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是晏殊的名句,出自他的词《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大部分解释为:“花落去,令人无可奈何;燕归来,觉得似曾相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扩大解释为我们对时间规律的无力、无助、无奈。

从文学的角度,是典型的为了追求格律,而颠倒语序。因为“花落去”而无可奈何,看见“燕归来”觉得似曾相识。

但是究竟是先有“无可奈何”的心情?还是先看到“花落去”呢?是因为有了“思念”的心情,才看到“燕归来”呢?

人的大脑有100多亿个神经细胞,如果是正常的一天的话,每天能记录生活中大约8600万条信息,其记忆贮存的信息超过任何一台电子计算机。每一秒钟,人的大脑中进行着10万种不同的化学反应。但是经过大脑收集整理到的信息可以归你主观调用的实际只有5%。

从心理学角度,人每时每刻都在收到情绪的支配。所以,晏殊可能是对的。

我们从小受的是唯物主义的教育,被教育成一个唯物主义者。所以习惯解释为先有花落无才有无可奈何的情绪,先有燕归来才有似曾相识的情绪。

世界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从来都是哲学的争论话题。但是仅就情绪而言,我们往往先有情绪,然后才有了对事物的看法,情绪是主观的,看法是主观的。或者是当有了情绪之后,我们才会看到应景的事物,与情绪相呼应。我们接收的信息量这么多,只有那个符合当下情绪的事物才会入我们的眼,才会印入大脑,并经过大脑的处理。正如王阳明所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汝心外。”

也可以说,我们的大脑会主动的搜集符合当下情绪的证据,作为当下情绪的支撑,证明自己当下的情绪的存在与明确。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或许才是真实的过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