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讲完了今天的课,抬头看到了书架上的一本旧书《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翻看朋友圈时,又看到了18年教过的学生小陆从北京大学毕业的照片。
她说:“再见啦,我的北京大学!再见了,我的学生生涯!”
想起了一些她的往事:那是一年前,请她来跟尚在考研路上的同学做分享。
这个小姑娘挺特别,因为一般人喜欢分享的是自己的高光时刻和成功经验,但那天,她跟我说:“其实,我更想分享的是自己一战失败的教训。“
我说:”你居然是二战才考上的,我以为考上北大的,都是天赋异禀,一战成硕的那种!”
她笑了笑,说:“我虽然从未觉得自己天赋异禀,但一直觉得自己如有神助,因为小升初、中考、高考,几乎人生的每次大考,都比平时考的好,最终都踩着录取分数线考上自己想去的学校。”
我说:“这么牛?”
她说:”牛?我要是真的牛,一战就不会考砸了,摔的还惨不忍睹。”
我安慰她说:“其实,一战考北大,即便考不上,也不丢人。”
她说:“如果一战时就全力以赴了,即便考不上,也不遗憾,关键是自己假装勤奋。再说了,谁愿意二战呢?”
我说:“没事,人生的每种经历,都是营养,有的人是听不进去道理的,他们只有摔了跟头,摔的鼻青脸肿时,才知道疼。”
她接着说:“您这好像说的就是我。”
我说:“那你就说说,你是怎么样的假勤奋?”
她说:“第一年考研时,我看上去挺努力的,但水分很大。当时,看到周围的同学很刻苦,于是自己也每天早出晚归:早8点去自习室,看书到中午12点去吃饭,午睡到2点继续复习,6点吃饭,散步到7点回教室看书,晚9点熄灯回宿舍。”
我说:“听起来,还不够努力。但这样一天下来,也有10小时学习时长了,还凑活。“
她继续说:”我在书桌上,还贴满了很多励志考研标语,还经常发微信朋友圈晒书、晒自习室、晒决心,身边的亲朋好友都觉得我是学霸,甚至还有亲友打电话劝慰我要注意身体,不要太辛苦。“
我说:”这宣传工作搞的,很轰轰烈烈。“
她尴尬地笑了笑,说:”实际上呢?这样的努力里,有很多水分。虽然每天早出晚归,但并未扎扎实实地看进书里,要么在愣神,要么在幻想,幻想自己考上了,走在北大的校园里。“
我说:”天哪!我也见过很多跟你类似的同学,他们每天刷几个单词、跟一个长难句解析,就以为是在学习了,却从不肯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去弄懂一篇文章、去吃透一节课上老师讲的内容,因为刷几个词或跟一个长难句,耗时短,更轻松,还能造成一种‘努力’和‘勤奋’的假象来安慰自己。”
她说:“我也这么干过。不仅如此,我复习也没啥计划,觉得自己过了六级,英语底子不差,政治也有基础,还不考数学,然后就只主要猛砸时间搞专业课,应该绰绰有余。本以为考前专业课可以过两遍,结果是进考场前才匆匆过了一遍。”
其实,不得不说,很多时候,很多人总觉得还有明天,但你不行动,总有别人在行动,你不努力,也总有别人在默默努力。一天,你不努力,别人努力,差别不大,一天天这样,一年下来,结果就是两个样子了。
她还说:“我复习时,基本手机不离手,和男朋友每天微信聊天的频率一样。就这样,只有手机在手,不知不觉,一个上午就过去了。有时,边看书边吃零食,身边有任何动静都会停下来东张西望看看。”
我问:“结果呢?”
她尴尬地笑了笑,说:“结果,我就二战了。二战虽然考上了,但更难忘的不是二战的努力刻苦,而是一战时踩过的坑。“
二、
告别自我感动,是真正努力的开始。
再战北大的小陆,要求自己每天至少确保8小时的高效学习,从早上起床洗漱吃饭到做到书桌前看书,不磨蹭,一气呵成。
当然,她也让手机静音,提前和朋友、家人沟通好,有事打电话,不接受在线聊天,保证彻底沉浸在书本中。
我翻看她写的经验贴时,有段描述,摘录分享给你们:”一低头,一抬头,4个小时就过去了,找到这种感觉,就对了,效率刚刚的。每天8小时一道,我就合上书本,出门散步、跑步、听音乐、奖励自己看电影,或者和爸妈、男朋友打电话,说说今天的心情,维持好生活的平衡。“
很多考研一战失利的人,无法释怀的不是没考上,而是没有竭尽全力。
很多人说自己好焦虑、担心这个、担心那个;事实上,你有焦虑的时间,就一定有努力的时间。而当你真正尽了全力时,往往更能坦然面对结果,而此时的结果,一般不会太差。
任何值得去的地方,都没有捷径。
假装勤奋的人,醒醒吧!哪个会更痛苦,是努力?还是后悔?