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书评

    阿德勒说“一切烦恼源自于人际关系”,一个看似“武断”的表述,即人与人之间因竞争产生的自卑感(优越感)产生了所有烦恼,影响了自我价值感的确认。又说“产生烦恼的人际关系有三大课题:工作,朋友和爱”,这三大课题的人际关系是一个逐步复杂的过程。解决这些课题,是需要有点勇气,勇于追求自由的勇气,这个自由有点出乎意料的是“不在执念于追求他人的认可”,说是不为他人认可活着,为自己而活着。

    阿德勒的两个结论似乎与常识不符,但挺鼓舞人心的,至少把复杂的人生问题简单化了,即拥有点放弃追求他人认可的勇气,就可以解决所有的烦恼了。一个看似挺自我为中心的结论。

      这个结论真的对么?

      放弃追求他人认可,相信每个人都自己的课题(自己的人生),就可以保持与他人的合适距离,让人际关系平静和自然。

      放弃追求他人认可,付出努力后就不必追求回报,自然也不会被回报所束缚,也就不会给自己改善关系设置前提条件。

      放弃追求他人认可,敢于承担被他人讨厌的结果。虽然看似有牺牲,但把提升人际关系的决定权留在了自己手里,而无需关注他人的反应,因为回应是对方的课题。

    主动去接受被他人讨厌的勇气,承认“课题分离”(相信每个人有自己独立的意志),确实把复杂人际关系简单化了,即改善关系只要我们自己决定就可以了。

    放弃追求认可就可以改善关系了么?阿德勒好像也没有说的这么简单。追求认可是应该是为了在群体中获得价值感,这种价值感带来在群体里的归属感。但因为认可是由他人确定,也就是一种纵向不平等的关系,它会带来自卑感或优越感,导致行动一方的价值感确认变得不确定,也让行动一方失去了掌控感和主动性。

      我们放弃追求他人认可,就是放弃不确定性,我们可以追求一种更具确定性的替代品,阿德勒建议把让“他人认可”努力替换成对“他人贡献”,因为对“他人贡献”主动权在行动一方,同样可以为他人提供价值,带来群体的归属感,拥有幸福感。这个标准是不随人变化而变化的,是确定的,是可以给行动一方掌控力和主动性的。

    也就说,我们改变自己,我们树立决心和目的提供贡献,不是为了改变他人,而是为了获得贡献本身,即行为是目的,过程也是目的。

    那不关注他人,接纳被他人讨厌的结果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结论么?或者反过来说,关注他人的看法,是以他人为中心么?实际仔细想想,他只是关心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是更大意义上以自我为中心,即更看重自己如何被看待,而不是真正关心他人,给他人贡献。

    我们是世界地图的中心(主观感受),可以从自己角度看问题,但我们不是世界的中心(客观事实),所以我们只是世界群体的一员,想要获得群体的归属感,就需要关心他人,提供自己的贡献,而不是静待他人的改变。

      我们可以树立以他人贡献为原则,在这个原则之下,哪怕被人讨厌,不被认可,也不会迷失自己,因为有了对他人的贡献,就能让自己获得价值感和归属感。我们以对他人的贡献为原则,可以建立与人平静而自然的人际关系。进而我们可以体会到人与人应是不同和平等的横向关系,而不是优越和自卑的纵向关系。

    当改善人际关系的决定权在我们手里时,阿德勒建议我们从当下开始,因为我们的人生是“点状”相连,随时可能有变化,而不是“线状”很有预测性的,可以从未来或者过去去行动。我们能掌握自己的只有当下,“此时此刻”才是我们的人生。

      我们解人生之烦恼,却需被厌之勇气;为自己之目的,却有贡献之行为;要生命之意义,却重当下之体验。又是一个简单又复杂的事情,为了得到需要先失去,为了自己需要先帮他人,为了长远需要只顾当下。

      不把过去的经历,不幸当安慰自己的手段,相信解决人与人的烦恼,由自己决定,有不追求认可的勇气,去关心他人,对他人有贡献,不被回报束缚,追求平静而自然的关系。所以,有需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必须有人先开始的话,那就从我们自己先开始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讨厌的勇气》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