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无私”的汉文帝化身为“我将无我”的领导人,华夏盛世即将来临!

2021年12月14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公布,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线上会议,公布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在安息近2200年后,一代明君汉文帝再次回归人们视野。让我们拾起眼光,穿过两千年的历史迷雾,回望那个雄浑壮阔、强盛伟大而又和谐包容的西汉年代。


                                                                                              算命算出来的太后:薄姬

说起汉文帝,就不得不说他的生母薄姬。

汉文帝刘恒其母薄氏早年为魏王魏豹的夫人,薄姬的母亲魏媪请相士许负到魏王府给薄姬相面。许负说薄姬相貌大贵,将来生下孩子一定能当天子。魏豹大喜,随即叛汉,后被韩信所擒。降汉后魏豹与御史大夫周苛同守荥阳,楚军围困荥阳时被周苛所杀。薄姬当年在魏豹被俘后被送入汉军织室织布,刘邦见她有些姿色,就纳入后宫。薄姬偶然间被刘邦临幸一次,生下刘恒,之后又被冷落,薄姬和刘恒母子并未得到刘邦的宠爱。公元前196年,刘邦亲征平定代地陈豨的叛乱,将代地分封给七岁的刘恒,刘恒被立为代王 。于是,年幼的刘恒带着母亲薄氏,远离长安,前往遥远的代地就任。代地地处西北边疆,毗邻匈奴,属荒漠贫瘠苦寒之地,然而薄氏却甘愿跟随刘恒一同前往代地。薄氏不贪恋长安都城的繁华,也不仰慕皇族权势的尊崇,她一生无欲无争,她和儿子刘恒一起平静地生活,陪着儿子刘恒在代地平平安安地当王。

薄氏出身于原魏国宗室之后,曾苦读《道德经》,信奉“清净无为”的道家思想。《史记 · 吕太后本纪》记载: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故顺,以仁孝闻於天下。《后汉书 · 光武帝纪》也曾记载:薄太后母德慈仁,孝文皇帝贤明临国,子孙赖福,延祚至今。其上薄太后尊号曰高皇后,配食地只。民间也建有“薄姬庙”、“薄姬祠”以纪念薄氏福泽百姓的恩德,这些都记录了薄氏谨良贤德慈仁的德行。

                                                                                         史上最幸运的皇帝:汉文帝刘恒

代王刘恒深受母亲薄氏的影响,信奉清心寡欲的道家思想。诸吕之乱后,谦谨仁厚的刘恒开始站上历史的舞台。

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3—公元前157),是汉高祖刘邦的第4个儿子,汉朝第3任皇帝。刘恒受其母薄氏影响,无欲无争,无意与其他皇子争夺继承权,甘愿被分封到代地为王。代地偏僻,且邻近好战的外族匈奴,当时其他皇子都不愿意到代地为王。刘恒在任代王期间,几乎被朝野遗忘。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正是因为刘恒这种谦退的态度,他们母子二人幸运地逃过了吕后时代残酷的宫廷之灾。

等到陈平、周勃平定“诸吕之乱”,商议确定最后的皇位人选时,蛰伏已久的刘恒进入了视野。最后他成为了史上最幸运的皇帝。

汉文帝刘恒在位二十三年,奉行道家黄老学说,提倡“无为而治”。汉文帝在位期间稳定了社会秩序、缓解了社会矛盾。在施政上,汉文帝厉行节俭、励精图治,注重清净无为,不瞎折腾,让百姓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当时国力日盛、四海殷富,汉文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的第一个盛世,史称“文景之治”,奠定了西汉200年的基业。

01 刘恒治代

刘恒七岁被立为代王,都于晋阳。

刘恒到代地后,在母亲薄氏的教导下,逐渐养成沉着冷静、宽厚仁慈的性格特点。刘恒平日里为人低调,性格谨慎,在外人看来是个英明贤能之人。在其治理代地的十五年间,刘恒悉心治理代地,认真学习治理地方的方法。刘恒大力发展生产、与民休息、发展生产,实行轻徭薄赋、与民同息的政策,以德化民,以农为先,把代地治理得民富国强,成为阻挡匈奴南下的屏障。

据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刘恒在晋阳期间,经常到清徐马峪一带牧马,与民叙谈。原晋源一带流传,汉文帝在晋阳"龙潜"十五年。二月初二这一天,是他离晋返回长安当皇帝的日子。当时老百姓纪念"二月二",是为了庆贺刘恒登基。民间还流传着汉文帝"侍母孝道"的故事。"二十四孝"中,有"文帝尝药"一篇,在古代民间家喻户晓。


02 文帝继位

公元前180年,代王刘恒迎来长安的使者,使者是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派来,接刘恒进京继承皇位。面对从天而降的皇位,刘恒却并没有表现出兴奋之情,相反却表现得非常冷静,他的心中充满了疑虑。刘恒心中的疑虑是有原因的,因为此时的西汉政局已陷入波诡云谲的复杂局面之中。

高祖驾崩,吕雉作乱,元老之臣联合刘氏宗亲消灭吕氏一族。随着吕后的去世,朝野混乱,出现权利的真空。元老之臣争功骄纵,各有打算;以齐王刘襄为首的刘氏宗亲忿然不满而蠢蠢欲动,时刻观察着周围的形势;被吕后所立的“傀儡皇帝”刘弘来源也并不正统。此时,匈奴也趁乱大肆进攻中原,北部长城一片狼烟。前有秦朝二世而亡,昭示鲜活的先例,而西汉自汉高祖至汉惠帝也刚经历二世。内忧外患之下,当时的政权恰似前秦的翻版,看上去满是亡国之相,稍有不慎,就会重蹈前秦的覆辙。

考验刘恒的时候到了。

在反复确认之后,刘恒赴京城即位。刘恒在入住未央宫的当晚,发布三道圣旨,一举稳定朝野。

第一道圣旨是自保,他派亲信宋昌和张武负责守卫京师,统领京师军队。军队提供军事保障,既防范刘襄、刘长等刘氏宗亲,同时也削弱对旧臣的依赖。 第二道圣旨拉拢人心,他封赏有功之臣,恢复刘氏宗亲的土地。安抚元老之臣及刘氏宗亲,文武百官和王室宗亲开始拥护刘恒,连原本的反对派也纷纷开始支持他。此举彻底扭转局面,建立起一个稳定的政治官僚集团。第三道圣旨便是制衡,他封周勃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以此划分派系。他让官僚集团有所竞争,相互制衡,以此维持平衡。

三道圣旨营造出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充分展示汉文帝高超圆融的政治才能。汉文帝的威严开始确立,汉朝得以再次恢复稳定,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03 文帝新政

汉文帝刘恒倡导息兵养民。他本人也勤俭节约,励精图治,以民为本,还让皇后带着宫内嫔妃和宫女织布匹,自己也亲自下田种地。在皇宫里发动侍卫种菜,自给自足。带头做了表率作用后,天下奢侈之风大减,社会经济重新繁荣。然后弛山泽之禁,使天下人可以在穷困潦倒之时,进山打猎,得以生存。

汉文帝非常重视农业,兴修水利,发展经济,减轻徭役和赋税,对各项措施大胆改革。尤其是从文帝十三年(前167年)起,连续免除全国田赋长达11年,这在封建社会是绝无仅有的。在他轻徭薄赋的政策之下,民生得以改善,百姓衣食自足,经济快速恢复,社会稳定,人丁兴旺,政通人和,到处充满生机,一派繁荣景象。由此,国家经济发展,财政充实,与汉朝初定之时相比,有天壤之别。

文帝还下诏,允许私人开矿,制盐,开发渔业、林业等。撤掉设置的关卡,允许人们自由交易,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迎来了封建王朝的第一个盛世。

文帝还在边地建立马苑36所,分布在北部和西部,用官奴婢3万人,养马30万匹。在民间,同样奖励老百姓养马,以满足边防对马匹的需求。从而加强了汉朝对匈奴的抵御能力,也促成了汉武帝时期大破匈奴,建立强大的西汉王朝。

这所有的一切,都为西汉后续的200年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基础。

秦朝奉行的是以法家思想为基础的专制统治,秦始皇远交近攻灭六国而统一天下,但在守成方面使用“秦制”失度而引起暴政,至秦二世而亡。汉文帝刘恒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整理改革了律法,促进了汉朝治理的规范化,还修正秦朝及西汉初年的严刑酷法。他逐步废除自秦以来一直在执行的“连坐”,不久之后又废除“诽谤妖言法”以及肉刑。汉文帝用道家仁德、礼仪之术,逐步取代之前严苛的法家统治,使人们在稳定宽松的环境下休养生息。

汉文帝的即位,是中华民族的一次重要转折。他将国家治理的指导思想由秦时沿袭下来的法家思想转为以仁德、无为、自我完善为核心的道家思想,从而打开了整个社会思想的禁锢,极大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这不仅稳固了政权的统治,而且也为后来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指明了方向,铺平了道路。自此之后,历朝历代都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进行国家治理,儒家文化延续2000余年,缔造了一个大一统的中华文明。

薄姬的谨良贤德开明,一脉传承给儿子刘恒,汉文帝刘恒将其发扬光大,并身体力行,默默地将中华文化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无私与无我:两位领导人共同的选择

01 王者无私

刘恒从代地出发,进京接受皇位,到达长安郊外时,发生了一件事情。

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平乱功臣到渭桥迎接新君。在平定诸吕之乱中,周勃、陈平居功至伟,成为当时朝廷实际的掌权派。当刘恒车架到来时,太尉周勃突然上前,向刘恒行大礼,请求借一步说话。周勃是想在众功臣之前将皇帝玺符送给刘恒,得到一个头号功臣的政治资格。

正常情况下,遇到这种事,常人大概率会上前扶起周太尉,表示问候和感谢。刘恒当时年仅二十三岁,却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与稳重。他遣代王中尉宋昌阻拦说:“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无私。”意思就是:如果你要谈公事,就请公开地说;如果是私事,做王的是没有私事的。

“王者无私”由刘恒借宋昌口中说出,传达出汉文帝刘恒远大的政治抱负,其贤德的品性、朴实的作风、圆熟的国家治理,为历代所传颂。


02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由汉文帝刘恒的“王者无私”,我想到另外一件事情。

2019年3月22日,在意大利众议院,领导人同众议长菲科举行会见。领导人回答菲科的问话时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03 两个时代的对比

现代的中国,与汉文帝身处不同的时代,但在国家治理上,却传达出与汉文帝类似的话语。“我将无我”的领导人冥冥中已化身为“王者无私”的汉文帝。

对比西汉文帝时代和当今中国,可以发现两者真真切切地存在诸多的共同之处。

(1)发展阶段 汉文帝之前的西汉王朝历经汉高祖刘邦和汉惠帝刘盈二帝,经历一个王朝从成立,到权斗、混乱,到再度理顺、中兴的过程。当今中国的发展则有异曲同工之妙,前后历经五代领导人,从新中国成立,到抗美援朝、文化大革命,到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当今中国也正处于再度中兴的节点。

(2)国际形势 汉文帝理清朝野关系,实行息兵养民的政策,对内发展农业,轻徭薄赋,改善民生,对外则止戈休战,与匈奴和亲,德服南越,营造出和谐宽松的政治环境。当今中国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始奉行“韬光养晦”的政治策略,局势安定,政通人和,减费降税,注重民生,人民勠力同心,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国家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高瞻远瞩。一个王朝的强大离不开一个伟大的领导者,对于古时的汉朝更是如此。汉文帝刚接手时的西汉王朝国力并不雄厚,但汉文帝凭借“王者无私”,励精图治,开创“文景之治”,才逐步使得国库充盈、国家强盛。当今中国迎来又一位英明的领导人,在领导人身上,我仿佛看到一代西汉明君的影子。


                                                                                                 后续演化

汉王朝在汉文帝开创“文景之治”后,历经汉武盛世、孝宣中兴,国力持续增强,至汉宣帝刘询期间国力达到极盛。汉宣帝期间,设立西域都护府,开辟丝绸之路,收复南匈奴,四夷宾服、万邦来朝,所有这些都彰显着汉朝的强大。此时的西汉王朝已成为整个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迎来最繁荣昌盛的时期。

在农业社会,土地、人口、军事和经济是衡量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几个方面。土地方面,汉王朝整个疆域面积由汉初时的340万平方公里左右扩展至609万平方公里,接近于翻倍。人口方面,由汉初的约3000万达到6500万的峰值。汉朝兵力强盛,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汉朝时期的GDP具体数字不详,但据专家估计,汉朝GDP约占当时世界的26%。

以史为鉴,反观当今。

当今中国与西汉文帝时期“文景之治”相神似。新中国成立七十二年,现已到中兴的节点。现在我们身处的世界已是工业社会,对于工业社会,经济、技术与人口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几个重要方面。经济方面,中国GDP由建国初期的466亿(1949年)增长至101.6万亿(2020年),增长2180倍,所占世界的比例由4.5%提升至17%,离汉朝时的26%稍有差距。衡量科技水平有多重维度,根据《自然》杂志(Nature)2018年WFC(加权分数式计量)统计,中国已成为全球科技水平第二大贡献国,仅次于美国。另外,无论是从教育、R&D、专利申请,还是从工业、军事、航空等行业发展,都可以看到我国已成长为科技强国,处于世界科技发展的前列。人口方面,则由建国初期的5.4亿(1949年)增至14.1亿(2020年),人口增长160%。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和科技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快速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预见我们的GDP所占世界的比例还会进一步增加,科技水平也会进一步提升。

历史让人理智,但面对现实,却很难不让人感到乐观。对于后期的演化,我们已可以隐约地看到结局——


01 发展趋势

中华民族必将再次复兴。历来,中华民族在面临苦难时,都会迸发出强大的能量。同样,在国家治理上,我们只需做好自己的事情,解决好自己内部的问题,就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关于我们内部需要做好的事情,下次有机会再讲。

这说起来很简单,但对于很多国家都难以做到,就像一个学生,不是你自己想学好,就能学好的。但对于中国,只要我愿意,我就能学好,甚至直接就能考第一。对于我们,这好像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但所有的一切,都包涵在我们民族发展的历史之中。这其实取决于三个方面:

(1)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三言两语难以说清。自汉文帝开启民智,开创统治思想的包容性,提高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此基础上,汉武帝确立以儒家哲学思想为主的政治指导思想,奠定了中华文化发展的根基,将中华文化带上发展的宽广大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智、道、民本等等,都是中华文化这棵苍天大树上的一根根枝丫。悠久的中华文化浸润着每个中国人,形成了中国人深入骨髓的价值观。优良的中华文化,造就谦恭进取、勤俭苦干、考虑长远的中国人。这样的中国人,走在哪里,都是世界的一股清流。这样的人认真起来、被组织起来,还有什么不能做到的呢?

(2)地理条件 关于中国的地理条件优势,单独展开都是一篇长篇大作,在此不再赘述。我们只需知道,中国临海靠山,战略地理优势突出,中国有着极其优越的地理条件:中国地处北温带北纬20°到50°之间,适宜人居环境。西部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北有黄土蒙古高原山脉。之间有河西走廊,经过新疆,直通中亚至欧洲各地。西部青藏云贵高原阻挡西亚、南亚文明強权的东侵,北部黄土高原横亘,山脉上筑建万里长城,再往北是天寒地冻的西伯利亚地区,防止蒙古西伯利亚游牧民族的侵略。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有广阔的内陆,是海陆兼备的国家。境内有长江、黄河、淮河、辽河、松河、黑河、珠江等水系流经东部大平原,土地肥沃,利于农作物的种植。这样优越的地理条件,导致外敌难以入侵,我们只需做好自己,就能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3)大国优势 大国汇集的优势,是小国所难以比拟的。一场局部的天灾或人祸,对小国而言是不可承受之重,但对拥有巨大体量的中国,却不会造成致命的伤害。比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对当地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这样的灾难对于小国可能就是灭顶之灾,但根据之后的统计,汶川大地震对当年整个中国经济的影响,仅仅是2008年全国GDP增长减少0.2个百分点,为9.7%。这对于当时以两位数速度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来说,影响显然不大。

中国的大国优势体现在:

a. 中国经济发展回旋余地大,具有战略纵深,宏观调控余地大。经济发展的梯度差异明显,经济发展的进退空间巨大。我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地区发展梯度明显。随着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深入推进,将不断拓展发展空间,进一步释放发展潜力,更加扩展区域的回旋余地。

b. 市场资源空间广阔,发展空间大。经过了新中国70年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洗礼,我国形成了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庞大市场空间:超过14亿人口、9亿劳动力、8亿网民、1.7亿受过高等教育和拥有技能的人才资源、1亿多个市场主体,这些动辄数以亿计的市场资源和空间,就是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重要竞争优势,也是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移山填海的力量。

c. 产业门类齐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工业大国、制造业大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220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且产业链条非常完备。工业化也为国家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使我国拥有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产业配套能力、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即便有些行业受到一些外部影响,通过其他行业的加快发展,不仅能弥补、促进、支持这些行业克服困难,更能够有效对冲其对整体经济的影响。

d. 抗风险能力强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驾驭能力不断提高,经济决策效率和工作执行力不断增强,广阔的市场空间、区域经济梯度发展、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都使中国经济具备了非常强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

e. 强大的政治制度内在优势 中国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全国一盘棋,大力协同,集体攻关,把有限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形成了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能够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实施一些重大项目,迅速提高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借助集中力量办大事,使得资源效用最大化。

拥有悠久璀璨的中华文化,同时具备极佳的地缘地理条件,更兼备大国的优势,这些都决定了只要我们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解决好自己内部的问题,别人就无法从外部击败我们,我们国家崛起、民族复兴指日可待。

02 未来发展

历经“文景之治”,汉武帝攘夷拓土,国威远扬,至汉宣帝收复匈奴,平定外族,控制河西走廊,建立西域都护府,开辟丝绸之路成为联结东西方的通道,中华文明第一次走出中原,开始与其他文明之间的碰撞。中华文明的这次出走,不仅认识了其他的文明,同时也被其他文明所认识。张骞出使西域、苏武牧羊,都是两种文明相互认识的过程。

相互认识的结果是强大的中华文明彻底压倒周围的弱小文明。

汉朝军事实力强大,拥有强大的影响力,藩属国达到50多个,包括匈奴、乌孙、鲜卑、乌桓、大月氏、大宛、西域三十六国、百越(东瓯/闽越/南越)、朝鲜、三韩(马韩,辰韩,弁韩)等等,各藩属国向中原王朝上贡,大汉王朝影响力遍及整个亚洲,当时汉朝的军队威名远扬到中亚,盛极一时。

关于这些藩属国的后续发展以及我国的未来发展展开篇幅较长,我将在下一篇做详细说明。


03 时间

西汉时期几位皇帝及其在位时间跨度见下表: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经汉惠帝,至吕雉专权汉朝国运下行。随着汉文帝即位,稳定朝政,息兵养民,开创“文景之治”,将华夏文明重新带回强盛的道路。汉武帝在位54年,开疆拓土,建立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盘。直至汉昭帝、汉宣帝时期,先后历经七代帝王,大汉王朝终进入最鼎盛时期。

对应西汉王朝的更迭可以看出:汉朝建立至汉文帝初年共历时12年,“文景之治”持续39年,经过54年的“汉武盛世”,进入后面38年的“昭宣之治”。

以西汉王朝为模板,反观当今中国。当今中国对应处于汉文帝“文景之治”时期,而即将进入“汉武盛世”。在此从大势上依据历史的发展,大胆推演一下中华民族再次复兴的时间,纯属一家之言,以供饭后之乐。

新中国成立至今73年,从最低谷崛起,其艰难困苦程度远超当年汉初时期,所以前期准备积累时间相当于西汉建立至“文景之治”两倍的时间,是情有可原且可以理解的。接下来新中国势必会迎来更英明、更强硬的一代领导人,经过新中国的“汉武盛世”,然后进入鼎盛时期。考虑到传统农业社会是直线型增长,现代工业社会则是指数级增长,对应的时间势必会大大缩短,而优势建立以后,其维持的时间也会更长。另外,从周期律来看,历史的大致周期是60年,正好是一甲子的时间。

结合这几方面的时间发展规律,我们保守地做如下预计:接下来我们会迎来27年的新“汉武盛世”,即在新中国建立100周年之际(2049年),继续开疆拓土(不一定是疆域面积的增加),建立新中国的“华夏盛世”。届时我们将会迎来一个万国来朝的盛世王朝。如果有幸的话,我们在有生之年应该能够看到。然后历时20年,在2069年左右,中国会进入至少60年的鼎盛时期(2069年—2129年)。

时光长河奔流不息,浪花淘尽千古英雄。世事纷繁复杂,凝视之下却是历史的轮回。社会在人性的裹挟下加速狂奔,陨叶腐枝萧然而下,凤翥鹏翔逐光而行。中华文明生生不息,高举火把,引领人类走向新生!

原创不易,喜欢这篇文章就请多多转发分享朋友圈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者无私”的汉文帝化身为“我将无我”的领导人,华夏盛世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