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六、荀子:终日而思不如片刻所学
思想家荀子曾说:“我想由卑贱变为高贵,由愚昧变为智慧,由穷困变为富有,可以吗?回答是:大概惟一的办法就在于学习了!”而对读书的心得体会,他这样表述:“我曾把整天的时间用于思考,但比不上学习片刻的收获之大;我曾踮起脚来望远,但比不上登临高处所见到之广阔。登上高处伸手招呼,手臂并未加长;但能为远处的人所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未加大,但能使人听得清楚。”
七十七、孟子:贵在自得,求之有恒
孟子认为读书治学应循序渐进,不能只凭主观愿望而不顾客观实际。
孟子认为读书学习贵在自得,必须经过自己的刻苦钻研,才能达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的境界。
孟子认为一个人能够做大事,负重任,都是从困苦患难中磨炼出来的,所以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认为,惟有依靠“心之官”的思维才能认识客观事物,有闻见而不思,等于无闻见。他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不思则不得也”。
孟子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意思是说,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解说,融会贯通后再回到简略地述说大意。
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能刻苦,能坚持,切忌三心二意,一暴十寒。他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也曾举奕秋教人学棋为例,一个专心学习,日有进步,一个‘不专心致志,则不得’。”
七十八:孔子:“四个结合”读书法
孔子以其读书治学的切身感受,提出“学而时习之”的学习方法,即要经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以增加记忆、加深理解。读书不仅先要学,而且还要反复温习,不断复习强化,这样才能利于后边的学习。正如孔子所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话极其概括地道出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只学习,不思考,是学不到知识的;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空想的境地,最终一无所获。
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在履行“孝、悌、信、仁”等道德行为的同时,要学习文化典籍。
孔子还提倡一个人在学习中要多问多听,不懂不要装懂。不论什么人,只要他在某一方面有专长,就应该虚心向他求教。他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说,如果有三个人同行,其中必有一个在某一方面胜过自己,自己应该选择其好的方面而学习他,对其不好的则加以改正。
七十九、哈钦斯:活到老,学到老
谈到读书的态度,哈钦斯认为对名著既要充分估计其作用,也要“以我为主”,不可一味迷信,大有“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之意。他说:“伟大著作具有无限的启发性。这些著作引导我们考虑其他著作,其他思想,其他问题,这使我们能触类旁通,扩大我们的思想领域。由于伟大著作的启发性是无限的,我们不可能达到其终极点。”
八十、卡耐基:系统而有计划地读书
卡耐基对读书方面有着与众不同的经验与见解,并提出了自己的方法:
1、利用有限的时间,多读有价值的书。他说:“将人生的前30年时间,利用于读有价值的书,是致富的最佳方法之一。贮蓄的钱财有失落的可能,积蓄的知识却永远留存,且以法外利率增加起来。”
2、一个人必须不断学习、读书,通过读书来补充新知识。
3、工系统而有计划地读书。卡耐基从前人的读书经验中,认为一个人最好不要盲目地乱读书,而应有系统有计划地读书。
八十一、莫洛亚:学生和成人读书学习应用所区别
莫洛亚认为,学生的读书学习和一般成年人的读书学习是有区别的。“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会学习。思想的形成,首先是意志的形成。”
八十二、爱因斯坦:跟随你的兴趣
爱因斯坦对自己曾有所描述,其中有一句说:“我是一个执意的而又有自知之明的年轻人。”他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不求面面俱到、全面发展,而是毅然地舍弃和“刷掉了”学校里的许多课程,把精力和热忱集中在对物理的学习上。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事实证明:爱因斯坦的这一大胆舍弃和合理调整以及所做的选择,完全是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的。
八十三、杰克.伦敦:小纸条成了百宝囊
杰克.伦敦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被称为“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这样一位大名鼎鼎的作家,他读书的劲头,真叫人吃惊。在床上读,在饭桌上读,回家的路上也读。凡是到过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家中的人都觉得很奇怪:窗帘上、衣架上、柜厨上、墙上.....到处贴满了形形色色的小纸条,这些小纸条并不是空白的。上边写满了各种各样他搜集来的材料,杰克.伦敦从来不愿让时间白白地从他眼皮底下溜过去。
八十四、列宁:随手记下智慧的火花
列宁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的记忆力,是与他读书时的专心致志分不开的。他读起书来,对周围的一切就理会不到了。列宁读书高效除了专心致志的原因之外,另一个原因还在于他读书时很喜欢作批注。认真写批注,可以促使我们在读书时开动脑筋,认真钻研,把握书的要义,也可以督促我们在读书时记下某些感受或某个思想火花。
八十五、高尔基:从阅读中区分好与坏
他写道:“我读得越多,书就使我和世界愈接近,生活对我变得更加光辉、更加美丽。每一本书就像阶梯的一小级,每攀登一级,我就愈脱离动物走向人----走到更美好的生活的理想,到达对于这种生活的渴望。”
八十六、诺贝尔:用翻译的方法学习外语
诺贝尔幼年爱好文学,读了不少欧洲的文学名著。为了直接读原文,他开始学习外语,常常废寝忘食。为了加强记忆和提高学习效率,他将法国名著译成他本国的文字---瑞典文,译完以后再转译成法文,然后再认真地核对原文,直到完全弄懂为止。学英语时,他也是这样做的。以后,他又通晓了俄、德等国文字,为把他的事业推向世界打下了基础。
八十七、列夫.托尔斯泰:要善于总结读书经历
在读书领域中,他有自己富有个性的见解和与众不同的方法:善于总结和回顾自己的读书经历,并加以归纳;读文学作品,一定要注意作者的性格“读书,尤其读纯文学的书---要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该作品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性格上”。既关心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更关注“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性格”。
八十八、恩格斯:要系统地读原著
恩格斯的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著,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系统地读原著,因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
八十九、马克思:最喜爱的事是啃书本
马克思在“最喜爱的事”一栏中,清清楚楚地写道---“啃书本”。由于书籍对每个人的帮助不一样,如有些人把书视为自己的朋友,有的视为老师,有的视为精神食粮,有的视为智慧或快乐的来源,有的视为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有的人把他作为自己的装饰品,附庸风雅。但马克思不一样,他说:“书是我的奴隶,必须按我的意志为我服务。”
他曾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在那崎岖小路上攀登的不畏劳苦的人们,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峰。”
九十、梭罗:崇高的阅读
梭罗认为,阅读是一种崇高的精神生活,最有效和最有价值的阅读应该于“真精神中读真正的书”。
九十一、达尔文:读书要跨越专业领域
达尔文读书不仅仅限于他自己专门研究的领域,而是对各门与生物相关的学科,甚至对生物以外的各种书刊、资料都有极大的兴趣。
九十二、林肯:一点一点地学
林肯的成功,很大程度归功于他极具幽默和针对性的演讲口才以及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律师职业生涯。这样杰出的演讲技巧正是建立在“一点一点的学”精神之上,可以说,没有这种学习精神,就不会有美国这位曾被誉为最伟大的总统。
九十三、拿破仑:博通而有自己的见解
拿破仑喜爱书,但不迷信书本,他习惯于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或随手在书上批注,或在写下自己的见解。
九十四、兰姆:重视读书的季节时间
与众不同,兰姆非常重视和讲究读书的季节、时间和地点的选择。除了注得读书的时间和季节,兰姆的读书热情恐怕要超过一般的知识分子。他曾经说:“我把相当一大部分时间用来读书了。.....除了走路,我便读书,我不会坐在那里空想---自有书本替我去想。”
九十五、歌德:永远学习希腊人
歌德提出了自己的学习主张:“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丢掉那匹。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
九十六、卢梭:读书不在名,而在于多思考
古丰神父教他的读书方法就是:“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卢梭遵照他的方法读了不少书,他回忆说:“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
九十七、培根:读书得当会益智增才
历史使人聪明;诗歌使人机智;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正经;逻辑与修辞使人能言善辩;总之,读书能陶冶人的性情。读书得当,绝不会使人心智受损,只会益智增才。
九十八、蒙田:情愿有一个思想开阔的头脑
蒙田十分强调“思考”在读书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对于书本“背得烂熟还不等于掌握知识。”他说:“我不愿有一个塞满东西的头脑,而情愿有一个思想开阔的头脑。”思想开阔的头脑,是珍上善于思考,善于创新,善于运用的头脑。
九十九、塞涅卡:去读天才作家的作品
“如果你想从阅读中获得你永远铭记在心的知识,你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研读那些无疑是富有天才的作家们的作品,不断从他们那里取得养料。”
一百、亚里士多德:逻辑提问法
他认为,从逻辑上提出问题,常常可以使自己的思想深入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