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下去的理由》作者:[英]马特·海格

需要这本电子书的朋友加 微Q:2802031363免费获取

内容简介:

新锐小说家马特·海格以文学手法剖白自身心理困境

再现一段克服绝望、走出抑郁的生命之旅

...................

※编辑推荐※

☆畅销全球33个国家,英国报业巨头《星期日泰晤士报》非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No.1,连续46周稳居英国图书畅销榜前10名,英国最大连 锁书店水石书店年度选书,入选《娱乐周刊》2016年必读书目。

☆ BBC、《纽约时报》《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电讯报》《观察家报》《赫芬顿邮报》等五十余家知名媒体争相报道,珍妮特•温特森、尼尔•盖曼、S·J·沃森、乔安妮·哈里斯等知名作家击节赞赏。

☆作者马特·海格曾站在悬崖边企图自杀,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在这本书中,他以惊人的准确度再现了与抑郁相伴的种种亲身感受。但这本书非关死亡,而是关于如何在失去一切之后绝地逆转,度过人生的艰难时期;如何在走出困境之后成为更好的自己,更用力地去爱,去生活,去感知生命。

※ 媒体推荐※

《活下去的理由》不是那种普遍意义上的自助书,它反映了个体生命对危机的应对方式,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创造性。这本书能够带给人们希望,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卫报》(The Guardian)

看着这个年轻的生命被抑郁症消耗,本该是个令人心碎的故事,但这本书却带来了出人意料的温柔抚慰。

——《星期日邮报》(Sunday Mail)

一个关于作者是怎样从抑郁和自杀阴影中回归的温暖故事,在绝望的时候,它能给你带来安慰。

——《新政治家周刊》(New Statesman)

这本书不仅对抑郁者有用,还能帮助抑郁者的父母、伴侣、朋友了解所爱之人正在经历什么。它是希望的灯塔。

——stylist杂志

这里没有心理呓语,只有海格非常真实、接地气,充满智慧的叙述。书中很多句子都能引发联想,让你想把他们摘抄下来。

——《女性健康》(Women’s Health)

...................

※ 名人推荐※

这是一本绝妙的书,那些为抑郁症所苦的人,身边有人受抑郁症折磨的人(差不多每个人都有),都应该读一读。

——S·J·沃森(S·J·Watson),畅销小说《别相信任何人》作者

把难以启齿的敏感话题从黑暗中解放出来,并照以光亮。

——麦克·帕林(Michael Palin),英国喜剧演员

我无法用言语表达这本书中蕴藏着多么大的救赎力量。阅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作者给了我一个温暖的拥抱,他仿佛在对我说:“我保证,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亚马逊读者

终于有一本关于抑郁症的书真的有用了!有过类似经历的读者一定会不停地点头,同意作者所说的一切。这里没有心理学家们隔岸观火般的治疗方案,只是在讲述马特·海格与恐怖的黑狗相伴同行的真实经历。它让我流泪,也让我欢笑,我为马特走出抑郁的那些瞬间而欢欣雀跃。

——goodreads读者

24岁时,作者马特·海格不幸被命运选中,成为抑郁症患者。本书讲述了这个并不比任何人坚强的年轻人,一点一滴克服精神上的极度痛苦,从绝望中活下来的故事。

在《活下去的理由》中,马特一面以文学手法精确再现那些不被理解、无法言说又撕心裂肺的精神痛苦,代抑郁症患者发出那些不曾被世界听到的呼喊;一面又用举重若轻的笔调,讲述他在爱的陪伴下一次次击退黑暗的经历,向读者分享了一场绝望与希望并存、黑暗和温暖交织的生命之旅。

著名演员乔安娜·林莉称这本书“甚至能救活几条人命”,亚马逊读者称“想把这本书拿给所有人看,因为它说出了自己无法表达的心声”。


作者简介 :

马特·海格(Matt Haig),英国作家。在24岁时患上抑郁症,后通过写作踏上自我救赎之路。

马特著有《我遇见了人类》《英国最后一个家族》《如何停止时间》等多部畅销小说,均被改编为电影剧本。他还为孩子们写书,作品有《影子森林》《成为一只猫》《圣诞男孩》《圣诞女孩》等。

马特曾荣获斯马尔蒂斯文学奖(2009)、蓝彼得文学奖(2009)、美国图书馆协会亚里克斯文学奖(2011)、约克郡青年成就奖(2009)等荣誉,《纽约时报》称赞他是“兼具严谨与天赋的小说家”。他的作品曾被译为29种语言。

马特的妻子安德莉亚也是小说家。目前,他和妻子及两个孩子一起生活在约克郡。


精彩书评:

壹:

平时看书喜欢代入,这样会感觉体验更深刻,然而这个习惯用在读这本书上,真是太痛苦了。不过这也许正是这本书的意义之一,它试着让正常人能够了解抑郁症,并尝试让你体会他们的痛苦(的万分之一)。

这本书有点像日记,就是作者真实记录自己走出抑郁过程中的经历和心理状态。前半部分他的抑郁症比较严重的时候,那些描写读得人抓心挠肝,我自己需要古怪的姿势用力掐腰才能缓冲这种难受劲儿。作者无时无刻都在形容他自己如何痛苦,而且描写的还比较具体:

比如,头脑难受的感觉:

一秒钟后,我的头脑里出现一种奇怪的感觉,后脑勺靠近脖子的地方,也就是小脑的部位,出现了某种生理活动。强烈的脉动、颤抖,好像有一只蝴蝶被困在里面,还带有刺痛感。

比如,莫名的恐惧:

我记得坐在汽车后座,巨大的恐惧快要将我吞噬,我想站起来,头触到车顶,我想爬出自己的身体,想挣脱我的皮肤,我的脑海中天旋地转。要是一片药能让我免除那种恐惧就好了,我会吃的。

比如,抑郁加焦虑:

你身陷的沼泽中还会出现漩涡。泥水中的怪物像变异的鳄鱼一样以最快速度不停游动。你一刻都不能放松,每一秒都处在崩溃的边缘,你绝望地试图浮出水面、呼吸空气。

比如,那种想哭的绝望:

我再也无法忍受这残酷的、一刻不停的自我折磨,那感觉就像我眼见着周围到处都是冰块,却只能将自己的手放在滚烫的炉子上。这种永远找不到精神安宁的感觉令我筋疲力尽。这种每个积极的念头都胎死腹中的感觉令我痛不欲生。

本身他就是写抑郁,这就已经是一种明示了,内容又这样的具体,而且还很密集,阅读的时候,你就仿佛是看着一个活生生的人在那里面容扭曲,龇牙咧嘴,被痛苦折磨。这个难受的过程,不是一会儿,你阅读前半本的时间里,他一直是这样。而你清楚明白地知道,作者所经历的时间更长,且痛苦的程度比你感知到的更深。这些意识混杂着我的体验,元旦那天在家里我看书看得干呕了起来,后来还是直接吐了!

作者说太阳躲进云里,这种天气的细微变化就能让他像死了朋友一样难受。而从房间走到户外,就可以让他充满了未知的惊恐。抑郁症把所有体验都放大了,尤其是这种痛苦的体验。

最让我难受想哭的是这一部分:有一次,作者一个人从家里去几百米之外的商店买牛奶和酵母酱。这件事听上去是不是超简单,正常来说五岁的孩子都可以做得到,但抑郁症的时候,作者会认为这是一件非常难以做到,并且非常疯狂的事情。因为看到商店的牌子,他就感受到了深深的不安,就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他需要鼓励自己,就像在冒很大的风险那样。在整个过程中,巨大的悲伤和恐惧还有疼痛在吞噬他。他在书里写道:

脑海里的图像,堪比恐怖片。头后部的针刺感,蔓延到整个头部。发麻的手和胳膊。被掏空的感觉,解体的感觉,孤魂野鬼的感觉。呼吸困难。空气变得稀薄。控制呼吸节奏需要很大的专注度。

上面这段文字,不是在描写探险,也不是上战场,仅仅是从家里去往几百米之外的商店时,作者的感觉。所以,抑郁症这种病就是这么可怕。我在没有看书的时候,是完全想不到情况竟然是这样的。换句话说,抑郁症患者不是软弱,不是简单的心理低潮,他其实是在被一种一般人很难想象的精神疾病折磨!

不过好在作者经过吃药以及家人的陪伴,逐渐地好了起来。对抗抑郁本身,也使他变得强大。就像政治哲学家约翰·格雷评价丘吉尔说,不是因为丘吉尔“克服了”抑郁症才成为杰出的战争领袖,而是对抗抑郁症的经历成就了他。

一个从死神那里走回来的前抑郁症患者,实实在在地分享他的经历,我想它一定会给正在遭受折磨的人以某种安慰吧,他那种对抗黑暗的过程散发着惊人的力量。

在这本书的最后,有一节内容特别好,作者写了40条如何生活的建议,我直接摘录过来吧:

1. 快乐出现的时候,享受快乐。

2. 小口慢饮,别狼吞虎咽。

3. 对自己温柔些。少工作,多休息。

4. 过去的一切你都无法改变。这是基本的物理原理。

5. 小心星期二和十月。

6. 库尔特·冯内古特是正确的:“阅读和写作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有营养的冥想形式。”

7. 多倾听,少说话。

8. 无所事事的时候不要有罪恶感。也许工作比无所事事对世界的危害更大。但可以完善你的无所事事,让它是觉知的。

9. 觉察到你正在呼吸。

10. 不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刻,都要试着去发现美。一张面孔、一句诗词、窗外的云、涂鸦画、风力田。美可以净化思想。

11. 恨是一种毫无意义的情绪。就像为了惩罚一只蜇你的蝎子而吃掉它一样。

12. 出去跑步,再做点瑜伽。

13. 中午之前冲个澡。

14. 遥望天空。提醒自己宇宙是多么浩瀚。抓住每一个感受辽阔悠远的机会,这会让你看见自己的渺小。

15. 善良。

16. 要认识到想法只是想法。如果感觉想法不合理,就跟它理论,即使你已找不出道理。你是你头脑的观察者,而非受害者。

17. 不要漫无目的地看电视。不要漫无目的地上社交网站。要清醒地意识到你正在做什么,为什么而做。别不重视电视,你要更重视它,这样你才会少看。无节制的娱乐将使你注意力分散。

18. 坐下,躺下,不动,什么都不做。观察,倾听你头脑的声音。不去评判头脑里发生的事情,随它吧,就像《冰雪奇缘》里的白雪女王一样。

19. 不要杞人忧天。

20. 看树,靠近树,种树。(因为树很棒。)

21. 听 YouTube上面那个瑜伽教练的话,“走路,好像你在用脚亲吻地球一样。”

22. 生活,爱,放手。

23. 酒的数学是乘方运算。你喝得越多,就越想多喝。如果你很难止于一杯,那么更不可能止于三杯。加法就是乘法。

24. 当心那个缝隙。你现在身处的地方和你想去的地方之间的缝隙。只是想一下它,那个缝隙就会扩大,你就有可能掉到里面去。

25. 阅读一本书,别去想着要读完它。只是读。享受每个字、句子、段落。别期待它结束,或永不结束。

26. 在最深层次,宇宙中没有哪种药比善待他人令你感觉更好。

27. 听听哈姆雷特—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抑郁症患者—对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说的话:“世上之事物本无善恶之分,思想使然。”

28. 允许他人爱你。相信这份爱。为他们活下去,即使你觉得毫无意义。

29. 你不需要这个世界理解你。没关系的。有的人永远不会真的理解他们没经历过的事情,但有些人会理解,要对理解你的人心怀感激。

30. 儒勒·凡尔纳写过“无限的生命 a”。它是像海一样a在儒勒·凡尔纳的名作《海底两万里》中,主要人物尼摩船长说过:“大 海就是无限的生命。”浩瀚的爱与情感世界。如果我们沉浸其中,将找到无限,找到活下来所需的空间。

31. 凌晨三点不是试图理清人生的时间。

32. 记住:你一点儿也不怪异。你是人,你的一切行为、感觉都是符合自然的,因为你是自然界的动物。你就是大自然。你是类人猿。你生活在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活在你心中。一切都是联结在一起的。

33. 不要相信什么好坏,输赢,胜负,高潮低谷。在你的最低处和最高处,无论你是快乐还是绝望,平静还是愤怒,都有一个最核心的“你”是始终不变的。这个“你”才是最重要的。

34. 别担心因绝望而失去的时间。熬过绝望之后,时间的价值将会翻倍。

35. 对自己透明。给你的头脑建一座玻璃房。观察。

36. 读艾米莉·狄金森,读格雷厄姆·格林,读伊塔洛·卡尔维诺,读玛雅·安吉罗 a。读一切你想读的,读就好了。书是可能性,是逃跑路线。当你没有选择时,它们给你机会。对于流离失所的头脑来说,每一本书都是一座家园。

37. 阳光灿烂的日子,能在户外就在户外。

38. 记住:地球生活的关键是改变。汽车会生锈,书页会发黄,技术会过时,毛毛虫会变蝴蝶,黑夜会变白昼,抑郁也会消散。

39. 当你感觉忙得没时间休息,就是你最需要找时间休息的时候。

40. 勇敢,坚强,呼吸,活下去。你会感谢今天的自己。

这些建议里有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感,让人忍不住想为人们送出祝福:祝你拥有爱、善意和晨光,还有满园的爬藤和酵母酱。


贰:

作为一个曾经被诊断过重度抑郁,但是目前认为自己只有间歇性抑郁情绪的人,看完《活下去的理由》之后,就着一杯咖啡的劲头,我有些话想说,不过全是无用的碎片。

不友好提示:以下内容不包含任何方法论或者科学观点,仅仅是关于我个人体验和看法的一些描述,请勿对号入座。

我看过各种关于抑郁症的“科学派”理论,不是全部但也绝对不少了,不去讨论作者马特的观点正确与否,只想说,他关于抑郁症的说法,对我来说可能是最容易接受的一种。

他说,抑郁症是因为人类具有能够感知宇宙般浩瀚的黑暗和痛苦的能力,是智慧的一种代价,以及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关于抑郁的体验,每个人都不尽相同,以目前的科学和认知水平,无法穷尽这些感受。当然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有部分人会具有相似的体验以及症状。

比如说,促使我写下这么多废话的,就是这本书里面某些和我有过的体验比较相近的细节。他几次提到脑袋里的火焰,而我的脑袋里,有时会穿过一颗闪闪发光的子弹,发出短暂沉默的啸鸣。

情绪

根据我有限的一点观察和猜测,我给人最大的印象应该是“夸张”和情绪化,大多数人都觉得,这是一种文艺青年(一个标签,和我无关)的通病,因此也见怪不怪。

我也无法否认这种看法,抛开原因不说,在坐情绪的过山车这一点上,我确实已经驾轻就熟。有时觉得生活非常美妙,一碗好吃的面,一时晴好的天,或者别人一句小小夸赞,我都能开心半天,更多时候则是反面,一个错误就能让我惊慌不定,地铁稍晚一点就让我急躁焦虑,一次不顺畅的沟通就能让我暴跳如雷。而且常常是自己独处的时候,或者更糟糕,当着亲近的人的面才敢发泄,在让我暴走的另一个当事人面前,我表达不出任何负面的情绪。简单一点来说,就是总在外人面前装孙子。爆发的时候完全失控,发泄过后又总是心怀愧疚,觉得自己特别差劲,糟糕透了。

也有的时候,一切我之外的存在,尤其是人类,都让我感觉到害怕,我想拼命地把自己藏起来,或者变成另外一个人,除了我之外的任何人。这个世界那么巨大,像一个黑洞,靠近它的所有东西,都会被巨大的引力撕扯成碎片,我只想离得远远的。而别的存在,也具有比我更大的质量,我只会被迫由引力牵引靠近它们,以致得到同样被粉碎的下场。

2014年的涂鸦,下同

自我

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是,照镜子的时候,几乎每一次都觉得对面那个镜像和自己无关,只有在看别人写的文字里,一些这样那样的碎片当中,才能照见一部分自我,像轻微的电流穿过大脑和呼吸:是了,这就是我,不是什么Deja-vu,就是我,来自我的身体和头脑的一个小小碎片。

这种自我折射,在良性的情况下,应该叫做共鸣,多少会让人觉得感慨甚至感动,我也有过。但是在非常糟糕的时候,这种折射,无异于从镜中看到一只狰狞的野兽,恐惧在照见的那刻瞬间扩散。

我记得曾经看卡伦·霍妮的《我们时代的神经官能症》的时候,那种穿脑而过的电流仿佛鞭子,一下一下抽打着我,空气都因此变得稀薄,我一边亟不可待地看下去,一边又非常抗拒,我害怕在这些文字当中照见的自我,像是一层层被卸去所有的装备、衣服、甚至翻开皮肤肌肉,把内脏暴露在致盲的白光之中,极度难堪。

我知道这听上去很蠢。

药物

人类的意志是个很神奇的东西。有理论说,长期情绪差可能致癌,或者你相信某种药物有用,它就真的会治好你,但是当你识破了它安慰剂的真面目,又可能彻底失效。这么一说,在医疗方面,人类简直是神棍。

和作者马特一样,我也接受过药物治疗,但是无法完全相信它的效用,我甚至怀疑医生对我的诊断。因为当初我去看门诊的时候,医生只是让我做了几张量表,简单询问了一下我,就给我开药了。我一直认为她开药的依据,基本上来自于量表结果,而我虽然在填表的时候已经尽量选择和我自身情况最接近的选项,却依然无法停止怀疑我对自己情绪判断的夸张化——我一定是把问题放大了,这些结果显然都夸大了,事实上根本没有这么严重。如此一来,完全是个死循环,但是我真的没有办法相信自己,一个无法相信自己的人,怎么可能会有多余的信任交付给别人?

于是吃了半年的药,除了变得麻木(或者说平静)和发胖之外,我并没有觉得自己的情况得到太多改善,加上药太贵,大概一粒10块钱左右,两种药一起吃,一个月的费用大概在500多。后来我就擅自停药了,似乎也没有太频繁地有过什么大型崩溃,所以我觉得自己应该是好了吧,或者说即使没有真正好转,起码可以人模狗样地过上总体来说还算正常平静的生活了,那就这样吧。

交谈

从我还残存的记忆看来,与人交谈曾经是一件很美妙的事,虽然我现在已经很少能感受到这种美妙了,因为也没有太多和人认真谈论工作以外的、关于自我或者世界的契机,但是我还是有印象,曾经还对生活有憧憬的我,和充满想法和干劲的朋友一起愉快聊天之后那种轻盈和愉悦的感受,我是有过的。

后来倾诉欲慢慢减少,虽然还是很频繁地在微博和朋友圈发一些碎片式的感受和没人笑的冷段子,但是和人倾心交谈的欲望已经逐渐灭失了,一方面人际关系让我觉得疲惫,另一方面,作为成(中)年人的朋友们也都有自己的生活,彼此交集越来越少,除了偶尔互相点个赞或者一年也许能约上一两次饭,几乎没有什么交流,于是常常处在失语状态,有时候似乎想说点什么,但是可能一个完整的句子都没打完就删除了。更多情况下,我的“谈论”应该是以各种花式抱怨为主。

相对而言,这些都算是主动的状态,起码我可以选择说或者不说,而有些时候,在微信和电话来的时候,我本能地抗拒回复和接听,我会假装没有收到,或者找其他理由不接电话,消息和电话的提示音像是连接在我脊椎神经上,每次一响就会抽紧它。

逃避

这可能是贯穿了我三十一年怂逼生活的关键词,想从别人身边逃离,从这个世界逃离,从自己的驱壳中逃离,摆脱这无用的肉身和虚弱的灵魂。

说了这么多废话,此处应有“但是”——虽然窥探别人的症状和经历,从中得到一些自我印证会有“原来我不是一个人”的慰藉感,但是慰藉其实没有什么卵用,终极的恢复之道还是积极应对,当然这四个字可能需要花费漫长的时间,我也还做不到。

写到最后,我想起小时候某次,在亲戚家门口搬了小凳子,枯坐一下午直到太阳下山,我在等妈妈回家,每一次等待都心怀对失去她的恐惧。不一定对,但是我一直觉得,这像是我后来所有忧虑恐惧的原罪,我想永远拥有妈妈温暖的怀抱,害怕失去她和她的爱。

PS. 这本书翻译总体一般,以及偶有错误。第二部分《着陆》中,《积木层层叠》篇中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这是两个24岁年轻人所能经营的最低音量的生活”,原文为“Life at the lowest possible volume two twenty-four-year-olds could manage.”根据上下文理解,对比前一句“一点也不‘阿拉伯的劳伦斯’”(此处是不是应有书名号?),《阿拉伯的劳伦斯》讲的是战争、冒险和英雄主义,节奏非常快,所以此处volume大约应作“节奏”解,句意应该是“两个24岁年轻人所能经营的节奏最缓慢的生活”,和音量并无关系。


叁:

很快就可以读完。

但我并不是为了找到活下去的理由而看到。

.

读完的那天,刚好看了《同栖生活》。

电影的其中一个场景是,小悟带未来闯入晚上闭园后的游乐场,独享着停止转动的旋转木马。在这溢出日常的浪漫与寂静中,两个人突然进入了可以从天明的盔甲中逃出,放松谈论灵魂真相的情绪里。

就是我们也会偶尔遇到的,突然可以跟旁边的什么人袒露心之裂痕的瞬间。那种有点儿严肃,有点儿害羞,又相当珍贵的瞬间。

但在未来开口说起童年往事的时候,小悟装睡了。

自己或许也是那种,会在这种时候装睡的胆小鬼,自私又冷漠。

惧怕面对那些真实而闪光的痛苦,但又渴望能成为朋友的某种依靠。

.

我想起在新宿南口不远处的居酒屋,N提起去年自杀未遂的事之后,接了一句“不好意思,逼你听了这么沉重的话题。”

我尴尬地回着“没有没有,什么都可以跟我说,在你想的时候。”

我们举起外壁挂着水珠的朝日扎啤碰杯,他眼神闪烁地转移了话题。

我好懊恼,我在当下的那个瞬间觉得隔壁桌的喊声,吧台升起的烟雾,桌上的食物散发的些微香味都让我想吐,它们在责备我,在咒骂我,在审判我,质问我对我的朋友做了什么。

我面对亲近之人的痛苦时,已经变得如此笨拙。

我确实不知道应该安慰他什么,甚至我的所有安慰都已经在那个时候变得可笑,他已经熬过来坐在这里跟我喝酒了。

我尴尬而心痛,我想和他谈论真实,又担心触及某种我所不了解的精神敏感。

我迫切想要知道,应该如何成为那种可以让他们觉得好一点儿的人。

.

这才是我读这本书的理由。

我知道自己的大部分情绪,只是一种暂时的失落和焦虑。

或许有时候看起来稍微严重一些,但我分得清那还远远尚未达到病变的程度。

甚至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躲进这种没出息的情绪里充电,也就是撒娇般地让自己在弱势角色中放松片刻,随后再站起来活着。

但我知道我的很多朋友都不是,我无法面对承受着真实抑郁痛苦的他们。

他们总是携带着强烈的羞耻感。

我们提起痛苦的时候,为什么总有挥之不去的羞耻感呢。

好像自己从这个世界的所有伟大中被除名,跌入了最肮脏的渺小之中。

他们大部分时候都对自己的真实缄默不语,怕打扰了“健康人”。

小心翼翼才袒露一点软弱,这还是在尚且可以表达的状态下。

但是我,真的不知道在观看到这种痛苦之后,应该如何去向她们表达爱。

.

有时候我会在深夜看到一些友邻在广播里展示那种沉痛的焦虑。

绝望的,栩栩如生的。

我盯着这样一条广播,我应该去回应什么吗,我应该去点一个赞吗,我应该发一封豆油吗,我到底应该怎么做呢。他们拥有真实的才华,状态好的时候很风趣,但绝望的时候如此脆弱和敏感。我不知道哪种行动对他们是友善的。于是只能像划过一条新闻状态一般划过他们的痛苦。

.

出国那年,家里养了很久的狗丢了。

起初我妈表现得很普通,感受得到难过,但也维持在遇到这种事情该有的反应范围内。直到有一天电视机的菜单突然莫名其妙变成了英文,她隔着时差问我怎么办,然后非常罕见地哭起来,一直说kaka找不回来了,她觉得自己快疯了,这种状态已经持续了快一个月,她无法调节。

我对电话另一头这个人伤心无计可施,这种感受上的冷静让我愤怒,我不能从这件事上尝到半点更亲密的连接点。我处理的方式就像面对一个刚失恋的好友所能做的一切,不会更多了,这种同情的距离让人非常孤独。

我真的很想表达自己的爱,为她带去某种和煦和依靠。

但似乎,我早都已经成长为一个对温柔和爱非常疏远的人。

我为这种无能而挫败。

第二天,我近乎病态地,把打工时间全部填在了平时我们打电话的时段。

那种逃避后的负罪感又反复地鞭笞和折磨着我。

于是又作为补偿在其他时段打更长时间的电话给她。

我不知道这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我连顺畅地表达关爱都变得困难。

后来我妈还是去吃药了。但为什么我面对患病的亲人,如此没用呢。

.

作者在书里提到,在发病时,他不需要任何安慰和鼓励,只需要陪伴和倾听。

我不知道这是否对任何人都适用。但他很幸运可以用写作表达自己。

我想看看那些我得病的朋友们,他们的身体究竟发生了什么,我应该如何去面对。

他写了出来,他写了大海和悬崖,写了脑袋中扇着翅膀的蝴蝶,写了坐在自己身边那个如影随形的黑狗。

我至少能稍微知道一点,我那些承受着痛苦的朋友们究竟在经历着什么。

但其实就如他所说“向没有患抑郁症的人解释抑郁症,就像冲外星人解释地球生活。”

.

如果陪伴是有用的。

事实上活下去是没有理由的。

没有任何理由。

一切都是虚无的西西弗斯。

我有哪个朋友会不知道这一点吗。

但我们还在怕死,我们还死不了啊。

在还死不了的时候,能稍微表达一点爱出来,就是一种动物之间的成就吧。

要表达出配得起那闪光痛苦的爱。

我真的很想试着去做。


需要这本电子书的朋友加 微Q:2802031363免费获取

你可能感兴趣的:(《活下去的理由》作者:[英]马特·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