晋朝前的历史,在王导站上历史舞台前,曹丕才刚刚称帝,那时候他有了新的问题:当时的的朝廷刚刚统一稳定下来,曹丕为了缓和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他下了许多的功夫。但是最终当时的贵族司马家还是因为曹丕的举措而不爽了,当然也有可能是他们内部讨论后决定策反,司马家的策反最终影响到了魏的灭亡。在这件事情过后,魏的大权实际上是司马家的了。

      魏国在十余年的内斗期间,袁绍灭了蜀国,司马炎在魏篡了位,创立了晋朝。而王导就出生在这时候,此时正是他们家族琅琊王氏最鼎盛的时候。在那个时候的琅琊王氏中出的三公九卿无数,而王导自小时候开始阅读各种儒家经典,也算是一个风度翩翩的有钱人了。

        在司马炎篡位之后,他想要吸取曾经曹操和前世秦始皇的教训,不让自己这个皇帝成为一个孤家寡人最终因为出了秦始皇他自己没有人能够控制如此之大的权利而亡国,于是司马炎开始大封诸侯国。司马炎这么做一定有他的道理的,但可惜太那个时代他挑错了这个所谓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司马炎他挑的太子司马衷是个真正意义上的弱智,而在最初,其实是有另外一位更加符合太子人选的人的,他就是司马橘,但是贾南风太后杀死了最好的太子司马橘。由于皇室的继承问题,在此后又引发了八王之乱;这一八王之乱的引发原因是因为各大诸侯王想要争一份自己的利益,都想要做老大来统治晋朝才导致的。其中的一个诸侯王司马颖去找外援匈奴攻打其他的诸侯王,但是司马懿司马颖死了之后,刘渊等匈奴便开始攻占中原,这也导致了之后中原的南北朝的局面,而我们的主角王导就是在此时受到征召去当官。

    如果王导选择在这个时候去的话,十分的容易壮烈牺牲,但是作为一个儒士,他仍然应该要响应读书人之舍身取义,且他从小就是读圣贤书长大的。当然,王导也可以认为他无法改变现状就去躲避。在当时最重要的情况是琅琊王氏的地盘离匈奴刘渊掠夺的地盘很近,十分的危险,如果王导避世的话,那么他就只能亲眼看着自己的家族送葬在刘渊的手上。

      王导最后选择了去南方,去找南方那些有能力的人去辅佐司马家族再次复兴的贵族帮忙。这样既能保全自己的家族,也能够实现儒家的中兴理想。

      王导在途中遇到了诸侯王之一司马睿这个年轻人,他们两个人决定一同去江东兴复晋朝。江东那一块地区其实并没有那么好管束,因为他原本是魏国收复的吴国的土地,而吴国和魏国打了80多年的仗,也算是又是深仇大恨了。起初王导和司马睿在江东驻扎一个多月都没有人理他们。当地的各种豪门大族暗流涌动,各大贵族都想要兴复吴国,因为他们认为中原已经乱了。王导一行人要想要复兴晋朝就需要获得江东的人的认可。

        王导像王敦一样用武力去压制是不可能的,因为压制住的江东人一定会对你们心不服口不服,且更容易引发暴乱。分析王导那一方的情况,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有文化,而琅琊王氏又十分的强大,这样以这样的身份去笼络江东人,说不定他们还可以合作,让一起来管理这片土地,说不定还能一起抵抗胡人。最重要的是要让南北团结起来,让他们成为利益的共同体。王导亲自以琅琊王氏的身份结交江东的豪门,又共同辅佐司马睿,让司马睿的身份显得更加高贵。那些江东的贵族被他们的诚意所打动,所以很大一部分的贵族主动辜负了王导他们。

        当时的中原有刘渊与石勒的动乱,数年后刘渊称了帝,在311年的时候,洛阳失守,晋怀帝被刘渊俘虏了,而东边的诸侯王司马越也被杀了,这一段血腥的历史历史被称为永嘉之乱。在318年的时候,司马睿在健康称王。也是在此时,他再三请求王导与他共坐龙椅,但是王导通过她聪明的头脑分析出了君与臣的关系,并且告诉司马睿天上不可能同有两个太阳。这一段历史也被称为王与马共天下。

      最开始的时候司马睿确实会感激王导的帮助,但是长久以来江东稳固了,那么天下到底是姓司马还是姓王,就成了最大的问题。司马睿为了不让大权旁落,开始重用与王室无关的寒门出身的人,而王导他们一家就已经渐渐的被疏远了。

      打心底来说王道其实是无所谓的,但是同时琅琊王氏的王敦却不乐意了,因为王敦认为王导为司马睿做了太多,他现在又不受重用,所以他就打起以清军策的名义为王道伸冤。在途中,王敦都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直接取得了建康。

      被司马睿重用的刘愧建议直接杀掉王导与在都城的所有王家子弟,王导他们一家的命运会怎么样?从王导个人来说,他只是一个儒家人,他并不能反叛,他建立东晋也是为了保护大家不受胡人的侵扰,他做事情大部分一切的中心都是以司马氏与晋朝的利益为中心来稳固关东的土地,他是不能反叛的。但是从王牙狼牙王氏的利益上来看,你是现在琅琊王氏最大的领袖,你要代表整个家族,你要保存狼牙王氏,让狼牙王氏里的利益最大化的话,那你就必须要加入王敦,可是王导却又不愿意违背他自己的意愿,所以他只能自己带领着诸多王家子弟去向司马睿认罪。王导不可能不支持王敦,因为王敦也是为了琅琊王是好,但是但是她也不能反对王敦,因为王敦的利益王敦的利益与来王氏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我那每天都带着王家的子弟去领罪,而司马睿也认为也在王导的一个好朋友的劝诫下,认为王道是无罪的。王导与司马懿被演完了他们的情感大戏之后,最终让狼牙王氏逃过一劫,虽然王导每天都去领罪,但是王敦攻向健康的步伐并未停息,最终司马睿一败涂地而王敦成为了最终主导大局的人,而王敦在当时才是名义上的剑,天子。王导认为王敦这样的行为10分的不合理,所以他就一直劝剑王阁让王敦退回了琅琊王氏的封地,远程遥控朝廷。王敦想要把司马懿废掉,但是王导不想,所以他们俩就起了冲突,王导的意思是第1次反叛中是因为有大族支持他,但是这一次你只是单纯在扩张势力,其他的大族就不会再支持你了,且今后很有可能因为你获得了权利,而他们什么都没有获得导致最终其他的大族会向你发起进攻。而这样的话东晋就会再次陷入混乱。当时的中原已经被湖人鲜卑人等各个少数民族占领了,不能没有正统的君王,当然王导这样做也是为了他们儒家的忠信。在王导不断的劝谏之下,王敦只好回了武昌,遥控朝廷,而司马睿由于大权旁落,忧愤而死。在新皇帝司马昭还没有立足的情况下,王敦又反叛了,这触及到了王导的底线,因为王导并不希望东晋的皇帝改名换姓成为皇家的天下,他仍然是抱着一颗辅助朝廷的心来的,所以王导选择了大义灭亲。在王敦攻向建康的路上,王导首先是假装王敦已经死了,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让当时已经病入膏肓的王敦气绝而亡,琅琊王氏也是因为此场战争而损失惨重。一年后司马昭病死了,新皇帝即位了,当时的外戚又开启了一段外企生涯。豪门大族由于不断的更替内斗,逐渐的弱小起来,而从来没有被重用过的寒门崛起了。 

      在这样的风气下,东晋王朝的国力逐渐低落被谁所灭,在百年分裂之后天下统一,而就是在这段时间期间江南地区得以开发了。王导这一生中,再次放纵王敦去攻打东晋的行为的确是不对的。但是王导这一生更多时候都是在兢兢业业地为东晋王朝而服务的。所以总的来说,我们对王导也应当是一个正面的评价。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