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生如戏。
没有剧本、没有彩排。
喜剧、悲剧、还是闹剧,往往都在转瞬之间。
近日,寻亲男孩刘学州,找到了他“失散多年”的亲生父母。
然而,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一个多月时间,他与亲生父母,从相认、拉黑、反目到声称起诉,渐入高潮。
二
寻亲寻的究竟是什么?
大概,寻的是血缘、寻的是DNA、寻的是亲生。
亲生,是寻亲的最初出发点,也是最终的落脚点。
三
寻亲,寻的目的是什么?
有的人是为了家人团聚、尽孝承欢,享受亲情带来的天伦之乐。
有的人是为了讨要钱物、追索情债,让亲生父母履行法律义务。
还有的人是为了探求自己的出身、满足好奇心,在知道亲生父母是谁之后,再各自回归原来生活。
不同的寻亲目的,影响着寻亲的不同发展结局。
《论语》有云:求仁得仁,亦复何怨。
四
亲生,意味着特定的一对男女——亲自所生。
这对特定的男女可能是合法夫妻、可能是未婚情侣、也可能是奸夫淫妇或其他某种关系。
亲生,是一种行为。
任何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及行为产生的后果负责。
子女作为亲生的行为后果,亲生父母必须履行抚养义务。
这就是亲生的法律逻辑。
五
有些人就像青蛙,很喜欢交配,但不喜欢照料因为交配生下来的孩子。
人教版小学课本上有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颇有寓意也很值得玩味。
为防止人类出现这种青蛙行为,法律将亲生关系作了强制性规范。
然而,法律可以规范亲生,却难以规范亲情。
亲情,要靠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某种神秘缘分来自行培养。
先天的亲生并不必然产生亲情。
后天培养的亲情,大概率胜过亲生。
就寻亲男孩刘学州的境遇来看,他真正可以依靠的只能是亲生这张法律牌,而不可能是亲情这张道德牌。
六
亲生,因为有一个“亲”字,很多人就望文生义。
认为只要是亲生,就应该有亲情,而不问他们是否曾经在一起长期生活。
这种认识属于唯心主义,不是实事求是。
亲生是产生亲情的基础,但不能直接等同于亲情。
七
从古及今,人类社会始终存在一种子女分配不均的缺憾。
有的人想要孩子但不愿自己生;有的人愿生却不能生;有的人愿生能生却生不出想要的那一款;有的人愿生能生不在乎款型,却没人愿意和他(她)一起生。
有人通过收养弥补了缺憾;但大部分人却很难遇此良机。
八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
这种需求催生了历史悠久的罪恶行当——拐卖妇女儿童。
有人专门拐卖别人的亲生子女,也有人专门出卖自己的亲生子女。
2021年,河北省蔚县法院依法判处杨某某有期徒刑十年。
他分别以2至8万元的价格,出卖了他与妻子亲生的两男三女共五个孩子。
九
子女,必定是男女之间“性的结果”,不一定是男女之间“爱的结晶”。
一个孩子的到来,可能是因为一次偷欢的意外;可能是因为一次倒霉的强奸;还可能是因为一次偶然的卖淫嫖娼;或者一次性贿赂、一场为逃避死刑的阴谋……
这种情况下出生的孩子,的确是亲生,但很难说亲生父母对其有亲情。
即使是婚内生育的孩子,亲生的也不一定有亲情。
儒家提倡充满亲情味道的忠孝仁义。
但,儒家何尝不是春秋时期父杀子、子弑父这个特定时代的产物?
十
亲生的真相,不是只有温暖和亲情,还有不足为外人道的冷漠与绝情。
寻亲男孩刘学州,给了世人一次得窥亲生的真相和全貌的契机。
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