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11):苏秦的合纵,抵挡秦国战车的努力

当洛阳人苏秦游说秦王兼天下之术的时候,秦王表现出一丝倦意和厌恶。没有理念、没有道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些他从商鞅那里已经领教过太多了。商鞅已经被他五马分尸,只可惜行刑的时候他已经死了,死了很久。秦王恨得牙痒痒,更让他觉得这个苏秦极其讨厌。

苏秦怏怏然离开了秦国。说不动秦王怎么办?那就只能去说服诸侯,联合对抗秦国了。

翻云覆雨,朝秦暮楚,本来就是纵横家的宿命。

只要能让我飞黄腾达,管他是什么,咱都干!

苏秦其人

苏秦出生在东周首都洛阳城,天子脚下,若非周室羸弱,撑不起天子的场面,他可算是京城人了。《史记》中对苏秦早年求学经历的描述,颇有武侠小说的味道。苏秦的老师是那位中国历史上极具神秘色彩的鬼谷子,他的师兄包括前几篇魏齐争霸中斗得你死我活的孙膑、庞涓。

《史记》记载,苏秦东事师於齐,而习之於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於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虽然名校毕业,胸怀理想却长年郁郁不得志,不仅遭受兄弟嫂妹取笑,连妻和妾都瞧不起他。周国人似乎都是城里人,主要从事工商业,苏秦却不务正业,天天只关心天下大势,神神叨叨。周围人看来他就是一个废材。放到现在,苏秦活脱脱就是一个毕业在家不肯工作的啃老一族呀!还好他家境确实不错。

苏秦自伤之余,闭门不出,将家里的书全部拿出,感慨道:读书不能荣华富贵,要这么多书何用!料想心中定是熊熊肝火,一冲动就要烧个干净。在那个年代,书是简牍,非后世习惯的纸质书。纸质书的大面积流行是宋朝印刷术普及之后的事情了。那时,书绝对是珍贵之物,能读书的人已是极其有限,有自己藏书的人那更是凤毛麟角。

这时,最为武侠的情节发生了。如同掉到洞窟见到绝世武功秘籍一般,苏秦从书堆里发现了《周书阴符》。这是一本姜太公留下的书,所述内容必是谋略无疑。苏秦为此废寝忘食,给后世学生提供了一个卓越的榜样,留下了“锥刺股”的千古美谈。在写到苏秦专研这本秘籍时,《史记》用的词妙不可言----“揣摩”,让人读之意犹未尽。纵横之术,非揣摩不能得其道也!

苏秦就是靠这本《周书阴符》成为了傲视群雄的绝世高手,那鬼谷之学岂不毫无用处?张仪肯定不同意,但这是后话了。

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苏秦学成之后,首先“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可见苏秦在故乡的名声极其糟糕,但从另一侧面也表明,他的社会地位非常高,连天子左右都认识他。有不少文章将他描述成一介平民,我觉得是不大可能的。

于是苏秦离开洛阳,去秦国,去赵国,结果都碰了壁。最后,苏秦的脚印踏入了战国七雄中最为弱小的燕国,但也是“岁余而后得见”燕文侯。一年多在燕国租着房子找不到工作,其心路历程作为现代人也应颇有共鸣。苦呀!但见到燕文侯,他的人生就此开了挂。没过几个月,他已是六国相印在身,成为天下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了。所谓人生无常,起伏随缘,有的时候一夜间就是沧海桑田。

《史记》记载了苏秦得势之后衣锦还乡的小插曲,读罢令人感慨:

(苏秦)乃行过洛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于王者。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地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当年对他不屑一顾的周显王都要恐惧,瞧不起他的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真是风光得不要不要。苏秦脸上露出貌似和蔼可亲却又洋洋自得的笑容,故意问嫂子:“为何前倨后恭?(为什么之前没把我当回事儿,现在却要这么客气呀?)”这样的提问就有点无耻了。

苏秦嫂子的一句“见季子位高金多也!”道出了生活的现实,道出了人间的冷暖。两千多年,人心从未变过,世态炎凉也从未变过。只不过她说得太过直白了。虽然这明显是后世杜撰的故事,仍然千百年来为人津津乐道,正是因为它道出了那些怀揣梦想,努力要出人头地的读书人的美好愿景。

那些瞧不起我的人,有朝一日我要把你们踩在脚下!

当苏秦夸夸其说,“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那种洋洋自得真是跃然纸上。成功人士的往事回顾,似乎怎么说都是道理满满,充满智慧,但让人讨厌。苏秦的六国相印并不是二倾田地换来的,而是当时的天下局势给了他得以发挥纵横之术的绝好舞台。

天下局势

任何人提到战国,都会浮现出这样的一个图景:强大的秦国同时大战六个诸侯国,将他们一个个挑落马下,一统天下。

但真实的情况不是这样的。

在春秋时期,中原最强的国家莫过于晋国,秦居西方一隅,被中原诸侯视为戎狄,耻与为盟的。在强大的晋国面前,秦国基本没有东向发展的机会。但如《资治通鉴》的开篇提到的,晋国突然被瓦解为赵魏韩三个国家,史称“三晋”。

三晋中最强的原是赵国,但内乱连连,国政衰败,而魏国在魏文侯、魏武侯的治理下,逐渐发展为中原霸主,这在前几篇有详细介绍,在此不再复述。

强大的魏国给秦国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西河之地为其夺走,而魏国驻守西河的是吴起,更是历史上难得的名将,让秦国闻之瑟瑟。

到了魏惠王的时代,魏国国势达到巅峰,纠集十二路诸侯朝周天子,“乘夏车,称夏王”,“俨然以天子自居”。但马陵一役,魏国倾举国之力与齐国决一生死,却大败而衰。之后梁惠王到徐州拜齐威王,互尊为王,史称“徐州相王”,标志着齐国崛起为东方霸主。

另一方面,在魏国遭受排挤的吴起跑到了楚国,推动了雄心勃勃的“吴起变法”。虽然楚悼王死后,吴起立即遭到贵族势力反扑,被射杀在楚王尸首旁,他的变法给楚国带来的影响却是立竿见影的。变法之后,楚国“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史称楚人“兵震天下,威服诸侯”。因此,在东方齐国唯一且最切实的敌人其实是楚国,而不是秦国。

秦国的崛起可以从“商鞅变法”算起。秦孝公发出“招贤令”,哀叹“会往者厉、躁、简 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丑莫大焉。”可见战国初期秦国还没有气吞山河之势。正在此时,在魏国郁郁不得志的商鞅,恰好跑到落后的秦国来碰运气,由此改写了整个中国历史。

当因变法而富强的秦国夺取魏国西河之地,逼其迁都大梁,三晋势衰,天下遂形成三国争霸之局。

苏秦的合纵

何为合纵?简单说就是联合六国抗秦,与此相对的就是连横,也就是秦国各个拉拢过来,破坏六国间的结盟。合纵连横,各自代表就是苏秦和张仪,据称都是鬼谷子老师的门生,两个人还有一层关系,先按下不表。

苏秦如何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六国的,详述起来比较枯燥,也不重要,在此就不介绍了。苏秦从燕国出发说服其他五国诸侯合纵,最后是在赵国受封武安君。

《史记》写到:

苏秦既约六国从亲,归赵,赵肃侯封为武安君,乃投从约书於秦。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资治通鉴》写到:

于是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北报赵,车骑辎重拟于王者。

《资治通鉴》写苏秦任六国国相,担当合纵群群主的角色,招摇过市其排场如王侯。但并没有写,秦兵不敢窥函谷关的事情。

吕思勉先生认为,“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是夸大之词,连横的效果远没有那么好。苏秦约六国从亲之后,到他被刺身亡,大概是要十五年的时间,但此之前联盟早就时和时散了。正如上面所述,秦国还没有强大到齐楚都要联合抗秦的地步。反倒是齐楚之间矛盾更大,各怀鬼胎,互相背地捅刀子。连横真正的受益者是与秦国接壤的三晋,其最初的目的也是为了联合三晋来抵御咄咄逼人的秦国。这也正是苏秦何以显达于赵国,而不是燕国的原因。

所以《资治通鉴》写到,第二年秦国来犯,苏秦仓皇逃离赵国,直奔燕国,合纵就解了。

《资治通鉴》记载:

其后秦使犀首欺齐、魏,与共伐赵,欲败从约。齐、魏伐赵,赵王让苏秦。苏秦恐,请使燕,必报齐。苏秦去赵而从约皆解。

合纵确实脆弱!

间谍苏秦

苏秦到了燕国,不久秦惠王将女儿嫁给了燕国太子,是岁燕文侯卒,太子立,是为燕易王。秦国嫁女燕国,绝非单纯。诸侯的婚嫁从来都是政治联姻,秦国拉拢燕国,打破六国联盟的意图非常明显。而对于燕国来说,真正的威胁是来自日益扩张的齐国,而不是秦国。先秦时代,贵族政治体系中,后宫发挥着巨大的政治影响力。燕易王登基意味着燕王即为秦惠王的女婿,燕王后宫的主人变成了秦国的公主。

果不其然,燕国治丧之际,齐宣王举兵来伐,夺十城而去。本来秦国与齐国不接壤,不存在直接的冲突,现如今秦国的势力竟然扩张到了齐国的家门口,燕国这一举动显然是针对齐国的,齐国有点坐不住了。不得不说,苏秦确实有扭转时局之能,用三寸不烂之舌竟然勉强又撮合了两国的关系,让齐国同意归还夺走的十座城池。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和平。齐国吞并燕国之心一刻也没有停歇过,几年后燕国大乱,齐国便大举入侵,差一点就吞并成功了。但这也埋下了仇恨的种子,让齐国险些灭国,本来有能力与秦国抗衡的东方大国,就此没落,这是后话。

苏秦如何说服齐宣王的?《史记》中记载了他对齐宣王的说词,主要还是利用了齐国惧怕强秦的心理,但读来缺乏说服力。以当时齐国的状况,惧怕秦国毫无必要,更多的应该是地缘政治的考虑。《资治通鉴》没有录入苏秦说服齐宣王的这一情节,仅仅用了一句。

齐王伐燕,取十城,已而复归之。

不管当时真实的情况如何,齐王似乎对苏秦是相当看重的,所以当苏秦来投奔时,齐宣王将他任命为客卿。但谁曾料到,苏秦竟是个燕国的间谍。

苏秦说服齐国后,燕易王厚待于他。但不知苏秦是情窦大开,还是被逼就范,竟与燕文公之夫人私通起来。文公夫人者易王之母也!狗血的是,这件事竟然给易王发现了。但是易王不仅没有翻脸,反而更加厚待苏秦。这让苏秦惶恐不安,如坐针毡,怕哪一天突然就遭诛杀。于是他就主动请缨,奔赴齐国当间谍去了。《资治通鉴》记载:

苏秦恐,乃说易王曰:“臣居燕不能使燕重,而在齐则燕重。”易王许之。乃伪得罪于燕而奔齐,齐宣王以为客卿。苏秦说齐王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欲以敝齐而为燕。

苏秦说服新登基的齐湣王大兴土木,意在削弱齐国,但当时无人知晓,直到苏秦死后才大白于天下。《史记》写到:

苏秦既死,其事大泄。齐后闻之,乃恨怒燕。燕甚恐。

齐国对燕国的仇恨就此更深了!

苏秦之死

《资治通鉴》写到:

齐大夫与苏秦争宠,使人刺秦,杀之。

齐大夫刺杀苏秦是争宠,还是发现了苏秦是间谍,无从知晓。苏秦遇刺后没有当场毙命,在弥留之际还帮助齐王抓到了凶手。

《史记》记载:

齐王使人求贼,不得。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于是如其言,而杀苏秦者果自出,齐王因而诛之。

苏秦死后,齐王向外宣告苏秦是燕国间谍,果然凶手现身,齐王就把他给杀了。坊间传说这是“二百五”的典故,说齐王悬赏一千两黄金要赠给杀苏秦者,结果有四个人出来领赏,正好一人可得二百五。齐王将这四个人全部杀了。但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在基本没有货币经济的先秦时代,一个有采邑的贵族阶层贪图黄金作甚,这更像明清时候的作为了。更合理的解释我觉得应该是凶手发现了苏秦是间谍。

齐王诛杀凶手的消息传开后,燕国都有点不好意思了。燕闻之曰:“甚矣,齐之为苏生报仇也!”

《资治通鉴》在写完苏秦被刺之后,马上续上了张仪游说魏襄王的内容。魏襄王听信了张仪的说辞,背弃从约,从了秦国。张仪与苏秦同是鬼谷门下,当年张仪是受苏秦的资助在秦国当上客卿的。所以,张仪对苏秦的使者承诺“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

张仪果然信守了诺言,完全不是他的风格。

苏秦死,张仪开始大展其纵横之术,眼花缭乱的合纵转向了眼花缭乱的连横,这是下一篇的内容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通鉴》(11):苏秦的合纵,抵挡秦国战车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