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为撰写论文阅读了大量资料,看得多,心中疑问也就多。于是,为了解开一个个疑问,顺藤摸瓜,搞清了一些概念。
新的一轮课改已经如火如荼进行中,2021年新的课标即将颁发,先将“核心素养”有关的文章通读了几篇,想起过去特级老师给我们做讲座的时候,没有去深究,只是听听而已,现在努力回想老师的话,怎么也记不清楚了,还是重新来过,将我国课改路程研读一下,现摘抄如下:
现代学校的“加工”模式是适应17世纪中叶以来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因为蒸汽机和纺织厂等现代车间需要大量熟练操作的知识工人。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未来的智能化社会不再需要大量的操作工人,而需要会合作的创造者、创新者。
在这样一个时代转型的背景下,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人的学校,就必须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范式层面的变革带来的必然结果是概念系统的转变。世界范围内如“核心素养”“深度学习”“项目化学习”“跨学科统整”“STEAM”“批判性思维”“逆向思维设计”等概念的提出,都是基于一个重要的理念:学校要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的人,去适应未来那个不可预测的社会。
因此,“课改”也就成为学校教育发展不变的主题。
01 我国课程改革历程:
1950年2月10日,教育部中学教育司召开普通中学数理化教材精简座谈会,强调要注意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但尚未提出“双基”概念。1978年后,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各科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先后出台,这时,中小学各科教学都突出强调“双基”教学,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001年启动的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标志就是从“双基”走向“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入21世纪,每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思考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美国提出“21世纪技能”,日本采用“能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即OECD提出“胜任力”,那么我国学生到底需要哪些“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才能在新世纪生存、生活和发展呢?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个概念,随后开始广泛地在教育界内部征求意见和建议,2016年2月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出炉。
02 双基”、“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的关系:
我国进行课程改革以来,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是一个螺旋上升逐渐递进的过程,后者较之于前者,既有传承也有超越,是从学科知识本位到“以人为本”的核心素养提升的过程。
教学活动离不开知识,教学活动对知识具有绝对的依赖性,没有了知识,教学活动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学无法在真空中产生也无法脱离知识而单独存在。总之,教学的产生和维持,人的成长和发展,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养料。
但是,教学决不能止于知识,人的发展更不限于掌握知识,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人的发展的核心内涵是人的素养的提升。即教学是基于知识,通过知识的学习来提升人的素养的一种教育活动。
从教育思想的角度讲,我们要把“为了知识的教育”转化成为“通过知识获得教育”,知识是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文化资源和精神养料。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教学改革必须回到原点、回归初心,这个原点、这个初心就是人的素养,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这才是教学的本体价值。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中国基础教育不断地从“物”走向“人”,实现教育回归到落实立德树人的轨道上。素养导向的教学本质上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这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
总之,只有从素养这个角度来重新思考和寻找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确保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和深度推进。
03 核心素养
在三维目标基础上提出“核心素养”,那到底什么是核心素养?世界各国可能表述不一样,但回答的问题是一样的:教育的真实目的就是育人。
先回答什么叫核心?核心是相对空间外围而言的,有两层意思:一是关键,是指个体在21世纪生存、生活、工作、就业最关键的素养。二是共同,是指课程设计所面对的某一群体所需要的共同素养。“核心”不能“多心”,多了就难于聚焦,难以成“核”!
核心素养是素养系统中具有基础性的成分,是人进一步成长的基础和可能,是人进一步成长的内核。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人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因、种子和树根。抓住了核心素养也就抓住了立德树人的根本,抓住了教育的根本。
学科核心素养既是一门学科对人的核心素养发展的独特贡献和作用,又是一门学科独特教育价值在学生身上的体现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本质观和学科教育价值观的反映。通过厘清学科核心素养,清晰地界定和描述本学科对人的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体现本学科对学生成长的独特贡献,从而使学科教育真正回到服从服务于人的发展的方向和轨道上来。
总之,只有抓住学科核心素养,才能抓住学科教育的根本。传统的学科教育过度地在学科上做文章,学校和教师一直纠结于学科知识的容量(内容的多和少)、难度(内容的深和浅),老师们对所教学科的知识点和训练点烂熟于心,而对学科的本质和教育价值却知之甚少,对学生通过本门学科的学习要形成哪些核心素养以及怎样形成这些素养也不甚了解。
只有抓住学科核心素养,才能正确地引领学科教育的深化改革,全面地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
核心素养概念和命题的提出具有重要的认识论的意义和价值,它意味者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型,可以说,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标准修订实质是一场课程观、知识观、教学观和学科教育观的重建。它是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时代回应。
聚焦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和学科教育才能找到改革与创新的方向和动力。
(齐帆齐2021年9月年度写作品牌IP特训营,第51篇,打卡:读后感,2270字数,共累计95794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