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城县雕鹗龙关一线长城寻踪

赤城,地处冀北山区,潮白河水系白河上游。东挽承德,西结张家口,南临北京,北依坝上草原。古为黄帝部族缙云氏地。汉置女祁县。北魏设御夷镇。唐置龙门县。辽设望云县。元升云州,成为大都通上都之通路。明置卫、所、堡,为京畿屏壁。清置独石口理事厅、赤城县、龙门县,成为长城内外贸易集散之地。抗日战争中,为平北抗日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解放战争中,曾为冀热察区党委驻地。1948年,原属丰宁县的黑河川划归赤城县。1958年,赤城县、龙关县合并为龙关县。1960年,改名赤城县,遂成为今天之境域。(赤城县志,概述,P1,改革出版社,1992年版)

一直听朋友说起,经过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的附近时,看到了一段非常明显的唐代长城遗址。但多次途经赤城,周遭留意,却一直没有收获。直到最近,欲往赤城温泉,没有走经过县城的路,而是在雕鹗镇向西往G112方向前往,那段长长的古城墙遗址,就那么出现在眼前。


从怀来到雕鹗镇过红河大桥,沿红河河谷北侧向西而行,不远处便可看到村庄附近的田地间有一道黄土墙,初看以为是较高的黄土崖壁,等过了下虎村,那道黄土墙已经延伸到路边,这才意识到那应该是一道夯土城墙。很快土墙下出现了一块小小的水泥标牌,是河北省政府和文物局所立的古长城标志,标牌背面写着:战国——金。继续向前,隔不远又出现了新的长城标牌,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长城-上虎村长城,由张家口市政府于2018年11月1日所立。标志背后为上虎村长城简介:该段位于赤城县雕鹗镇下虎村西北,是明嘉靖年间在唐代长城的基础上加修利用而成,属于明代宣府镇北路长城的一部分。此段城墙断断续续由下虎村沿353省道经过上虎村一直延伸到三岔口村附近。三岔口附近的长城标志为:明长城-三岔口长城,简介内容与上虎村长城基本一致。三岔口村所在位置为353省道与112国道的交汇处,道路在此分为三个方向,大约正是三岔口村名的由来。东北一侧的山头上还有一座长城墩台,高高耸立。


沿途所见,自雕鹗镇西至三岔口村附近的古长城为同一时期的一段连续的长城遗址。目前的遗址城墙高度约2-3米,厚约1米左右。城墙为黄土夯筑,内部杂有碎石。土城墙表明已经长满野草,部分城墙顶部已经长出了树木。城墙所经的几个村庄,乡间道路经过长城,部分房屋的墙壁就挨着城墙或者建在城墙基部之上。部分工厂或者田间道路也毁弃了部分城墙,使得城墙呈现明显的不连续状态。

根据标志所记,之前此段长城的断代为战国-金代,而新的介绍则明确为建于唐代长城基础上的明长城,建于嘉靖年间。按不同版本地图长城标记,此段长城约东起雕鹗镇西经龙门镇,至宣化、赤城、崇礼三县交界处与外长城相接。


《魏书,卷三补,帝纪第三,太宗明元帝嗣,P六三》(中华书局,1974年版)记载,泰常八年(423年),“蠕蠕犯塞。二月戊辰,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各置戍卫。”此条在《赤城县志,卷一,地理志》(成文出版社,民国57年版)中有对应记载。然此段长城在赤城县的具体位置,尚未找到准确记载。

赤城县志大事记载(赤城县志,大事记,改革出版社,1992年版),公元523-525年(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至孝昌一年),孝明帝拓跋元诩为防止柔然族南下,东起赤城滴水崖西至内蒙五原县修筑长城二千余里。(查询中华书局1974年版,魏书及北史,均尚未找到对应记载)

《赤城县志卷之四武备志,成文出版社,民国五十七年版,P78》记载,嘉靖二十八年总督翁万达自东路接嵯二墩滴水崖界而西历雕鹗长安岭已达于龙门卫之六台子而止为内垣一百六十九里有奇正当县之前岸则县境实四塞云。

《宣化府志卷十四塞垣,成文出版社,民国五十七年版,P287》,嘉靖二十八年万达又请自东路新宁墩北历雕鹗长安岭龙门卫至六台子别为内垣一百六十九里。

赤城县志大事记载(赤城县志,大事记,改革出版社,1992年版),公元1549年(明嘉靖二十八年),万达又请筑自东路新宁墩,北历雕鹗、长安岭、龙门卫至六台子内垣169里,敌台308个,铺屋暗门19个。(赤城县志,1992版)

各县志彼此对照,则此段长城应为明嘉靖二十八年由翁万达请筑。

翁万达(1498-1552),明揭阳鮀江里举登村(今属汕头金平区鮀浦浦镇)人。他自嘉靖五年(1526)28岁登进士,从政从军长达26个春秋,而戎马生涯就达16年之久。官至兵部尚书,隆庆年间追谥襄敏。

修筑边墙(长城)是翁万达防边的一项重要举措。鉴于蒙古俺答四十年来几乎年年犯边,造成巨大损失,危及京师安全的教训,翁万达认为“驰击者彼所长,守险者我所长”,而“山川之险,险与彼共,垣堑之险,险为我专。”“百人之堡,非千人不能攻者,以有垣堑可凭也,修边之役,必当再举。”他根据宣大地理形势,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上疏朝廷,针对北边蒙古部南下的情况,分析了边墙在防御蒙古部南下中所能发挥的独特作用:“盖虏之为患,犹泛滥之水,中国设守,犹障水之堤,诸堤悉成,则渐寻隙漏;诸堤未备,则先注空虚……请急增修宣府北东二路城垣”。(《请修北东二路边垣疏》)他认为:“边事继今后当无他,墙高且厚,里为敌台二,墙之外为壕,壕外为品窖。虏即来侵,必先填窖填壕,始及墙台。即妇为军,虏或不能飞度也。”(《与邹一山兄书·二》)

由于翁万达时得到嘉靖皇帝的倚重,其主张很快得到允准。之后,翁万达“精心计,善钩校,墙堞近远,濠堑深广,曲尽其宜。”先后筑成西至山西黄河岸,东至大同府东阳河镇口台和西自宣府西阳河,历中、北二路,东抵永宁四海冶,共计1924里的边墙。

外边边墙修筑之后,俺答诸部自独石、马营大边入犯减少,专从龙关、龙门所两腋抄近路入内为多。嘉靖二十七年(1548)、二十八年两次入犯,就是绕过独石之后,由镇安堡斜坡岭和滴水崖边口闯入直下今延庆、永宁一带的。

鉴于此,翁万达又上奏《请城北路内塞疏》:“外边以捍北路,内险以捍京师”,“外边兼理堡塞,进可以逐北,退可以致入;内险专事提防,近以翼蔽隆永,远以系籍关南,缓急相资,战守并用。”

在《请修北东二路边垣疏》中又奏:“又自永宁墩、雕鄂、长安岭、龙门卫至六台子墩而止,另为创修一道,据其要害,是为近边,即与东路新墙连而为一,防秋之时,不必退守南山,俱须并力外险,盖不止备金汤之设,崇虎豹在山之威,亦且坐收首尾率然相应之利也。”(千里赤城探古堡-独石路边墙初探,http://bbs.chinaunix.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23621)

于是,翁万达又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主持修筑了隆永之北,独石路南缘之间的一段边墙。这段边墙起自今赤城境内后城滴水崖,向西经雕鄂、三岔口、龙门关、前所,至大尖山与外边北行之边墙连为一体。

(翁万达修长城,潮州日报(2015.05.19),汕头大学图书馆,潮汕特藏网,http://cstc.lib.stu.edu.cn/chaoshanzixun/chaoshanrenwu/10803.html)

嘉靖二十九年(1550)宣大山西总督翁万达修筑东路、北路边垣七百里。

是年,宣大、山西总督翁万达修筑东路、北路边垣。嘉靖二十七、二十八两年,鞑靼俺答大举入寇妫川,隆庆、怀来、永宁惨遭浩劫。隆庆州一百三十余堡未破者只剩下十余堡,人口死亡过半,隆庆州和永宁县的户口从嘉靖二十一年的三千四百二十户,骤减至一千四百六十二户。

宣大、山西总督翁万达于嘉靖二十八年提出《请修建北、东二路边垣疏》曰:“我朝重东北,何者,都邑所在也。今时急隆、永,则皇陵之后,神京之外,其所以锁钥。昨岁豕突于镇安,今岁狼狈于滴水,摇尾以归,骈首不解,安得不为之寒心哉。又以独石、马营、永宁、四海冶之间,素称险峻,朵颜支部巢处其外,尚能为我藩篱。今西、中路边垣足恃,敌不可犯,其势必不肯以险远自阻。而朵颜支部复为所逼,徙居他所,北、东二路之急,视前盖数倍。以二路边垣计之,东路起四海冶镇南墩,而北至永宁尽界为边(至靖安堡)。北路起滴水崖,而北(经独石口),而西,而南,至龙门城尽界,为边凡七百余里。”上述从四海冶火焰山镇南墩至靖安堡的东路边垣为一百四十三里四十三步,连同赤城滴水崖,经独石口至龙关城的北路边垣,共计七百余里,都是嘉靖二十九年(1550)翁万达修筑的。(《北元史》 六、吉囊、俺答大肆入侵时期,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0a2f930101hosl.html)

综合来看,赤城县现存长城遗址,多为明朝嘉靖年间由翁万达所建。以独石口为顶点,沿两侧山脊所建为外边墙。东侧山脊为白河与黑河的分水岭,长城起自滴水崖,西北终于独石口北。西侧长城沿线为崇礼与赤城交界,也是坝上坝下的大致分界,北由独石口向西南至龙关镇西宣化、崇礼、赤城交界处继续向西延伸。

近日所见长城段则为雕鹗至龙关段明翁万达所建的内垣边墙,是为防备塞北边患的又一道屏障,用以防备外敌沿龙关,雕鹗所在的红河河谷继而沿白河而下京城。

至于明之前的长城遗迹,燕长城,北魏长城,金长城,唐长城等记载,需要文献和考古研究的双重验证,因资料不足,这里不再赘述。

你可能感兴趣的:(赤城县雕鹗龙关一线长城寻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